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等職業教育的技術創新實踐:意義、問題與路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技術創新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創新實踐以及課程與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具體的技術創新實踐中,高等職業教育存在著意識不強、能力不足、組織機制不完善、人才培養不充分等問題?;诩夹g創新理念與內在規律,立足于實踐問題,高等職業教育的技術創新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以技術創新理念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功能的實現與整合、完善技術創新的組織管理機制、基于技術創新規律開展技術創新實踐與人才培養、構建技術創新的評價激勵機制與權益保障機制。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技術創新 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徐宏偉(1985- ),男,河北承德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教師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博士,碩士生導師。(天津  300222)鄭君梅(1986- ),女,河北保定人,天津市靜海區成人職業教育中心,講師,碩士。(天津  3016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7年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職業教育重點委托課題“技術技能人才縱向貫通‘立交橋’制度研究”(課題編號:VEWT-003)、2016年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職教專項重點課題“國家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示范縣(區)建設研究——以靜海區為例”(課題編號:VESP1014)和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2017年度人才科研啟動項目“天津市職業教育人才成長路徑構建研究”(課題編號:KYQD-17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9)10-0026-08
  當今時代,技術創新在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越發凸顯,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對國家技術創新體系構建至關重要。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以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新工業革命方興未艾以及我國經濟社會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應該抓住技術創新這個關鍵因素,以其為著力點,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并將其深度融入人才培養目標設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教學改革、人才評價等重要環節,以技術創新來驅動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一、技術創新之于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技術創新不僅是企業發展的助推器,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內驅力。技術創新理念及其內在規律對高等職業教育技術創新實踐、技術創新人才培養以及課程與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
 ?。ㄒ唬┘夹g創新的主體多元性為高職技術創新提供實踐邏輯依據
  所謂創新,就是要打破常規、創造新奇??傮w來看,創新有多種類型,技術創新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一般來說,技術創新是“企業通過內部創造和外部引進獲得的專業創新,技術創新內容包括兩類:一類是產品創新,一類是工藝創新。產品創新是產品在屬性、功能上的增加與提升。工藝創新是指產品生產過程中技術的升級與變革,通常也稱之為‘過程創新’,包括新工藝的產生、新設備的引進,新生產流程的應用等”①。技術創新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復雜的范疇,包括設計、檢測、中試、生產、銷售、服務等企業產品生產各環節中的創新行為,也涉及與技術研發和市場需求之間的互動關系。相關研究表明,“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之間并非是線性推動的因果關系,而是交互作用的鏈式關系?!雹谝簿褪钦f,傳統上人們所認為的技術創新源自技術研發或市場需求推動,只是一種線性思維模式支配下的分析與認識,它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技術創新過程的復雜性。技術創新來源于技術實踐中的各因素、各環節之間的多重交互與反饋。它可能由任一因素或環節引起,并推動其他因素的變化,進而形成整體層面的創新?;谶@樣一種認識,加之大量的企業案例研究表明,技術創新有著多重創造主體,技術研發者、生產制造者、供應商、服務提供者以及廣大用戶都可能成為技術創新的發起者與實施者。
  技術創新的主體多元性有助于激發高等職業教育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傳統觀念認為,高等職業教育缺少專門的技術創新研發機構、自身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無法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但從技術創新主體的多元性來看,這樣的認識有失偏頗。從技術創新人才培養過程看,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和學生是機器設備的使用者。在教學過程中,其實會伴有大量的技術創新機緣產生,如果能夠有效挖掘并利用這些機會,有助于創新想法的產生和技術創新實踐的開展。教學中的產品制造不以營利為目的,而以教學為目的。師生通過不斷創新技術工藝,同樣可以產出有創意的產品。從技術創新研發與服務的角度來看,高等職業教育與企業可以通過共建技術研究機構、聯合技術創新、技術成果轉讓等方式更為直接地從事技術創新活動。可見,高等職業教育離技術創新并不遙遠,技術創新的主體多元性為高職院校開展技術創新提供了實踐邏輯依據。
 ?。ǘ┘夹g創新人才培養助力高職本體功能的實現
  創新是人的本質屬性,人通過創新而完成自身。創新不僅有其實踐價值,更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從人才成長的角度來講,技術創新不僅指遵循實踐邏輯創造出全新的產品,更意味著技術創新的意識、思維、潛能的持續展現,它促使人不斷將自身的本質力量外化,創造自身發展的無限可能性。長期以來,高等職業教育也將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作為其辦學的主要目的,但技術創新在人才素質結構中的重要意義并未被完全凸顯。技術創新素質在人才素質結構中處于焦點位置。其他相關素質如技術審美素質、技術倫理素質等,雖然并不直接構成技術創新素質,但卻可成為激發技術創新的酵素,并規制著技術創新的倫理邊界。因此,技術創新素質的培養既需要直接針對技術創新意識、思維、能力的錘煉與塑造,又不能忽視技術倫理、技術審美等背景素質的培養。概言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技術創新人才,不是去塑造某些固定化、定型化的“工具人”,而是培養具有技術創新意識、思維和能力的“智慧人”。開放性、分享性是技術創新素養的根本特征,只有開放的、充滿分享的機制與環境才有可能孕育技術創新。因此,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高等職業教育與企業深度合作。以協同技術創新活動為抓手,將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將技術創新元素注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目標、課程、教學、評價的深度變革。所以,高等職業教育將培養目標聚焦到技術創新素質培養上來,有助于提升其人才的適應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綜合競爭力,切實推動其自身本體育人功能的實現。   (三)技術創新形成的微觀機制對高職課程與教學改革有借鑒意義
  技術創新與隱性知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隱性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制約著技術創新和知識擴散。這涉及長期、積累的學習過程”③。進一步來說,技術創新發生的微觀機制與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內在相關。野中郁次郎提出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相互轉化的SECI模型奠定了相關研究的基礎。一是共同化(socialization)。此階段是指在一個共同體內部,成員之間有著共同的活動目標,具有類似的行動經驗,通過觀察、模仿、體悟等“干中學”的方式,學會意會性知識、技巧、技能。二是表出化(Externalization)。隱性知識雖然具有極大的隱性特征,很難進行編碼,但只要通過合適的方式,如隱喻、類比等方式,建立起難言知識與“喻體”之間的聯系,也可以轉化為顯性知識。三是聯結化(Combination)。在更大范圍內,根據實踐目的的不同,將隱性知識轉化而來的顯性知識進行整合。相對于上一階段,顯性知識已由單個知識轉變為群組知識。四是內在化(Internalization)。面對復雜的實踐情境,實踐者借助豐富的顯性知識來解決問題,“并將其與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的新知識、技巧、技能進行融合,從而形成新的隱性知識?!雹軓纳鐣絻仍诨瘶嫵闪酥R轉化的基本過程,是非線性的、螺旋循環的綜合辯證過程。在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不斷轉化中,創新的想法與做法不斷生發與涌現,成果不斷產生。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轉化雖然主要針對個體學習而言,但通過組織層面的學習可以強化、促進這種轉化,并不斷孕育形成創新的機會。在現代綜合化、智能化生產的背景下,技術創新的復雜性進一步凸顯,客觀上催生了網絡化學習方式與之相適應?!熬W絡化學習包括識別、獲取、創造、傳播并不斷更新知識,以保持在商業中的領先地位。顯性和隱性兩種形態的知識都很重要?!雹菀驗閭鹘y組織化學習模式是與“大規模生產及其線性的、機械的創新模型和靜態的組織概念是很相適應的。然而復雜技術創新的網絡化學習是一個動態過程,用靜態概念來描述它會出現嚴重問題”⑥。因此,傳統的組織化“生產性學習”只有向“網絡化學習”轉變,才能適應時代創新的需要。
  技術創新形成的微觀機制客觀上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突破理論與實踐二分以及線性轉換的傳統認識論范式,深刻認識與把握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螺旋轉化的綜合辯證規律,探究隱性知識、技能訣竅顯性化的制度化方式,建立有利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轉化的教學組織方式,創造“網路化學習”的空間與機會,促進校企之間的技術創新合作,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改革。
  二、高等職業教育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
  過去一個時期,高等職業院?;诟髯缘南忍鞐l件、發展需求以及現實考量,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技術創新實踐,但從總體上看,效果并不理想,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ㄒ唬└叩嚷殬I院校技術創新的意識不強
  在新工業革命以及“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技術創新符合高等職業院校發展的利益,但在實踐中,其主動性與積極性并不強,原因在于高等職業院校未從根本上轉變辦學和發展思路,未能將自身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和服務統一起來,認為人才培養是主要任務,而技術創新與服務是次要的、輔助性任務。高等職業院校盡管通過校企合作機制來不斷加強與企業的聯系,但由于未能聚焦到技術創新這一點上來,未能完全切中企業的利益關注點,不能有效地吸引企業參與協同技術創新活動。由于在目前的情況下,雙方的協同技術創新活動更多的是以委托、轉讓技術創新成果等方式來進行的,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發展推動作用并不明顯,企業參與協同技術創新的意愿并不強烈。
 ?。ǘ└叩嚷殬I院校技術創的新能力不足
  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但更多地體現在規模與數量的外延式發展上,提升質量的內涵式發展成為未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高等職業院校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其內涵發展的重要維度。但從當下來看,高等職業院校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明顯不足。這種不足體現在“技術創新機制不完善、技術創新支撐資金不足、技術創新團隊建設不足”⑦。技術創新機制不完善是指高等職業院校大多數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技術創新組織機構,相應的技術研發和創新部門一般依附于某個部門之下,缺少自身行動的獨立性,并且與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相割裂。高等職業院校在技術創新方面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相關技術創新活動難以有效開展,技術創新資源難以有效整合。高等職業院校的技術創新團隊建設不足,未能將學校的技術創新人員予以充分的發掘與有效的集中,技術創新的團隊力量難以形成。
 ?。ㄈ└叩嚷殬I院校技術創新的組織機制不完善
  高等職業院校缺少固定的組織結構來協調管理技術創新活動,導致技術創新活動處于階段性、零散性、盲目的狀態。即使部分學校設立了相關組織機構,但由于組織機構完全垂直化、僵化,缺乏靈活性,不適應技術創新的內在需要,導致技術創新活動的動力、靈敏性、活力不足,未能最大程度地釋放協同技術創新的潛能。此外,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主要通過簽訂協議的方式來保持雙方的技術創新聯系,同樣缺少專門化、制度化的協同技術創新管理機制。
 ?。ㄋ模└叩嚷殬I院校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充分
  雖然技術創新素質培養被高等職業院校確立為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但在具體培養過程中,學生的技術創新素質培養往往無法付諸實踐。究其原因,高等職業院校對技術創新的整體認識不足、對技術創新規律缺乏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技術創新素質培養未能很好地與課程和教學融合。比如,現代學徒制、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可以成為高等職業院校技術創新的良好途徑,但學生的技術創新素質培養未能很好地融入其中。此外,高等職業院校直接的技術創新活動與人才培養活動“各行其道”,兩者未能有效結合。
  三、高等職業教育的技術創新發展路向
  高等職業教育的技術創新發展需要立足高等職業院校的技術創新實踐,順應技術創新規律,以技術創新理念為引領,開拓與企業的協同技術創新方式,探索符合技術創新要求的課程內容與教學組織方式,積極培育技術創新文化。  ?。ㄒ唬┮约夹g創新理念引領高等職業教育功能的實現與整合
  高等職業教育承載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以及文化傳承創新” ⑧四大功能,相較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功能發揮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與側重點,其核心因素應該是技術創新,包括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研發、技術創新服務、技術創新文化的孕育與傳承等。以技術創新為紐帶,可以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四大功能的有機統一。
  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本體功能。在新工業革命背景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刻地改變了生產制造業的業態與模式,生產制造呈現為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綜合化的特點,一些低附加值的工作可能會被機器所取代,而那些高度依賴個人能力的高附加值的工作越發重要,要求人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交際能力等,特別是要具有創新能力。因為創新意識和能力能夠幫助人不斷適應快速變化的工作世界,處理高度復雜化的現場任務,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只有具備技術創新意識與能力,才能適應時代對技術技能人才的素質要求。技術創新研發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功能。對普通高等教育來講,科學研究逐漸成為高校的一項重要功能。提升了學校的發展實力,也對人才培養有巨大的“反哺”作用。高等職業教育同樣不能忽視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但相較于普通高等教育更側重基礎性、原理性的科學研究,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更應側重于技術創新研發。這是因為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技術性特征,只有圍繞著技術問題開展創新研發活動,更好地把握技術前沿,不斷突破技術難題,為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支撐,才能將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充分凸顯出來。技術創新服務是高等職業教育提升自身吸引力的重要功能。長期以來,我國職教領域的校企合作呈現為“剃頭擔子一頭熱”的情況,究其原因,與文化、制度、體制機制等因素有關,但還有一個本質的因素就是高等職業院校自身的實力不強、吸引力不足,難以為企業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技術創新服務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升自身吸引力至關重要。高等職業教育的技術創新服務是通過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研發來實現的。通過培養技術創新人才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借由技術創新研發可以為企業提供技術預測、技術數據支持,為技術成果轉化奠定基礎。技術創新文化的孕育與傳承是高等職業教育文化功能的具體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技術創新文化具體指圍繞著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研發和服務活動,所形成的教師與學生敢于打破常規、善于突破束縛、積極合作、樂于分享的文化氛圍。高等職業教育應該通過構建有利于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與教學體系、有助于孕育技術創新的合作與共享機制,來培養技術創新文化。
  綜上所述,高等職業教育四大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技術創新這個核心因素,以其為紐帶可以實現四大功能的整合。其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是根本和基礎,技術創新研發、技術創新服務、技術創新文化的孕育與傳承則是高等職業教育基本功能的衍生與拓展。高等職業教育需要圍繞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積極與企業合作,進行技術創新,構建四大功能的聯動與整合機制,形成彼此促進、協同統一的關系,真正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增強自身吸引力。
  (二)完善技術創新的組織管理機制
  高等職業教育的技術創新活動與人才培養離不開合理的組織管理機制,既要完善原有的常規化組織管理機制,又要構建符合技術創新時代要求的靈活化組織。
  1.完善制度化、常態化的技術創新組織管理機制。高等職業教育的技術創新必須構建常態化、制度化的組織管理機制,才能保障技術創新活動的有序開展。針對直接的技術創新活動,建立由學校的相關領導、部門負責人、教師、企業技術研發負責人組成的技術創新與研發機構。該機構負責協同技術創新項目的確立、技術創新人員的調配與組織、技術創新活動的實施與開展、技術創新績效考核與評價。針對技術創新人才的協同培養,在已有校企合作組織機構的基礎上,建立由學校分管教學的領導、教務處負責人、課程開發教師、實訓教師以及來自企業的分管領導、技術研發負責人、企業培訓機構負責人等組成的協同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的專門機構。該機構以促進協同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為使命,探索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規律,根據技術創新的需求,對專業進行調整,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遵循技術創新規律,開拓教學方法。對協同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進行有效監控。對協同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考核與評價。
  2.構建靈活化、扁平化的技術創新“自組織”。技術創新內在要求構建知識共享機制,并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網絡化學習組織”,而從管理角度來講,就是要構建靈活化、扁平化的技術創新“自組織”。首先,高等職業院校內部構建創新共享平臺,將技術創新研發人員與積極參與技術創新的不同專業的教師、學生聚集起來,圍繞技術創新研發或教育教學中產生的有趣的、有啟發性的、有創新線索的操作、工藝、產品或某個知識點展開自由的對話和交流。其次,在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構建協同技術創新平臺的基礎上,建立起學校技術創新研發人員、教師、學生與來自企業的研發人員、一線操作者、企業師傅等交流、共享的小組。這些小組呈現出“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特點,成員圍繞著最新的技術創新發展趨勢、具體的技術創新難題或某些關鍵的技能訣竅、隱性知識,展開自由、真誠而廣泛的對話,實現企業與學校技術創新視域的積極融合。
 ?。ㄈ┗诩夹g創新規律開展技術創新實踐與人才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的技術創新活動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進行:一是與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合作,二是培養技術創新人才。無論哪種途徑,都應遵循技術創新理念與技術創新規律,探索符合教育實際的策略與方法。
  1.校企協同開展多元技術創新活動。第一,合作技術創新。聯合技術創新是指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進行技術創新活動。企業特別是初創型企業或中小微企業,由于技術創新資金、成本,以及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技術創新風險等因素的制約,“自身單獨從事技術創新活動的能力不強、動力不足,迫切需要與外界進行合作?!雹嵬ㄟ^合作技術創新的方式,雙方補足自身的短板,緩解技術創新風險,形成合力,推動技術創新的理性化、制度化、市場化。   第二,共建技術創新機構。共建技術創新機構是指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以簽訂正式協議或合同的方式,共同成立技術創新的研究機構,如技術研發創新中心、實驗室、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基地等。協議或合同明確規定雙方在協同技術創新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利益歸屬。通過共同建立技術創新機構,可以將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技術研發、創新資源予以整合,釋放技術創新潛力。
  第三,開展技術創新課題研究。開展技術創新課題研究也是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進行協同技術創新的形式之一,一般由企業根據自身的技術創新需要,委托高等職業院校開展技術研發與創新活動。“企業以橫向課題項目的形式提供給學校技術創新資金?!雹飧叩嚷殬I院校利用自身的人力、物力、資源開展技術創新活動,一般企業擁有最終技術創新成果的所有權。
  第四,技術創新成果轉讓。技術創新成果轉讓是指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雙方通過簽訂合法合規的轉讓協議,高等職業院校將前期技術創新研究成果轉讓給企業的一種協同技術創新形式。企業借助這種方式,可以減少前期技術創新的資金與時間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技術創新的風險,提高技術創新的起點,增強后續技術創新的可持續性。
  2.基于技術創新規律開展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改革。高等職業院校的技術創新人才培養不能僅僅停留在培養目標中,應該基于技術創新理念、規律以及微觀機制切實改革課程內容與教學組織方式,從實際層面促進對學生技術創新素質的培養。
  第一,推進課程內容的改革: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長期以來,一提及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人們的認識多停留于書本知識、理論知識的范疇,但實際上,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涉及很多意會性、隱性知識。這里的隱性知識或隱性知識不同于理論認知層面的知識形式,更主要指人們在工作實踐中通過“做中學”或“用中學”的方式所累積的訣竅、技巧、經驗。相較于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這部分隱性知識在工作知識體系中占據著更大的比例和更重要的位置,但因其具有的情境依賴性、隱性和意會性特點,不容易通過顯性方式傳播,容易被人所忽略。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內容改革的關鍵就是要探索和挖掘這些隱性知識,并通過適當的方式將其顯性化,成為能夠可識別、可讀取的內容。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后,并不是要按照傳統的學科知識方式進行傳遞,而是累積形成隱性知識庫,并根據具體的課程教學需要選取合適的內容整合到課程教學中,通過構建網絡化的學習組織促進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的相互轉化,為創新創造條件。其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將這些存在于工作過程各個細節中的隱性知識表達出來,也就是要確定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方式?!盎谝胤妒剿@得的職業能力描述,如加工能力、維修能力、讀圖能力等,是無法為我們找到這類知識提供線索的?!?1“現象學”的分析能夠以一種“如其所是”的方式,將隱性知識涉及的諸多要素呈現出來?!艾F象學”的基本原則是“面對事實本身”,它的分析方式不是對象化、要素化的,而是在一種生成的、緣構的境遇中,挖掘出人的某種職業能力的形成與周圍的硬件環境、具體任務要求、文化氛圍、歷史傳統以及主體間互動的關系,并在關系之鏈中描述與職業能力形成相關的隱性知識是如何呈現、怎樣發揮作用的。隱性知識顯性化需要實踐者的“現象學”反思,這里的實踐者包括教師、企業導師、企業專業技術員乃至學生,特別是要有課程開發專家的介入,將“現象學”的方式與具體的課程開發要求結合起來,幫助實踐者挖掘在具體教學中或技術實踐中隱性知識的存在方式及其呈現機理,從而為人們更本真地認識與描述隱性知識、職業能力奠定基礎。
  第二,創新有利于知識共享的教學組織方式。野中郁次郎認為,必須創造條件或構建場域來促進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他提出了“場”的概念,“‘場’是分享、創造及運用知識的動態的共有情境?!畧觥癁檫M行個別知識轉換過程及知識螺旋運動提供能量、質量及場所?!?2“場”既可能是具體的物理場所,也可能是虛擬空間,其核心功能是促進人員之間的廣泛而充分的交流,為知識轉化創造條件。根據SECI模型,“場”的創設需與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四個階段相對應。這啟示我們,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組織方式應該突破對理論與實踐一體的機械、線性理解,沖破學科邏輯,打破理論課與實踐課二分設置,構筑有利于隱性知識的生成及其與顯性知識之間轉化以及網絡化學習生成的教學組織方式。(1)完善“社會化”的教學過程。這一階段主要基于學校現有的專業課程、實訓課程以及企業的實習、實踐課程,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過程。無論是在高等職業教育內部的實踐教學還是在企業的實踐教學中,無論是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教學還是基于傳統的任務式教學,都要創造更多的“做中學”和“用中學”機會,促進人員之間更多的互動與交流,共享經驗,共創情感體驗,持續積累大量隱性知識,為創新活動奠定必要的隱性知識條件。(2)構建“外部化”的“對話”平臺。在實踐教學中,無論是學校教師、企業導師還是學生,都要向“反思性實踐者”轉變,反思在“教”與“學”實踐中存在的隱性知識。技術創新研發人員在研發中也要成為隱性知識的主動探究者與挖掘者。更重要的是,要構建“對話性”平臺,主要指在基本的課程教學組織之外,構建起自由交流、知識共享、實踐合作的網絡化學習小組,將學校的教師、學生、技術研發人員與企業導師、企業研發人員等引入“對話”的場域中,交流各自所積累的隱性知識,并通過文字、符號、圖片等多元方式對其進行顯性編碼,實現隱性知識顯性化,打造隱性知識庫。(3)構筑“組合化”的知識整合平臺。通過“做中學”“用中學”以及“對話”“反思”等方式積累的隱性知識庫,是凝聚在個體身上的隱性知識、訣竅、技能的顯性化集合。但是,本質上這些知識是零散的、不系統的、難以理解的??梢曰谛F髤f同技術創新機構、學校的課程教學資源開發部門,構筑專門的知識整合平臺。它超越了前面所講的基本課程教學組織以及網絡化學習小組,需要把教師、學生、課程開發專家、專業教學資源建設者、企業導師、企業技術研發人員等匯聚起來,根據具體的課程教學以及實踐需要將這些隱性知識予以靈活而恰當的組合,最大化地發揮這些隱性知識的功能,豐富與充實教學資源庫,實現隱性知識從個體向組織層面的傳播與擴散。(4)打造“內化”的創新場域。前面幾個階段積累的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需要在實踐中予以重新檢驗。個體通過參與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將這些知識重新內化為個體隱性知識。這就需要高等職業院校設立新型的“綜合實踐”課程,它不同于傳統的專業實踐課、也不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理實一體化”課程,而是遵循著知識轉化規律,將多元的情境、任務、顯性理論知識、隱性知識、技能訣竅、文化觀念等予以充分整合的綜合課程。   第三,構建基于技術創新的評價激勵機制與權益保障機制。高等職業教育要建立相對合理的評價激勵機制。高等職業院校應該成立專門的創新績效評價委員會,由來自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的人員共同組成,制定評價指標體系以及評價的具體實施程序與辦法,衡量與評估技術創新研發成果的經濟收益以及知識產權價值,明確技術創新人員在技術創新過程的貢獻。根據評價結果,對相關人員給予物質與精神獎勵。
  高等職業教育與企業協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要充分保障各方權益,從根本上為技術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一是企業權益保障。高等職業院校能夠真正地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持,切實地與企業共享技術創新資源,幫助企業探尋技術創新的路徑,在可控范圍內降低技術創新的風險。另外,通過“訂單班”等方式,高等職業院校能夠真正地為企業輸送技術創新人才,盡可能地減少企業人才培養投入與企業用人不相匹配的情況,減少企業參與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的顧慮。在協同技術創新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企業參與協同技術創新人員的權益保障。二是學校權益保障。高等職業教育支持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也需要注意保障學校自己的權益。合同或協議必須明確規定技術創新活動中涉及的專利等知識產權的權益歸屬。同時,還要保障參與協同技術創新活動的教師與學生的利益。教師在進行協同技術創新過程時傾注自己的時間、知識、技術、智慧,因此需要切實保障他們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以及直接從事技術創新活動中的權益。學生也會借助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的實踐基地直接從事技術創新活動,因此要特別保障學生在此過程中的合法權益,避免其淪為企業的廉價勞動力。
  [注釋]
 ?、俑啭i.隱性知識學習與企業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50.
  ②③趙樂靜.技術解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83,115.
  ④朱思文.隱性知識吸收與企業突破性技術創新[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47.
 ?、茛蓿溃┝_伯特·W.里克羅夫特,董開石.復雜性挑戰——21世紀技術創新[M].李寧,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36,137.
 ?、撷幄鈴埼膹?中國產業技術創新與產學研結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104,44,45.
  ⑧何禮果,沈利劍.高職院校在協同創新中的定位和作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2):43.
  11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教學與教師[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29.
  12(日)竹內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識創造的螺旋——知識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M].李萌,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9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67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