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學高為師 德高為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來,大家看這里。這些現象多精彩!這種褶皺是典型的相似褶皺,從它翼部到轉折端的厚度變化、褶皺軸面、樞紐產狀特征,可以判斷這種褶皺形成構造層次和構造動力學……”聞聲望去,只見一位年近六旬的長者穩穩地站在半山腰,正在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解地質現象。這位穿著運動服和牛仔褲,頭頂草帽的老教師就是山東省教學名師、山東科技大學地質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周鼎武。
  周鼎武長期從事地質科學教學與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自1990年以來,他先后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參與國家基金重大項目、“973”項目各1項,主持和參與橫向協作項目7項,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巖石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1990年、1999年和2000年作為骨干成員的項目成果分別獲得了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所參與的“梁山野外教學實習基地建設”項目,1997年獲國家教委教學成果二等獎;由他負責主持的“鄂爾多斯盆地――秦嶺造山帶野外地質教學”課程,1998年入選教育部高教司首批創建名牌課程,并于2000年被評為高教司優秀創建項目,2003年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2004年入選國家精品課程;由他負責的教改項目成果榮獲2005年教育部教學成果二等獎。
  
  業求于精,行成于恒
  
  周鼎武在負責主持項目研究的過程中,總是全力投入,及時獲取相關研究領域的國內外最新信息和成果,構建有創意的研究技術路線,采用新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力求高水平地做好研究工作。研究生趙偉介紹說:“周老師對待學術研究非常嚴謹,一絲不茍,從不輕易茍同他人?!辈稍L中,研究生李迎麗指著一張野外工作照片告訴記者,“這是周老師與另一位老師就一個復雜地質現象的判斷正在辯論時,我們拍下的?!逼鋰烂C的表情、執著的神態清晰可見。
  三十多年的野外地質工作經驗,使周鼎武幾乎能夠通過對諸多細小地質現象的綜合觀察研究來客觀分析地質體的形成,但他從不主觀臆斷,輕易下結論。研究生韓波說:“在野外發現特殊地質現象時,即使是很危險的地段,周老師也要親自過去考察,然后再給我們現場講解?!薄爸芾蠋煵粌H治學嚴謹,也很謙虛?!敝芏ξ湔J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應該有愛心、誠心、耐心和恒心,要刻苦鉆研,不斷求實創新:否則,就很容易產生錯誤結論,甚至誤導學生。
  為了獲取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周鼎武經常親赴野外,進行現場考察。2007年,一次在青海都蘭采集巖石樣品時,漏掉了一個地點,周鼎武便讓其他人先回駐地,而自己驅車幾十公里返回原地去采取。
  在野外教學過程中,盡管教學基地的每一個觀察點都去過很多次了,但周鼎武每次依然興致盎然。他說:“地質研究奧妙無窮,每次出去都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會有不同的認識和收獲。對一些復雜的地質現象,只有不斷觀察、反復思考,才能升華并取得新的認識?!?
  
  矢志不渝,追求卓越
  
  “地質學實踐教學至關重要,必須立足實際建設野外教學基地和編寫配套實習教材?!笔冀K堅持教學要量體裁衣、與時俱進的周鼎武如是說。為進一步提高地質學教學水平,周鼎武針對山東科技大學實際,自2007年開始承擔“地質學野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教改項目。在已有實踐教學的基礎上,以青島教學區為中心,充分利用山東省豐富的地質資源。發揮地域優勢和學校的科研優勢,進一步建設完善野外點(觀察點)、線(觀察路線)、面(解剖區段)結合的地質實踐教學基地。為了給地質學實踐教學建立一套集“實習指導書”、“多媒體”于一體的立體教材體系,周鼎武不辭辛苦親自跑野外,拉剖面,進行地質填圖,洞門山、連三島、銀沙灘、張屯嘴、王臺、沂水馬店、安徽巢湖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周鼎武說:“雖然我的科研任務很重,但搞好基地建設和教材編寫刻不容緩?!彼硎?,一定要依靠集體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編好地質學實習試用教材。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周鼎武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即多媒體開發與板書配合、課堂講授與討論配合、理論講授與實例解剖配合、室內講授與野外觀察配合相結合的綜合式教學法。他重視發揮地域優勢,注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努力構建旨在完善本科教學環節、實現多學科交叉綜合、訓練學生基本技能和素質、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激發創新意識的地質野外教學系統。這些獨特而有效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是周鼎武一生心血的結晶,有的已形成教學研究論文在國內刊物上發表。
  “天高云自淡,花開香自來?!敝芏ξ渲鞒种谱鞯摹岸鯛柖嗨古璧亘D―秦嶺造山帶野外地質教學”精品課程野外教學走廊被譽為“中國地質教育獨一無二的野外綜合教學基地”,其教學課件更是被教育部高教司專家組評定為“凝聚了多年科研和教學心血的輔助野外實習教學的精品”,受到了國家教育部及各級部門的多次表彰,并在全國重點院校得到推廣。周鼎武關于“沉積盆地與造山帶地質研究”,進一步豐富了區域地質演化的理論和實踐,為我國含油氣盆地勘探提供了理論基礎。
  
  身體力行,勤耕不倦
  
  周鼎武認為“沒有良好的科研基礎,教學就會失去依托與活力?!眹抑攸c項目“河南富鐵科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秦嶺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天山榆樹溝蛇綠混雜巖帶中麻粒巖塊體的特征和演化”項目等等,周鼎武就是在這一系列重大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逐漸成長、成熟起來的。
  在30多年野外地質考察中,周鼎武經歷過5次大的車禍,親身體驗了同行受傷、司機死亡、愛人在野外工作中翻車脊椎嚴重骨折以及自己多次受傷的種種不幸。但這些讓旁觀者心有余悸的災難,并沒有嚇倒周鼎武。周鼎武也因其投身地質工作的無畏精神,被稱為“拼命三郎”。每年,他至少有兩個多月的時間從事野外考察和教學。
  長年的野外地質工作,鍛造了周鼎武超于常人的體魄。研究生王千遙告訴記者:“我跟隨周老師跑野外的時候,明顯感覺到自己跟不上他的行進速度。在王臺,周老師可以一口氣爬到孤峰頂;在連三島海濱,周老師能在礁石間很快地跳躍,似乎周老師的身體是鐵打的!”
  1996年,在南祁連山無人區工作時,野外環境極差,氣候惡劣。有一次,周鼎武和其他研究人員正在野外考察,天氣突變,狂風暴雨夾雜著冰雹持續至傍晚,最后不得已只好棄車步行……還有一次,他遭遇車禍,頭部碰傷經簡單包扎后,仍繼續堅持工作。
  長期的野外工作和意外車禍創傷,給周鼎武留下了頸椎損傷和腰椎間盤突出的病根。由于地質工作的特點,經常長時間乘車或伏案工作,其痛苦可想而知。一位和他一起野外教學的老師說:“野外調查時,每次他下車后總要先揉一會兒腿,然后。再帶著學生去觀察?!睅资甑牡刭|工作經歷,使周鼎武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而最艱苦的祖國大西北地區更是他至愛的野外調研之地。
  在工作和生活中,周鼎武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總是把重擔留給自己,把榮譽讓給他人?!爸芾蠋熾m然取得了非凡的學術成就,但他全然沒有那種所謂‘學術權威’的架子,對大家都很關心?!毖芯可n波如是說。
  做一名名副其實的人民教師是周鼎武的理想,也是他為之終身奮斗的事業。在他的心目中,教師是對自我和對學生心智開啟、心靈塑造、知識傳承、解疑釋惑、探索創新的踐行者和示范者。要當好教師,做人是根本,學識是關鍵,做好本職工作是職責。
  周鼎武自1975年任教以來,30多年如一日,立足本職工作,老老實實做人,本本分分干事,勤懇奉獻,默默耕耘。目前,他所承擔的“中國地質學”和“中國大地構造學”課程已具有完整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其中包括他自己長期積累的科研資料,盡管如此,每次講課時,他都要補充新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學內容。他說:“只有這樣才能跟上迅速發展的地質學步伐,不誤人子弟?!?
  周鼎武常講:“青年時期是獲取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階段,學生不僅向老師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周鼎武深知窮困學子的難處,不僅從學習和生活上關心他們,而且經常以各種方式對他們給予資助。
  在周鼎武言傳身授和精心指導下,他所帶的學生進步很快,有不少人在本科階段就能發表研究論文。據不完全統計,從1996年以來,由周鼎武主持的基地班高年級教學,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已在正式刊物發表論文17篇。其中有4人榮獲全國和山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二、三等獎。學生畢業后多數考上了研究生,工作后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身體力行,教書育人,周鼎武一直以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人生信念。在奉獻青春、收獲人生的同時,他的一言一行也深深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64906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