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望京有家“韓國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要想搞清楚望京,尤其是彩虹橋以北的開發,一定要找到一個人,他就是張中原,望京當年叱咤風云的人物。張中原隨身帶著一個玻璃茶杯,他說出門就要帶它,因為喝不慣外面的洋玩意兒,指的是咖啡。他不像67歲的人,一定要在他身上找到歲月的痕跡,不喝咖啡算一個吧。
  望京分為兩塊,彩虹橋以南是北京市規劃,以北是朝陽區開發。
  1992年以前,區里一般都不做工業開發項目,沒有錢。土地都是讓人家征用,人家建房建廠,人家賺錢,然后區里面設立機構進行屬地管理。我那會兒是朝陽區計劃經濟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南京講話之后,興起開發區熱,我們提出朝陽區要有自己的開發區,搞一些高新技術產業的開發。
  按照北京市的整體規劃,望京不過河,也就是說向北的開發最遠到北小河。我們當時在十八里店、大屯附近一直找適合做開發區的地方,最后決定向區里匯報過河開發。因為,這里地理位置非常好,向南與大片住宅小區相連接,向北有大片土地可供開發,而且這里是北京的東北大門。
  就這樣,我和當時朝陽區索連生區長一起寫了份關于望京開發區的報告,在1992年的北京市政府辦公會議上立了項,后來立項就被批準了。當時定的是望京15平方公里,北京市和朝陽區各開發7.5平方公里。
  當年3月12日,政府正式下了批文,規委批準了四至范圍。緊接著,現在的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施衛良花了半年時間做詳細規劃。
  第二年年底,我們十來個人成立了望京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具體執行規劃。當時的規劃中,對望京的定位是做成適宜居住、商業、金融、高新技術產業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體,規劃面積1200萬平方米,號稱要建立亞洲最大的小區。高新技術產業區就在北小河以北。
  但是單純做高科技項目很難啟動,最大的困難是沒有錢,沒有錢所有的基礎設施都不能做,更別說引入高科技企業。怎么辦?我們劃出一塊地來,專門作為住宅開發轉居轉工,這樣拆遷問題也解決了。同時,住宅項目回籠的資金我們可以去做基礎設施建設,做好之后再去吸引工業項目。也就是說用住宅用地養著商業用地。
  就因為沒有錢,做這個規劃的時候,朝陽區也有領導反對,認為肯定開不起來。那會兒真是沒錢,我們做開發區的時候,區里只撥了100萬。但是這里的老百姓和基層政府都非常支持。畢竟,那會兒這里很窮,大片大片的農田,老百姓收入很少。
  實際上,做起來我們也不覺得有多么難。就像是一個萬元戶一點一點地滾動資金也能賺到上千萬一樣,我們就是空手套白狼,有土地先招商。
  很幸運,有一個在澳門注冊的公司花8000萬買了一塊土地做住宅項目,我們才有了啟動資金。很快我們開始征地建電廠、熱廠。因為我們要做到“八通一平”,開發商才會在我們一級開發的基礎上建房。自來水、雨水、污水、強電、弱電、天然氣、暖氣、道路,這是我們的一級開發。
  我們建了兩個大熱廠、變電站。你看這現在寬闊的大路,地下都是2米×2米的熱力方溝,人都可以在下面來回跑,十米以下是污水溝。地下工程非常耗錢,平均下來一米可能600萬不止。地上的繁榮都要靠著地下的工程,地上看起來是燈火耀煌的,故事都在地底下。
  然后就一直招商一直進錢一直開發,同時進行。大規模的開發要到1993年以后,大面積建住宅樓是1997年以后。
  不過那時候還沒有說北小河以南要做成中關村電子城功能服務區的計劃。我們只是北邊有一個領導小組,南邊有一個領導小組,北邊是北京市的首開,南邊是朝陽區的城開,我們的碰頭僅限于當初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征地拆遷過程中交叉部分的溝通。
  最初也根本沒有電子城的概念,當時北小河以北的工業區就是要做高新技術產業。那會兒,電子城在酒仙橋,中關村也沒有電子城的。我去找過酒仙橋電子城的主任,他們是老電子企業,1990年代初的時候非常落后,不過市里還是很重視老電子基地的,后來才慢慢有了各種合作的雛形。
  我們的想法是,做高新技術產業,而不是制造業。而且一定要做實體經濟,因為房地產開發是一錘子買賣,掙一次錢就完了,剩下的就是朝陽區一大堆管理事務。完善基礎設施之后引資,做工業和高新科技園區,這才是真正賺錢的。我在的時候就是一平方米一塊錢租給企業,但是他們有產值會交稅。從長遠看,朝陽區必須要養這么一塊開發區,做自己的產業。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1398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