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京港地鐵 AI地鐵時代不能獨唱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歷經10多年的成長,京港地鐵這個“混血兒”的成長不僅體現在里程數的倍增,也體現在科技對地鐵運營帶來的機遇。
  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邵信明對北京,卻有著深深的情結。邵信明對于北京的深情,更多來自于他的母親?!拔夷赣H是北京人,所以對北京,對在北京生活,我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受”,自2016年3月來到京港地鐵,他已在北京生活兩年有余。
  20多年前,邵信明初次來到北京,彼時的京城有鴿子哨、有二八自行車、有“大辮子”無軌電車,也有穿城而過的地鐵。1997年是香港回歸祖國,舉國沸騰的一年,也是邵信明從航空業加入軌道交通行業的年份。當時邵信明與許多海外客戶接觸時,總會被問起是哪里人,“用英文回答的話我不會說‘Hongkongnese’,一定是說‘I am Chinese’,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特別的感受?!?
  20年后的今天,在北京,邵信明是地鐵的常客。作為京港地鐵總經理,他常常乘坐地鐵,“這不僅是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也想看看自己在一線工作的員工們?!?
  在北京的地鐵上,最讓邵信明印象深刻的是這里的讓座文化??v使城市的快節奏讓來去的乘客行色匆匆,但車廂里的溫度依然是溫暖的,“門一打開,有一位長者進入,我沒有記錯的話,大概有三四個人站起來為他讓座”,記憶里的片段仍讓邵信明久不能忘,在他看來,這是一座城市長期積淀的文明和修養的體現。
  生在彼時 甚為榮幸
  借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東風,香港發展迅猛。1978年-1997年是香港經濟的外向型發展戰略階段,香港作為內地聯系國際市場的主要窗口,與內地經濟的互動關系進入到均衡發展時期。“1978年,我還在學生時代,當時的香港也處在經濟起飛階段?!鄙坌琶魇歉母镩_放和香港回歸這兩個歷史節點的親歷者,他見證了40年來香港從轉口貿易,到“超級聯系人”這一經濟角色的大轉變。在他眼中,這40年來,香港經濟雖有波折,但是在“不停地起飛”。
  香港憑借著“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擔當著重要角色。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落成、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以及廣深港高鐵的全線通車,香港與內地的輻射聯動范疇已不僅僅局限于泛珠三角區域,加速內地與香港的合作共贏成為新的時代主題。其中,京港合作便是香港與內地合作的一個重要機制。
  北京與香港都是國家具有特殊地位和功能的中心城市,自京港合作機制建立以來,兩地的合作已從經貿為起點,不斷提升廣度和深度,漸漸延伸到了民生、社會事務等其他領域。2006年1月16日京港地鐵的成立,就是這一合作機制下的成功典范。
  “混血兒”尚在成長期
  京港地鐵是內地城市軌道交通領域首個引入境外資本的合作經營企業,目前負責運營北京的地鐵4號線、大興線、14號線及16號線。邵信明曾言,“京港地鐵就是‘京’與‘港’的‘混血兒’,是北京與香港兩地合作的成果?!痹谒磥?,這是京港兩地一次“情投意合”的牽手。
  扎根在北京,此為“京”;帶有鮮明的香港特色,此為“港”?!盎煅獌骸钡臍赓|滲透進了京港地鐵運營、管理的方方面面。京港地鐵建立了一套源于港鐵,并結合內地法律法規要求和北京實際情況進行開發的安全管理體系,對運營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分級管理。同時,京港地鐵還自主研發了多項運營管理系統,實現了運營數據信息化管理。
  伴隨著北京市軌道交通的發展,京港地鐵也迎來了加速成長期。邵信明稱,“10多年前,京港地鐵剛成立時,北京軌道運營里程數大概是200多公里,到2018年年底是630公里左右。”京港地鐵因地制宜地完善了許多設施,比如在地鐵16號線各站客服中心窗口外增設“Z”型平臺,在所轄各線車站加裝安全門防夾擋板、防踏空膠條、增設LED燈柱、設置閘機前的提示黃線等。
  歷經10多年的成長,京港地鐵這個“混血兒”的成長不僅體現在里程數的倍增,也體現在科技對地鐵運營帶來的機遇。在邵信明看來,與其說面對成長中的煩惱,倒不如說是成長中的機遇,“我不會選擇用‘煩惱’這個詞,我們會從‘以客為先’的角度來看待科技、利用科技,怎么把我們的出行空間打造得更好,怎么讓交通更好地帶動城市發展,這是我們的一個長遠愿景?!?
  地下城的繁榮不止軌道
  如何進行立體開發是城市化建設中的永恒話題,隨著科技的發展,地下空間怎么利用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軌道交通雖然是鋼筋鐵骨打造的地下城,然而地下城的繁榮不止靠四通八達的軌道線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色彩?!敖煌ㄊ欠奖闳嗽诔鞘兄械牧鲃樱诹鲃舆^程中,我們希望乘客有一個愉快的旅程和體驗。地鐵是在大城市讓人流動的系統,怎樣能讓乘客把出行的片段時間利用好,我們關注的就是如何把這個出行空間做得更好?!鄙坌琶髡f。
  京港地鐵一直致力于推動地鐵文化活動,2015年,其與國家圖書館共同創意發起大型公益項目“M地鐵·圖書館”,北京首個地鐵圖書館落戶4號線?!癕地鐵·圖書館”開放了部分國家圖書館的優質資源,在這里,乘客只需掃描地鐵站內、車內的二維碼,就可以閱讀由專家定期推薦的不同主題的全本免費電子書。而“M地鐵·影廊”項目則充分利用地鐵媒體空間,打造地鐵內的影像展,讓乘客在出行的碎片化時間內感知、體驗各類風情文化。
  “希望在這個出行空間里不僅能滿足乘客出行的要求,還能完成他們的部分生活需求”,邵信明描繪了對地下空間的未來愿景,“可能是一些簡單的購物,可能是去不同的商場,可能是去文化圖書館等等,未來可以在沿途去解決這些生活上的不同問題,實現不同的消遣?!彼殉俗罔F比喻成“坐電梯”,地鐵與電梯一樣都是某種形式的出行空間,而未來的重點即在于如何在這個出行空間內把這一段過渡的時間最大化利用起來。
  2018年9月,在京港地鐵4號線9周年來臨之際,京港地鐵發布了首份可持續發展報告——《京港地鐵2016-2017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以“為你,一路前行”為主題,融合真實的人物故事,從安全、服務、社區、員工、環保以及供應鏈6方面,系統梳理與回顧了京港地鐵在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工作,重點展示了2016年-2017年圍繞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履行社會責任的績效和措施。
  AI在地鐵時代需要合唱
  “通過科技來縮短發車間隔時間,這對在峰值時間提高運能有很大幫助?!鄙坌琶鞣Q。據了解,2018年,4號線及大興線日均客運量已達到124萬人次。京港地鐵在段場出車安排及上線列車數量有限的條件下,深入調研北京交通和地鐵4號線及大興線客流特點,對4號線及大興線各類列車時刻表持續進行優化調整,縮短發車間隔10余次,通過增加列車及加開臨客的方式,不斷增加運力,實現了4號線工作日早高峰由南向北方向最小發車間隔低于2分鐘。
  隨著沈陽、廣州、上海等地相繼在地鐵安檢引入人臉識別技術,刷臉交通時代正離我們越來越近。“人臉識別比起現在的安檢模式,我相信如果用秒算的話,一定快很多倍?!鄙坌琶鞣Q過去的安檢設備占用了部分車站空間,假設這些設備可以減少,乘客行走的空間也會加寬,從而乘客換乘或離開車站的人流速度和容量也會隨之加快加大,“而且人臉識別不一定要在車站里面進行,在車站外面都可以。”
  在邵信明看來,人臉識別技術等科技在地鐵安檢方面的應用,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大客流帶來的擁堵問題,但需要整個行業共同的協作,進站口與出站口之間需要協調統一,“假如只是單向或某個運營商擁有人臉識別技術是行不通的,所以獨唱不行,我們一定要合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0526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