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網絡輿情群體極化效應的管理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改革開放逐漸進入深水區并步入了40年的成果檢驗大關,隨著經濟體制與社會結構的轉型,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許多機遇不斷涌現。與此同時,“互聯網+”與信息時代的發展勢頭仍然迅猛,發展前景大好。然而,在二者的結合下,我國社會也隨之出現新問題、新矛盾,其中一個亟待關注與解決的問題便是一群體性事件,特別是網絡輿情導致的群體極端化行為發生的次數和參與人數呈現上升趨勢。為了避免消極的、不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網絡輿情傳播,政府應該及時控制并從根本上解決;而針對對社會發展有利的、積極的社會輿論,政府應該控制輿論的走向,接受其精華并利用輿論進行發展。本文將對網絡輿情環境下群體性事件的形成因素、發展過程以及解決方案進行研究,最終為改善網絡輿情環境,建設與維護良性的網絡空間秩序以繼續保持當前的社會穩定、人民內部關系協調提出具有價值意義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網絡輿情;公共管理;群體行為;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
  1對網絡輿論的認知
  1.1宏觀環境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內外的科技創新水平也逐年提升,科技創新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作用,還有城市化的積極發展,使中國趕上了信息化、大數據時代。但隨著中國社會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問題和矛盾凸顯,近年來民眾為維護自身權益經常發生群體性事件。而互聯網本身就具備迅速的互動性、時空的虛擬性和強大的集群能力,因此政府必須進一步加強對網絡輿論的認知和研究,從而有效而迅速地解決網絡輿情群體極端化事件。
  1.2微觀環境
  由于宏觀環境中國內外經濟與科技水平的提升,出現了不少的高科技產品,尤為出色的便是互聯網,其中包含了線上聊天平臺、新聞發布平臺等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微信、微博、騰訊QQ等,己逐漸成為網絡輿情傳播的主要平臺。近段時間,在互聯網上有不少的網絡輿情出現,比如江歌案、幼兒園虐童事件、明星出軌案……除此之外,網絡媒體在社會危機事件中的作用凸顯,網民的年齡結構上也趨于一致,以年輕人為主。
  2相關理論與概念界定
  2.1網絡輿情
  網絡輿情是以網絡為載體,以事件本身為基礎的傳播態度、意見以及其影響力的集合,是社會上存在不一致看法的體現。近些年來,科技發展速度快,互聯網已經深入人民的生活,無處不在,而社會輿論也更多地體現在互聯網上,產生網絡輿情。
  2.2群體極化效應
  群體極化現象實際上是說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形式更為極端有可能是發表言論指責他人、騷擾相反觀點的群體或更為嚴重的以生命要挾他人……這也會導致極化效應中最終的兩極分化,兩個社會群體圍繞該事件進行相互的爭論,或者說更為嚴重的相互排斥以及言語或人身攻擊等惡劣行為。當然,群體極化的積極爭論也有可能會給社會發展帶來福音,兩方進行爭論而讓旁觀者(比如政府)明白雙方的觀點哪些是可以促進發展的,而哪些是消極的應該被遺棄的,就像兩派學者進行觀點爭論,后來者得出最優結論。
  2.3網絡輿情群體極化效應概況
  通過群體極化效應來分析互聯網盛行下的網絡輿情,有利于了解群體價值觀、態度、行為等對輿情傳播的影響,通過分析群體極化效應導致的網絡輿情的原因,可以提出較為客觀且切合群體實際情況的預防或解決措施。
  3網絡輿情群體極化效應機理的原因分析
  3.1網絡環境復雜且責任不對稱
  當今社會的科技發展迅速,互聯網上提供各式各樣的信息與資料,人們利用互聯網進行交流、分享生活或者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是眾多社交軟件所支持并提倡的。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上包含著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觀念的眾多群體,上至老年人、下至小學生都會參與到互聯網的交流中,且網絡上所涵蓋的信息、資料眾多,導致網絡環境復雜,牽涉層面很廣。由于一個群體的人對某一件事都持有同一種看法和態度,會導致其中的每一個個體認為責任是大家的,由于態度是一致的,所以一個群體內的責任是分散的,再加上若言論轉發數量、影響范圍不足夠廣的時候,發表者是不用承擔任何責任的,如果是沒有實行實名制的社交平臺那責任就更加不對稱了,所以人們都會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3.2群體壓力以及社會從眾心理
  當今互聯網中的論壇、社交軟件等往往會將價值觀、態度相似的一群人吸引到一起,這個群體的人都只討論大家想看到即有興趣的信息和事件,當大多數人達到一致的看法,剩下的少部分人基于群體壓力也不得不接受這種觀點。美國心理學家阿希就曾設計過一個實驗進行多次實踐來證明群體壓力是會產生順從行為的。即使不是迫于群體壓力,也會因為大部分人的選擇、決策,這大部分人在討論中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剩下的少部分人的想法,加強了群體極化效應。
  3.3群體價值觀與思維不對稱
  群體價值觀的不一致,很容易導致群體極化,比如對于“北京遣散外來工人”的事件,網絡上就出現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為了首都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再加上北京人口過多,覺得這次政府的行為是正確且客觀的;而有些人則認為這樣將經濟實力本就弱的外來者遣散了,基于道德和人性都是不正確的……當一個群體的價值觀相似且幾乎一致,這個群體的凝聚力就會很強,就很容易極化。群體思維往往會導致有傾向性的選擇信息,會封鎖懷疑群體決策正確性的信息,這樣會影響群體決策的質量。而當群體的價值觀與思維跟別人或者其他群體不一致時,會激發群體的榮譽感,會促使其成員觀點更加堅定不移,導致不同群體的極化。
  4網絡輿情群體極化效應所造成的消極影響
  4.1部分媒體為追求報道效果引發對當事人的網絡暴力
  有些媒體會為了更多網民關注其新聞報道,追求報道的效果,則進行引導式的報道,引導網民對事件的當事人進行譴責甚至是人身攻擊,有些網民還會有更為極端的行為,會對當事人進行所謂的人肉搜索,把當事人的私人隱私、家人、公司、朋友等都公布到網上,引發網民們對當事人的朋友、家人等的騷擾和語言抨擊。這種網絡暴力是應該遏制的,會傷害到當事人以及其親人朋友的自尊心甚至是正常生活。其實近些年來受到網絡輿論、網絡暴力的人不少,其中有部分還因此做出了輕生的行為,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4.2不利于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
  在輿情發生時,部分旁觀者可能會因為網絡上的一些低俗的言語或者事件本身的消極情況,而導致對社會失去信心,認為社會道德普遍敗壞,自身也會受到影響而排斥社會其他成員。網絡上一味的謾罵和責備,不利于社會成員的道德培養,不利于培養年輕人有責任感、善良、樂于助人的生活態度,使得社會風氣低俗甚至是敗壞。
  4.3導致政府公信力的削弱
  當網絡輿情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規范約束,人們就會受其影響,認為規范約束與政府的制度己然不對稱,導致人們對政府公信力的信任程度被削弱。由于多數社交平臺所謂的言論自由、網絡輿論,還有不少媒體為奪取視線而進行的沒有經過核實的報道,會使互聯網上的信息真假難辨。當輿情涉及到政府時,真假信息的摻和會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其中的群體極化進一步影響政府的制度實施與行政行為不被接受。
  5針對網絡輿情群體極化效應的管理策略建議
  5.1暢通利益訴求的表達渠道
  社會學家齊美爾曾提出并由科塞完善的社會安全閥理論,指出敵對情緒的宣泄具有安全閥的功能,敵對情緒和沖突是有區別的,如果敵對情緒能通過適當的途徑得以宣泄,就不會導致沖突,就像鍋爐里過量的蒸汽通過安全閥適時排除就不會導致爆炸一樣,有利于社會結構的穩定。因此,通過設立暢通的利益訴求渠道,給網民表達自身利益的方式,加強各社會共同體、社會組織交流,增強與群眾溝通,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群眾所反映的問題。群眾通過合法正當的途徑和方式,表達自身需求和意見,以實現和維護自身利益。
  5.2政府實施并完善網絡監管體制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人們生活更加方便,互聯網的發展是不可能也不應該被排斥,所以,通過完善的監管制度和強有力的管理能力才是排除網絡輿情消極影響的基礎。政府要出臺并隨著社會發展完善相關的網絡監管體制,督促網絡平臺實行實名制登錄,讓社會成員在平臺上發表言論也要承擔相應的、相對稱的責任。這樣可以減少不實消息的傳播,還可以限制群體成員在互聯網上對他人進行違法與侵權的行為。除了完善監管體制,還需要將制度落實,所以政府行政人員要依法行政,相關的管理人員要時刻了解網民的輿情走向,監管言論極端者的行為影響。
  5.3政府發布真實消息主導輿情走向
  如果網絡上出現不實消息引導網絡輿情,這時政府可以瞄準時機進行調查,并發布相關真實消息打破謠言。政府還可以邀請有說服力且有能力的專家來跟網民們講解,進行合情合理的論證,還可以通過官方媒體發表言論來主導輿情的走向,在滿足網民知情權的同時又能使輿情極化的消極影響遏制在搖籃之中。
  6結束語
  網絡輿情群體極化效應機理其實是合理的存在,是難以避免的,但可以通過政府、社會成員等管理措施來避免其帶來的消極影響。要深化改革,轉變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縮小城鄉差距,縮小貧富差距,讓改革開放的好處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使群眾的不滿情緒大大地減少降低,而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086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