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自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實證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自媒體的發展使得網絡輿情的形成和傳播更加便捷和迅速,通過對海南部分高校學生的抽樣調查分析,了解海南高校學生網絡使用特點、網絡輿情的參與、辨析和態度等情況,試圖為自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提供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海南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5.069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8.02億人,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88億人,手機網民占網民數量的比重持續攀升,占比已高達98.3%。并且隨著各類傳播媒介的發展,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和迅速,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環境下,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和傳播網絡事件,這更容易形成網絡輿情,也給高校的網絡輿情工作帶來諸多的挑戰。研究自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有助于高校管理者對網絡輿情的引導、干預和應對。
  1高校網絡輿情
  目前學界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界定,還有一些分歧,主要分歧在于高校輿情的主體、載體和輿情的內容。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有人認為是高校的師生,也有人認為主要是高校的學生;而對高校網絡輿情的載體的分歧在于,高校網絡輿情的載體是校園網絡還是整個互聯網;高校網絡輿情的內容的分歧在于是特指與高校相關的輿情還是各種社會熱點引發的輿情。根據前人的研究,本文認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高校網絡輿情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校園網內發生的與學生相關的各類輿情,而是在整個互聯網高校學生對各類“事件”、“焦點”、“熱點”問題形成的有一定影響力和傾向性的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情況。
  2海南省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現狀分析
  2.1研究對象
  根據調查的目的,在海南省選取四所高校,運用問卷星采用網絡發放的方式對幾所高校的本科階段的學生進行隨機調查,總共回收問卷1356份,專業覆蓋理學、工學、經管、文史和藝術類各專業的學生,其中男生551人,占40.63%,女生809人,占59.37%,相對女生略多;大一學生457人,占33.7%,大二學生454人,占33.48%,大三學生197人,占14.53%,大四學生248人,占18.29%,大一大二學生人數略多,但偏差不多,不會影響分析結果。
  2.2學生網絡輿情分析
  2.2.1網絡使用情況
  根據調查,超過90%的學生每天上網的時間在2個小時以上,其中4-6的小時占比最多,達到3149%,甚至有16.81%的學生上網時間超過8個小時,說明人手一部的手機,無處不在的4G網絡,給學生上網帶來極大的便利,學生每天會有大量的時間在網上獲取信息,參與網絡交流。而對上網時間的調查結果發現,學生上網的時間相對集中,主要是午休和晚上的時間,尤其是晚上八點到十點,占比可達61.8%。
  上網主要做的事情見圖1??梢姼咝W生最喜歡使用即時通信,比如微信、QQ等與朋友交流、獲取各類信息;其次是在網上學習所占比例也很高,說明學生現在獲取知識的渠道也不斷在擴展;還有41.3%的學生會使用網絡來閱讀新聞,了解世界,可以看出學生很關注新聞熱點;當然,網絡也給學生提供了各類休閑娛樂方式,比如,看影視劇、購物、打網游、刷抖音、看直播等,網絡可以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網絡也遍及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
  2.2.2學生網絡輿情參與情況
  首先對于學生關注的網絡輿情領域的調查發現,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最多,占比80.16%,其次是娛樂事件和時事政治,分別占比56.71%和5317%,說明學生關注各類社會熱點問題,并且對各類熱點問題、有爭議的問題也比較敏感。而對與高校有關的輿情問題,學生最關心的畢業就業類的問題,占比為64.53%,再次是教育改革類的,占比為56.05%,最后是突發群體事件,占比為46.53%,說明學生也很關注關乎自身利益的事件,同時突發性的群體事件也容易引起學生注意,但是對于是否會參與到熱點事件的討論的結果顯示(見圖2),積極參與的只占到811%,38.72%的學生選擇偶爾會參與,27.36%的學生選擇看情況參與,還25.81%的學生選擇只看不參與,顯示出學生雖然關注熱點事件,但是積極參與度并不高,大部分的情況下會是“沉默的大多數”,但是碰到感興趣的熱點事件也參與討論,比如“疫苗事件”、某高校的“查寢事件”,這樣又極容易形成網絡輿情事件。
  關于學生選擇在網上發表言論的原因的調查顯示,認為能夠引起其他人的共鳴的占28.02%,認為網絡覆蓋面廣,影響大的占27.95%,認為能夠較快得到別人反饋的占26.62%,認為網絡上可以自由發表言論,不受約束的占17.4%,占比最少,說明高校學生在網上發表言論更多的是要得到別人的反饋和認同,同時也相對理性,并不會因為網絡發言不受拘束就為所欲為。
  2.2.3大學生對網絡輿情的辨識情況
  大學生對于網絡中的熱點事件是否的真實的判斷是完全相信占比最少,只有1.84%,認為完全不相信也不多,只占3.61%,相信部分的占比最高,占94.54%,說明學生對網上的信息不會完全相信,但又覺得這些消息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相信的,還是欠缺一定的辨識真偽的能力。
  對同一事件在不同的平臺出現時,你更愿意相信哪個的調查顯示,72.27%的學生選擇官方微博,1003%的學生選擇門戶網站的信息,剩下的來自論壇、微信公眾號和個人網絡主頁,說明學生更愿意相信官方的和正規網站的信息。
  而出現熱點事件中網絡輿論里更愿意相信誰的觀點和想法的調查顯示(見圖3),選擇專家和學者的占63.64%,同學或朋友的占57.37%,選擇老師的占5538%,選擇家人的占45.58%,也有選擇明星和消息散布者的,但是占比比較小。這說明學生對權威人士的觀點信任度更高,但是如果缺乏對專家和學者的辨識能力,也容易受到不良的影響。當然學生也愿意相信老師的觀點和想法,這有利于高校教師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學生認為網絡輿情是否會影響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69.03%的學生表示會受到一定的影響,23.53%的學生認為不會受到影響,還有7.45%的學生認為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說明學生還是容易受到網上信息的影響,尤其是當網上出現輿情事件時,學生會被主流意見改變,失去自我的判斷能力。
  2.2.4對待學校輿情引導的態度
  在所調查的學生中有80.03%的學生不了解學校的網絡輿情管理情況,而對于學校中是否有專門的輿情教育的教師或職能部門也有65.49%的學生是不清楚的,說明海南省各高校對網絡輿情的管理還相對落后,沒有及時掌握學生的網絡輿情動態和進行相應的宣傳和引導。
  對大一到大四的學生關于高校是否有必要進行網絡輿情引導的問題進行交叉分析的結果顯示(見圖4),可見,超過80%的學生認為還是學校有必要進行網絡輿情引導,同時也可以看出,大一到大四學生對有必要引導的認同度是在逐漸下降的,說明學生隨著年級的增長自我意識在逐漸增強。
  3分析與建議
  通過對海南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現狀的調查顯示,首先,隨著手機、網絡、自媒體的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不斷擴展,這也造成了信息的魚龍混雜,而自媒體環境下,學生容易參與發表意見和轉發,致使網絡輿情更加容易產生。其次,高校學生對網上各類信息有一定的辨識能力,但還有欠缺,需要學校和老師加強引導。第三,海南高校對網絡輿情問題重視度還不夠,網絡輿情管理工作還有待提高。
  高校對網絡輿情的引導和應對還可從以下幾點改善:首先,轉變思路,網絡輿情管理并不是只處理突發事件,而應組建專門的網絡輿情管理部門,變被動為主動,完善網絡輿情的信息搜集機制,及時發現學生思想行為變化動態,進行積極的引導。其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網絡素養,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加強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識能力。第三,發揮學校官方媒體的導向作用,比如學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通過這些媒體平臺,打造與學生可以溝通交流的平臺,既能及時了解學生思想行為動態又能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最后,發揮學校教師、輔導員的日常引導作用,教師、輔導員在課堂上和日常生活中,也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一些不良的網絡習慣和行為,尤其是對低年級學生及早進行引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葉元龍,李秀芳.新媒體環境下獨立學院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形成機制及特征研究——基于對皖江學院的調查[J].新聞傳播,2018,(23):51-52.
  [2]黃蜺.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輿情實證研究——基于西安地區部分高校的調查分析[J].社會科學家,2014,(03):44-49.
  [3]鐘漲寶,聶建亮.我國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管理,2011,(05):68-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553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