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環境下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保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網絡技術的發展,自媒體應用越來越廣泛,自媒體平臺也隨之興起,由于缺乏對應的規制與監管,每個人的隱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犯。在這一方面,公眾人物承受著更大的壓力,作為公眾人物必然會或多或少的暴露一些隱私的信息,但是公眾人物所公開的信息應只限于跟工作有聯系的訊息,其他涉及私人的隱私權同樣應該適用隱私權的保護,而且因公眾人物的特殊性,對其隱私權的保護則主要由更完善的民法體系來對其給予有效的保護。
關鍵詞:隱私權;公眾人物;權利平衡;民法保護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0.057
1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1.1隱私權的概念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在社會生活中享有個人生活不被打擾與個人信息應當受到法律保護的權利,不被他人非法侵害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可以決定是否準許他人介入自己的私生活或者決定是否向他人公開自己的個人信息,隱私權是一種基本人格權利。
1.2公眾人物及其隱私權
我國對公眾人物并沒有一個規范的定義。美國將公眾人物區分為具有普遍權利和影響力的、眾所周知的知名人士與自愿或者出于其他原因而被卷入某個公共事件并在該事件中產生一定影響的人物。還有一種分類是依據產生的性質不同,可以分為政治公眾人物和社會公眾人物。
由于公眾人物自身就對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會被大家廣泛關注。加之自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力度變弱。因此,我國應該完善法律對隱私權保護的缺陷,并盡可能的對公眾人物隱私權做出專門的規定。
1.3自媒體環境下隱私權的危機
在任何時代,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個人信息。在信息技術不發達的時代,個人信息雖然使用廣泛,但是只要運用相當的管制技術就可保護個人隱私不受侵犯,使得個人的隱私受到合法保護。因此在過去技術并不發達的時代,隱私權的保護并未引起真正的重視。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產生與進步,我們開始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基于個人信息的應用和服務也在逐漸增加,個人信息的使用也因此越來越廣泛,隱私權的保護也就越來越重要。在此背景下,某種程度而言,個人信息保護被上升到了隱私保護的高度。
2我國自媒體傳播形態下隱私權的保護現狀
我國對于隱私權的規定還比較缺失,雖然隨著法律的完善、制度的健全,我國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正日益加強,但還沒有專門一部法律將“隱私權”作為一項單獨的權利提出。我國憲法通過對公民的“人格尊嚴 ”、“住宅”等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受到法律保護” 這幾點也暗示了我國是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并且在民法總則中的第一百一十一條也規定了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民法總則通過對個人信息的保障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法律對完善隱私權保護的決心。
3國外關于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的法律規定
國外的網絡技術是先于中國發展的,且目前國外的網絡技術要較國內先進。由于自媒體的發展,隱私權保護的漏洞會逐步顯現出來,所以國外對隱私權保護的認識較早,同時也較國內更為完善。而且,更多情況下,國內的很多做法都是借鑒國外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更適合我國國內的法律體制。
美國作為發達國家,是第一個提出隱私權的國家,美國主要是從憲法和侵權法角度來研究隱私權。雖然在美國并沒有直接對隱私權進行規定,但是在審判案件過程中,法官已經間接的承認了隱私權的合法性。并在法律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完全性公眾人物、有限性公眾人物兩種分類。
日本認為隱私權構成獨立的人格權,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判例法上確立了對隱私權保護的規則。日本對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的規定定性非常準確,而且能夠做到覆蓋范圍廣、并且法律規定的內容非常完善,對侵害公眾人物隱私權的行為處罰力度也是非常大的,目的是通過這種強有力的處罰措施,嚴格加強網絡規范,目的在于引導大眾自覺的遵守法律,并做到保護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4我國對公眾人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法律在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上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沒有一部法律明確的將隱私權單獨作為一項權利規定,所以在公民的意識中不能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不能更好的遵守法律。同時,由于我國對公眾人物并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概念,導致我國有關這類的侵權案件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
自媒體并未形成行業化規模,致使存在一些職業媒體人缺乏職業道德精神,一味的追求經濟利益,而放棄保護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并未形成系統的行業化規模,導致規范要求不一,并且一些自媒體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降低行業標準,只為吸引大眾目光,博眼球,甚至自編內容窺探公眾人物的生活隱私。這是導致公眾人
物隱私權受到侵害的又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5完善對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保護
5.1健全完善隱私權法律體系
我國現行法律并沒有一部專門規定隱私權的法律,沒有一個健全的隱私權保障體系。以憲法為根本,同時將民法、刑法作為基礎,制定專門的隱私權保護法律條文,在法條中專門規定有關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規則、范圍。隱私權法律體系的完善,不僅可以對社會大眾的隱私權進行了有效的保護,還能使公眾人物在請求隱私權保護的同時能夠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維護其合法權益。
5.2規范新聞自由的內容
雖然主張新聞自由,但一切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權利自由要建立在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的基礎上的。而現如今網絡技術的發展,自媒體的泛濫,經濟利益的驅使,使得一些平臺或者個人為了獲得利益而窺探公眾人物的隱私,侵犯公眾人物的權利。因此規范新聞自由的內容,明確新聞自由的界限就變得尤為重要。
5.3確定自媒體平臺的管理責任
隨著科技的進步,或許自媒體平臺可以做到對每一條信息都進行后臺監控,但這會加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負擔,并且增加成本,也可能會發生對一些正當的行為造成不恰當的限制。雖然不能要求平臺對所有用戶行為都承擔審查義務,但這不代表要絕對排除自媒體平臺的審查義務。當自媒體平臺與部分自媒體傳播的主體之間存在著直接的經濟利益關系的情況下,對這部分的信息發布自媒體平臺應當承擔著事前審查責任,所以是因為自媒體傳播主體的行為造成對公眾人物隱私權侵權時,自媒體平臺就應當與該自媒體主體共同承擔侵權責任。
5.4明確自媒體傳播主體的責任
營利型自媒體傳播主體應當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營利性自媒體在傳播新聞時應較其他自媒體承擔更多的注意義務、加重其責任,加重責任的承擔目的是希望營利性自媒體能夠提供必要的事前預防,減少侵權行為的發生,并能夠防止造成的侵害結果擴大。
其他類型的自媒體傳播主體則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之所以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是為了不對言論自由超出必要的限制,使社會言論自由的最大化,只有存在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侵權責任。這一類自媒體傳播主體只需盡到一般的注意義務即可,違反該注意義務也只需承擔一般的侵權責任。
6結論
在當今社會中,公眾人物的特點就是自身有著獨特的影響力與號召力。社會對公眾人物都會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注意 ,所以會有一些自媒體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摒棄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德,在侵犯公眾人物隱私權的背景下去獲取那些能夠獲得巨大商業利益,得到大量社會關注度的新聞與訊息。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新聞傳播到網絡,就會被大家瘋狂的轉載,故公眾人物隱私權一旦被暴露,對其再進行保護也會更困難,所以完善保護隱私權的法律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完善隱私權法律體系不僅保護了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同時也會對維護社會秩序做出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袁琴武.網絡隱私權保護的民事立法完善[J].現代商貿工業,2017,(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31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