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積分落戶農村”戶籍改革新模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1年6月,政協北京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首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若干問題的建議》,提出了積分落戶制。2014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意見》規定,將城市按人口分為4級,執行不同的落戶標準。其中,針對500萬人的特大城市,《意見》提出,要嚴控人口規模,建立透明、完善的積分落戶制度。2018年7月,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上,北京首批獲積分落戶者年內辦落戶手續,這是外地人落戶北京戶口有益的探索。
當前,“三農”工作的主要矛盾是: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制約了對土地、農村和農業生產、生活意愿的“自由”選擇。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新型農民的問題。早在70年前,費孝通先生就提出了鄉土重建的問題,認為在當時鄉土正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沖刷,一切資源都被開礦似的挖起運走了。鄉村衰敗,鄉村文明必然不可持續。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的迅猛浪潮,空心村問題日益突出,外出打工的農一代開始返鄉養老,多數拒絕回鄉的農二代失去務農的能力和興趣。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城鄉協同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是如何實現新型農民經營主體的確立。鄉村文明之農業文明,是中華文明延綿不斷的重要基因,是歷代鄉村治理的有力抓手。鄉風文化、鄉土文化、鄉賢文化是鄉村振興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美麗鄉村,必須走城鄉協同、城鄉互動、文明互鑒的新路子。鼓勵農民放下鋤頭進城打工落戶,鼓勵適合的城里人帶上資金上山下鄉當農民,要兩手抓。因為長期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土地制度固化了人財物的流動,人才流動單向,城市里的人才、資金和技術無法有效進入鄉村。
到2020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達到2.5億人,廣大農村正迎來城市人“有為養老、田園農務”的迅猛時代,尤其是人口在5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群和國家級戰略經濟帶聚集區的鄉村,可以以點帶面先行先試,為“高官、高管和高知”等走出一條“城市人積分落戶農村戶口”城鄉協同人才下鄉的人力資源流動新模式。雄安新區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支點,依托京津冀協同平臺,嘗試首創城市積分落戶農村戶口深化戶籍改革新路子,完全可以大膽地在北京先行先試該模式,為上海、廣東、深圳特大城市起到先行示范引領,并為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協調發展探索一條城鄉協同發展戶籍改革的新路徑。
中國古代政府官員退休制度對當今頗有借鑒價值。“文官告老還鄉,武將解甲歸田”,是中國古代特別是明清時期官吏遵循的慣例,基本都是安排“告老還故鄉”,是為了便于回故鄉的宗族親近適應融合效果?!奥淙~歸根”“告老還鄉”不僅作為中華文明中官場規矩,而且作為一種華人人生哲學深入人心。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稱作“里”。“里”字從田從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農業型經濟生活特征。據統計,自明代初期百年問的城鄉中舉人數結構中,發現鄉村多于城市。這反映了在以農業為主體的傳統社會中,鄉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班l紳即為先生”,告老制度設計為廣大農村提供人才培養的持續循環提供了重要保障。
“告老”一詞通常稱謂有“致仕”“致事”“致政”?!洞呵锕騻鳌飞稀巴硕率恕?,“致仕,還祿位于君”。研究表明,該制度始于春秋戰國,形成于漢朝,發展于唐朝,完善于宋、元、明、清時期。落葉歸根根脈文化、(《鄉約》誠信文化、祠堂約束文化、宗族榮辱文化等鄉村文化和文明構成了中華文明永續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制度是中國古代官僚退出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告老還鄉”制度對于鄉風文明、鄉村治理、繁榮教育、推動創新有重要的積極價值。
《禮記·曲禮》說:“大夫七十而致事”。漢、唐、宋、元等朝代實行七十而致仕的規定,但到了明清兩朝則規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梢?,在中國古代官吏“告老”“告病”辭去官職,對于“從人才資源流出到人才資源流入”的良性循環,通過“官宦大夫或讀書紳士”鄉紳文明形式的人力和文化凝聚力,有效帶動技術進步、農村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該文化基因亦然成為鄉村的靈魂,塑造了一方的風氣和文化。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說:“紳士居鄉者,必當維持風化,其耆老望重者,亦當感勸間閻,果能家喻戶曉,禮讓風行,自然百事吉祥,年豐人壽矣?!北热绗F代的“告老”踐行者,毛致用、楊善洲等“還鄉”成功的案例就是有力的證明。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沖擊而中斷了10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中國由此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當時,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干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考入大學的“伴隨改革開放成長的大學生”,現如今大多已屆退休之齡。有報道稱,受“根脈文化”影響,當時從“農村里走出來的大學生”又自發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關心家鄉發展,鄉風再起,鄉愁漸濃。這是城市人落戶農村最強烈的一批人。
中國城市商業文明與鄉村文明融合也具備深厚的基礎,徽商、晉商發展文化演變就是中國典型的城鄉文明融合的案例。從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商業文明演替發展經驗來看,也遵循了城鄉協同以人的雙向流動的文化脈絡規律。中國目前存世的有規模有文化有品質的古村落,基本都可尋覓出富甲惠鄉的商業文明和大夫告老的鄉紳文明交融的蹤影。胡雪巖、喬致庸等一大批富甲一方的商人,最后把一生的財富基本都回饋于鄉里,回饋于滋養他的故土,才讓后人看到留下來的“大院”文化、“園林”文化和“宗祠”文化等博大精深中華燦爛偉大的文化??萍枷锣l,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讓農村與科技人員自愿捆綁在一起。文化下鄉,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讓藝術家與鄉土自愿捆綁在一起。
城市人積分落戶農村戶口的初步設想,是戶籍制度改革大膽嘗試的創新之策,也是徹底突破實現城鄉協同發展,根本解決“三農”問題中鄉村振興治本之策,更是深化改革重大理論與實踐的有益探索。當前,農民對落戶城鎮戶口根本沒有積極性,城里人(面臨退休高官、院士、科學家、企業家、教師和醫生及年輕人等)想到農村去養老式、投資式、務農式創業卻是難上加難。由于土地制度和行政制度存在鴻溝和障礙,如果城鎮戶口想變為農村戶口那是萬萬不可能。一方面農民不愿意進城落戶,一方面城里人又蜂擁想至鄉下,如何實現合適城市人群需所需、愿所愿、成所成,設定積分標準,應該是做最好的試點方案,總結經驗有待鋪開?!案胬线€鄉”或“壯年還鄉”,可還“故鄉”,也可以選擇“他鄉”。 可申請積分人群必須是城鎮戶口中資源豐富型、公益慈善型、愛鄉愛土型、技術應用型、資金富集型、農村急需型群體。對農村急需的各類高端人才提出清晰硬性積分指標,如,離退休副部級以上、院士、正高職(研究員、教授)及相關農技領域工程技術人員、主任(教授級)醫師、中小學特級教師、有實力的企業家群體等,學位以農業相關的科技領域博士為主。同時,明確限制性、約束性、強制性和量化性權利義務指標,以及年度績效考核退出性指標。合格者,將獲得政府頒發的“農村人綠卡”,正式成為一名真正的“村民”。
在中國歷史上,村屯新農民的輸入多處在農村土地私有制時代,形態大概分為有組織軍隊遷移戍邊、戰爭災荒逃難自主逃荒和大規模行政命令等類型。而新中國成立后主要是兩類,一類是農墾軍墾生產建設兵團運營模式,用特殊城鎮戶籍體制來經營國有農場農耕地模式。實踐證明,生產建設兵團模式成功的根本是土地和戶籍融合制度成功。另一類是60年10 I Management Observer代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模式,失敗的原因是人的戶籍到農村而土地制度改革沒跟上??梢栽O想,1968年上山下鄉運動與農村土地聯產承辦責任制改革同步進行,這不僅留住知識青年身也留住了心,數百萬城里有知識年輕人成為真正的新農人,這將對中國基層治理能力提高、鄉村文明建設、農業現代化人才優勢影響是值得總結和反思的。
積分落戶農村戶口戶籍改革新模式,就是要在不做大的土地制度大變動現有模式的前提下,尋求系統解決農村“三農”癥結問題。鄉村振興的關鍵在產業,鄉村治理的關鍵在文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新農人的現代化。開通有效疏導城市的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資金資源有序進入農村,讓部分城市的合適人群的人、財、物、身和心都留在土地上,最終實現城鄉之間各類資源自由流動,城鄉差別縮到最小,城鄉文明交融互鑒相得益彰,一個人選擇進城還是出城,就看其個人精神追求、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的自愿選擇。通過城鄉協同鄉村振興之路,最終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是對全人類文明進步之路貢獻中國智慧。這,就是中國夢。中國城里人的夢,每個中國人的鄉土田園夢。
作者:
陳貴: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企業管理創新研究所所長、北京新聞文化研究所所長,《發現》雜志社社長、京woR.K-北京碼頭智庫創始人。
張陽武:自然資源部調查監測司,生態學博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0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