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全責任視角的本質安全演化原則與內涵特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從企業員工安全責任視角出發,總結了本質安全的演化過程,及其過程的風險最小化和簡化系統等本質安全管理原則,并提煉了本質安全的基本內涵特征,強調了本質安全是以人為本的目標和方法的統一理論;提出只有企業從系統內在預防和控制上入手,長此以往地絕對杜絕安全事故隱患風險,建立本質安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培育本質安全文化和保障環境,才有可能從根本上保障員工的生命和身心安全,才有可能實現本質安全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員工安全責任;本質安全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企業對員工的責任,最根本的莫過于安全責任。保障員工生命和生存安全,以及生理和心理安全,是企業穩健發展和不斷成長的基礎,更是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組織需要承擔的基本義務。如何從根本上改變國家電網企業每年出現上百人的人身傷亡事故現狀,實現本質安全管理的目標,根本途徑在于以員工為本,發動員工,服務員工,這樣才能實現企業的安全供電與客戶的安全用電,才能長期穩健地保障企業員工和社會大眾樂業安居,幸福生活。
1本質安全定義與演化過程
本質安全是通過管理,對系統中的人、技術、設備等要素進行優化組合,經過持續改進,逐步培養系統本身內在的、根本的、長期的、自然的安全穩定方式。本質安全管理在國內外發展的歷史并不長,但是卻引起了很大的影響,其根本原因在于追求內在絕對安全的理念符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1.1本質安全理念與演化過程
本質安全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宇航技術行業。在60年代本質安全理念和技術開始主要用于電器設備或裝置,特別是防爆防火設備設施。但是,本質安全管理理念很久后才在1977年,由柯樂慈的學術報告中被初次提出。
上世紀末以來,世界發達國家對本質安全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實踐。本質安全目標根本在于實現即使出現失誤,也能夠自動防止事故。狹義的本質安全停留在單一的設備和工藝安全管理,包括設計和流程以及事后補救及原因追溯等。更為廣義的安全不僅注重系統整體安全,注重從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控制和完整因素排查。截至目前,本質安全研究超越了以往的產業領域和軍工應用,特別是隨著傳統高危險行業的安全需求越來越高,本質安全不僅跨領域應用到幾乎所有的企業作業環境和所有產業,而且包括安全設計、管理、戰略、政策與制度都內在地嵌入了本質安全的理念,甚至包括日常生活服務行業,也開始注重從根本上保證安全工作與生活。
1.2中國本質安全管理現狀
中國本質安全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左右的電氣控制作業環境和軍工等生產企業。與國外類似,起初的本質安全主要是關于本質安全型電氣等設備的安全管理和方法及設計。后來更為廣泛的本質安全管理涵蓋了設備設施、技術工藝和管理等系統內在的、能夠從根本上防止事故發生的功能,并且強調人是其中的核心方法和目標。其中國內發行的《安全科學技術百科全書》,定義本質安全為通過設備自身的安全設計,進而防止人為失誤及其事故損失。
國內學術界對本質安全的研究近幾年剛剛有所興盛,理論和實踐人士,都承認本質安全的技術系統能夠有效預防風險。在研究領域,本質安全研究開始向系統的內在本質安全發展,這個過程中包括本質安全系統的要素結構和相互關系以及目標功能。
2本質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
2.1本質安全理論中的基本概念
本質是指事物中存在的永久的不可分離的內在要素、質量或屬性。本質安全管理需要基于事物自身特性與規律,通過消除或減少工藝與設備中存在的各類隱患,從根本上避免危險而非控制危險。實現本質安全取決于生產所用材料的基本特性、工藝操作條件以及與工藝自身密切聯系的其他相關特性,特別是人的要素。
安全與危險是相對的概念,安全是指生產系統中人員免遭不可承受危險的傷害。危險是指可能對人、環境或財產造成損害的潛在的物理或化學特性,或是生產所用物質及其使用條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是系統中存在超過了人們的承受程度的可能性。不同于以往安全管理依賴于附加的安全系統,本質安全管理強調從根源上消除或減小生產過程中的危險與隱患,甚至自我控制故障和事故。
與安全相對的概念還有缺陷、隱患與事故。事故是由于客觀上某些不安全因素,包括缺陷和隱患,隨著時間發展,由于人為的違章操作,造成缺陷和隱患顯現,直至變成事故。事故致因理論認為,事故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環境的不安全條件;二是物料或者機器的不安全狀態;三是人的不安全心理與行為;四是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缺陷。
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從系統角度出發,建立基于員工自身的本質安全化管理機制,需要在生產運作過程中發揮生產力最重要的要素,也就是人的積極作用和主觀能動性,由此才可能達到最大化的風險防控程度。
2.2本質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
本質安全只是一種理想目標狀態。本質安全是對于系統中的某種危險或多種危險,通過本質安全方法的處理,使系統不斷地趨向安全的持續完善過程,本質安全也是一個人們追求系統危險性趨于0的過程,是一種向理想化狀態不斷逼近的過程,該過程基本原則為:
一是風險最小化與簡化系統原則。主要反映在減少危險物質庫存量或使用最少量的危險物質。優化工藝設計,促進工藝與設備的經濟性和安全性。一般說來,系統內在危險隱患越少,發生事故概率越小。要想風險小,系統就需要簡單。
二是替代優化與緩和風險原則。用危險性小的物質或工藝替代高危險的物質或工藝,其中包括設備的替代。采用安全性高的材料物質和設備,改善工藝,特別是在進行危險作業時,采用相對更加安全的工藝條件及設備設施,為一旦出現事故贏得人員逃離或疏散的時間。
3本質安全管理的特征
本質安全管理強調對事故的根源控制和提前預防,其主要特征如下: 3.1追求絕對安全與長期穩定的理念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安全是保障人們生存和正常生活與工作狀態的基礎。追求絕對安全和安全第一的理念,通過理念帶動行為,這樣保障企業安全管理的各項措施在良好理念的拉動下,在長期的生產作業中,能夠落實到實際。本質安全目標的實現,是在一點一滴的落實中,明確安全管理的基本職能和建立安全保障系統,在履行安全職能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安全系統與保障機制,而不僅僅是日常人員的安全行為和狀態。
3.2重在建立系統預防事故與內在控制體系
以往的安全管理大都為事后補救性或者事后懲罰型,沒有把“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的理念貫徹下去,本質安全強調從原因鏈條分析不安全行為的背后有很多原因,把安全影響要素能夠明確且考慮在前,建立安全事故識別、分類和深入的分析知識挖掘技術。確定事故的調查程序,利用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把大中小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知識共享化”,最終消除管理體系的缺陷。亡羊補牢式的安全管理,一定是最差的安全管理。
3.3持續改進逐步形成安全管理體制與機制
以往的安全管理方法側重于控制事故發生的頻率來減少事故,本質安全強調通過分析事故的發生頻率和事故的嚴重程度,對風險進行評估,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建立起科學的安全管理體制和具體運行保障機制,才會真正降低或消除風險。
現實中安全管理者往往對領導和政府負責,而不是通過建立安全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從根本上對安全管理對象和員工身心負責,因此這不是本質安全管理。本質安全管理體制要求目標要面向員工的身心安全,主要包括安全主體、關系、結構和功能。安全管理機制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目標要素、流程和基本原則?,F實安全管理中專職安全員和兼職安全員結合的方式,往往最有效。這也是為什么本質安全最強調人的作用和保護人安全是根本目標。
3.4培育安全文化與環境
本質安全相對傳統安全管理,更注重員工安全行為與心理狀態如何與環境協同。期望從根本上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減少員工的不安全行為,杜絕事故的發生。改善那些使員工產生不安全行為的自然環境和心理環境是現代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務。比較普遍使用的“現場5s”管理中就強調,安全管理可以通過分析導致不安全行為的原因,開發制定控制措施或系統,并把這些系統要求傳達給業務部門和每位人員以及監測和持續改進實施,可以向本質安全目標逼近。
4結束語
本質安全的理論和本質安全化的思想方法需要進一步與現代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相結合,這樣才有可能建立健全以人為本的企業本質安全管理制度,才有可能發揮好人的作用和保護好人的身心安全,才有可能實現方法與目的統一。本質安全追求絕對安全的理想目標理念和系統安全預防保障機制,相輔相成,在理想目標的召喚下,企業安全管理就有可能提升境界,就有可能真正地為員工建立起來安全屏障和安全環境,就有可能發動起來整體員工從自身身心安全和企業安全的內外角度考慮并認真思考安全問題,逐步形成安全第一的認知和理性安全工作行為,長此以往,就會培育出企業獨特的安全文化,并促進企業安全生產,穩健經營和基業長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1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