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動機休閑活動涉入與幸福感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研究以澳門65歲以上銀發族群為研究對象,探討銀發族群在休閑動機、休閑活動涉入以及主觀幸福感方面的具體表現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關系。本研究相關結果顯示,休閑活動涉入對于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休閑動機對于休閑涉入的影響則表現為:社交性動機→吸引力、熟練性動機→吸引力以及智力性動機→中心性三條路徑不顯著,其他的動機與涉入之間影響關系顯著。
關鍵詞:銀發族群;休閑動機;休閑涉入;幸福感;澳門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許多國家都面臨的挑戰之一。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中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7%時,就屬于人口老齡化國家或地區(Amiril,2017)。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人口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澳門老年人人口為68575人,占澳門總人口的10.5%,說明澳門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老化不僅帶來諸多的社會壓力(Black,2015),也給家庭和自身帶來不可忽視的挑戰(Walker,1995)。學者指出,幸福感是成功老化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Kahana,2012),主觀幸福感的強弱對于成功老化具有顯著的作用(Compare,2014)。可見,休閑涉入對于主觀幸福感以及最終的成功老化之間的關系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學者的驗證。
現有研究中,對于銀發族群體休閑參與動機和休閑活動涉入之間的相互關系探討不足,動機對于休閑活動涉入的影響機制缺乏較為深入的分析與探討。有鑒于上述之原因,本研究選擇澳門銀發族群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本研究擬解決以下問題:一是對銀發族群的休閑活動動機進行歸納匯總;二是對銀發族群的休閑活動涉入程度之內涵進行驗證;三是對銀發族群休閑活動參與動機和休閑活動涉入以及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1相關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1.1休閑動機
休閑動機是指為了引導、引起與整合個人所從事的休閑活動行為,導致該休閑活動朝著一個目標或目的的內在心理過程。對于休閑動機的分析,不少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例如Crompton(1979)將休閑動機分為心理、社會、文化三個方面。具體而言,包括:評價自我、逃離無聊的環境、放松、增進社會關系、回歸、探奇、教育等。楊琬琪(2009)則將休閑動機分解為:智力性、社交性、勝任熟練性、刺激逃避性等類型。蘇子忻、陳淑慧、陳亮宏(2012)將銀發族的休閑動機分解為:健康與體適能、休閑與娛樂、社會交際的需要、成就感的獲得、心理上的需求等內容。可見,以往學者在研究休閑參與動機時,有不少可供參考和借鑒的模式。而該領域認知度較高的Beard和Ragheb(1983)編制了休閑動機量表(Leisure Motivation Scale),他們認為休閑動機共分為四個層面:社交性、智力性、勝任精通與刺激避免,而其中刺激避免維度主要指逃避日常生活的壓力,這一點與銀發族的生活狀態不太相符,并且以往研究銀發族的學者之研究結果也少見有關于逃避日常生活壓力之發現。為此,本研究將銀發族的休閑參與動機大體上分為三類,即社交性動機、智力性動機、勝任精通性動機。
1.2休閑活動涉入
涉入這一概念最早是由Sherif&Cantril在1947年提出,他們依據社會判斷理論來衡量一個人的態度,觀察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這種作用所產生的行為就是涉入。休閑活動涉入在休閑相關領域的研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其一方面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會對休閑體驗質量和滿意度以及休閑效益產生影響(BobbV,1995;樸正漢,2017)。例如有學者進行研究后指出,休閑動機對休閑涉入有正向影響(楊琬琪,2009),同時,也有學者表示,休閑涉入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休閑參與者自身需求的影響(Iwasaki andHavitz,1998),由此可見,本研究中的休閑涉入可能會因為銀發族群特殊的參與動機和需求,而與一般群體的休閑涉入之維度有所不同。本研究將對該部分作出探討,從而對65歲以上銀發族群的休閑涉入之內涵進行解析。
1.3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評價自身生活狀態的心里感知(Denier等,1999),反映一個人對生活的喜愛程度,是一種正向的情感。余勇(2013)等通過研究也證實,休閑涉入會顯著影響幸福感以及休閑滿意度。由此可見,休閑活動的涉入對主觀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影響。與此同時,楊欽城(2015)對于慢跑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參與動機對幸福感也具有高度影響力。在主觀幸福感的測量方面,較為常見的幸福感測量方式為Veenhoven(19941所編制之幸福感量表,其維度包含生活滿意、正向情感和自我滿足這三個維度。
結合上述文獻之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假設:
HI:銀發族休閑動機對休閑活動涉入有顯著的影響。
H2:銀發族休閑活動涉入對幸福感有顯著的影響。
2研究設計
2.1量表的設計與調整
本研究休閑動機量表之問項主要參考楊琬琪(2009)、Beard&Ragheb(1983)所編制之休閑動機量表并加以修改編制,維度分別為社交性、勝任一熟練性、智力性,共計有10題。休閑涉入維度包含吸引力、中心性和自我表達這三個維度,共計有9題。幸福感包含生活滿意、正向情感和自我滿足這三個維度,共計有9題。上述均采取李克特Likert七點尺度衡量。
2.2抽樣設計
本研究的預調研問卷發放時間為2017年11月20日至11月25日止。正式問卷發放時間自2018年3月8日至3月18日止。預調研問卷發放地點為孫中山市政公園及黃營均圖書館。正式問卷發放地點為:關閘黃營均公園、佑漢公園、黑沙環公園、二嚨喉公園、白鴿巢公園、大潭山公園、路環山頂公園、郊野公園、黑沙公園這九個公園及公園周邊的居民聚居區。凡是持澳門居民身份證且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群體均屬于調查對象,尊重其意愿進行問卷調查。最終正式問卷共發放450份,回收39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8%。 2.3數據分析
如前所述,由于65歲以上人群在休閑動機、休閑涉入以及主觀幸福感方面可能存在的特殊性,在問卷回收之后,本研究將先就上述量表進行信效度以及探索性因子分析,并依據結果對量表和測量模型進行調整。然后再對數據開展確定性因子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之分析,從而借助分析結果來厘清休閑參與動機、休閑涉入以及主觀幸福感之間的具體關聯性,見表1。
3數據的信效度分析和內涵探索
3.1量表調查數據的信效度分析和內涵探索
對于回收的數據,本研究先對其信度進行了分析,數據結果顯示,休閑動機、休閑活動涉入、幸福感的Cronbach's Alpha系數分別為0.786、0.833和0.842,三個維度系數值均在0.7以上代表較佳,屬于較高信度,表示結果有較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數據結果顯示,休閑動機KMO值為0.790,盡管中間部分問項被刪除,其仍然保留了最初設計的三個維度,即社交性動機、智力性動機,以及勝任一熟練性動機。休閑活動涉入部分的KMO值為0.836,其內部維度顯示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中心性以及吸引力,原來設計的自我表達之維度被合并。主觀幸福感部分的KMO值為0.818,因子分析的結果顯示該變量由兩個維度組成:生活滿意以及自我肯定,原來設計的正向情感維度被合并。由此可見,對于銀發族群而言,其在休閑活動涉入以及主觀幸福感方面的構成的確存在差異。
3.2測量模型的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在前述分析的基礎上,對各變量進行了確定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所有變量的確定性因子分析結果的擬合指標,符合門檻值要求,即GFI>0.90、AGFI>0.80、RMSEA<0.08、NNFI>0.90、CFI>0.90。
在測量模型的收斂效度方面,平均變異數萃取量在0.5-0.69之間,符合Fomell&Larcker(1981)標準。在驗證性因素分析可以了解休閑動機、休閑活動涉入與幸福感之所屬各個觀察變項表示CFA模型情形良好。所有研究變項之收斂效度都通過標準。
在測量模型的區分效度方面,以各潛在變項相關系數及AVE進行比較,若AVE平方根大于相關系數,代表每一個維度本身緊密程度較好,不與其他維度相互混淆。表2的數據顯示,本研究之AVE平方根都大于相關系數,所使用的各個變項也具有較好的區分效度(Farrell,2010)。
3.3結構模型的路徑分析
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模式之GLS偏最小平方法估計各項路徑系數與效果,參考Bagozzi等(1988)、黃芳銘(2014)的研究,以GFI、AGFI、RMSEA、NNFI、CFI等擬合度檢驗指標來評價結構模型的擬合程度。結果顯示,整體模型之適配度指標都達標準,其中擬合檢驗指標的實際值分別GFI=0.911、AGFI=0.875、RMSEA=0.062、NNFI=0.901、CFI=0.921。
對于總體模型的路徑分析效果顯示,此前提出的研究假設除了社交性動機→吸引力、熟練性動機→吸引力,以及智力性動機→中心性三條路徑不顯著外,其余關系均得到驗證,見表3。
上述分析結果顯示,本研究提出的假設中,H1:銀發族休閑動機對休閑活動涉入有顯著的影響,得到部分驗證。假設H2:銀發族休閑活動涉入對幸福感有顯著的影響,則得到驗證。
4討論和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銀發族群在休閑動機方面可以大致分為社交性動機、熟練性動機和智力性動機,這與此前學者的研究結果具有相似性。究其原因,65歲以上的銀發族群由于失去了工作空間,因此,其主要的生活場景涉及家庭空間以及休閑空間,加上現代社會的空巢化趨勢的發展,銀發族群以社會交際為主要目的的休閑行為成為主要的形式可以理解。
本研究發現澳門銀發族群在休閑活動涉入方面,與以往研究最大的不同是自我表達維度的缺失,吸引力和中心性兩個維度仍然存在。本研究認為此種隋況也屬于較為正常,因為65歲以上的銀發族群在休閑活動方面可能對于表現自我個性的需求和想法較為少見。加上受到澳門教育發展的限制,澳門受訪銀發族群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受訪者僅占6%左右,這可能也會對休閑活動涉入的內部維度產生影響。
從研究假設的驗證情況來看,以往學者提出的休閑動機對休閑活動涉入產生顯著影響大部分都成立,但是有幾條路徑是不成立的。例如“社交性動機一吸引力”路徑就沒有獲得實證研究數據的驗證。本研究認為其可能的原因是銀發族群對于社會交際的需求非常強烈,以至于其并不會太過于在乎相關活動是否有趣,因為其可能將獲得同伴的陪伴作為考慮休閑活動參與的首要標準。此外,“熟練性動機→吸引力”和“智力性動機→中心性”也是同樣的機制,即銀發族群在參與某項休閑活動時,他的出發點和參與目的不同,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關聯性。如參與教育發展型休閑活動的人群屬于擁有智力性動機的群體,其參與老年大學和參觀展覽等活動,并不一定會將上述活動當做生活中較為核心的事務。其他路徑的研究結果顯示,抱著社交性動機和熟練性動機的銀發族群,其可能更多地感受到休閑活動成為生活中較為重要的元素。而抱著智力性動機參與休閑活動的銀發族群,則會感受到該休閑活動帶來的樂趣。
綜上所述,本研究針對澳門銀發族群開展的研究表明,65歲以上的銀發族群,其在休閑活動涉入以及主觀幸福感方面都體現出自己的特征。同時,本研究也驗證了休閑動機對于休閑涉入會產生顯著的影響,休閑涉入也會顯著地提升參與休閑活動的銀發族的主觀幸福感。最后,本研究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僅以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銀發族群作為研究對象,在研究對象的代表性上存在一定的限制,該群體相對較低的受教育水平也可能會影響到本研究的最終結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1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