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新區與哈薩克斯坦小麥貿易合作前景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同時指出,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貿易、科技、動植物檢疫合作。其中,同為農業大國的哈薩克斯坦,在農業方面與我國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互利性,是我國農業“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理想選擇區域。
關鍵詞:一帶一路;哈薩克斯坦小麥;糧食進口
一、我國小麥進出口情況
近年來,我國小麥進出口貿易中,我國以進口為主,基本沒有出口。2009年至2013年,小麥進口量增長迅速,2013年達到553萬噸,2014年、2015年進口量維持在300萬噸左右;小麥出口量較小,2009年至2014年年均出口量不足8,500噸,2010年、2012年以及2014年出口量基本為0,2015年和2016年出口量亦較少。
二、我國小麥種植區域分布
目前,我國已形成了黃淮海、長江中下游和大興安嶺沿麓三大優質專用小麥產區。其中,黃淮海麥區是我國大的中強筋小麥生產基地,主要包括河北、山東、河南大部、江蘇和安徽北部、陜西關中、山西中南部等,這些地區非常適合小麥蛋白質和面筋的形成和積累;長江中下游主要包括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河南南部等地區,氣候濕潤,熱量條件良好,有利于小麥低蛋白和弱面筋的形成,是我國優質弱筋小麥生產的重點區域;大興安嶺沿麓是我國優質硬紅春小麥主產區,所產硬紅春小麥品質優良,商品性能穩定,對進口硬麥替代性強,目前商品率保持在80%以上。
三、我國小麥供求狀況
小麥是口糧消費的第二大品種,約80%的小麥用于口糧,約占口糧消費總量的30%。2011年以來我國小麥庫存消費比(年末結余量÷消費量)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3062萬噸,較2016年增加13.9%。其中小麥、大麥進口情況如下:2017年我國小麥累計進口442萬噸,較2016年增加29.6%。2017年我國累計進口大麥886萬噸,同比增加76.9%。
四、哈薩克斯坦小麥種植情況
哈薩克斯坦是小麥生產條件優越的國家,2005年至2012年,哈年平均糧食產量為1720萬噸,但由于農業現代化水平有限,氣候條件不穩定,哈歷年糧食產量波動較大。2011年,得益于良好的氣候條件,哈糧食產量達到創紀錄的2690萬噸,而2012年受嚴重旱災影響,哈糧食產量低位下降到1290萬噸。2013年糧食產量,由于播種面積與上一年持平(2140萬公頃),且氣候條件較為良好,糧食產量達1898萬噸,其中小麥產量為1450萬噸。
五、哈薩克斯坦小麥的進出口情況
哈薩克斯坦目前的人口約1780萬,2015年、2016年、2017年的小麥產量全部在1300萬噸以上,2015年-2018年11月,小麥年平均出口量在300萬噸以上,如下表所示。由此可以判斷出哈國在滿足本國國內小麥的需求之外,每年都有相當大的出口潛力。
六、哈薩克斯坦糧食產業存在的問題
1.糧食倉儲能力不足,運輸能力低下
以科斯塔奈州為例,糧食收成比現有糧倉的倉儲能力多出一倍有余,從而導致大量糧食收割后露天堆放,被偷盜或被老鼠、鳥類偷食。運糧車短缺,糧農出口糧食遇到瓶頸。“哈薩克鐵路公司”將絕大多數運糧車交由“哈薩克糧食集團”使用,供其在哈國內轉移糧食,以便騰空糧倉為下次豐收做準備。
2.糧倉等基礎設施以及種糧的機械設備嚴重老化
哈全國有217個擁有正規執照的糧食收購公司,其儲糧能力為1350萬噸;另有非正規糧食收購公司,可以存儲糧食890萬噸。但是,大多數糧倉建于上世紀60-70年代,如今不僅年久失修,而且缺乏對糧食進行干燥處理的工藝和設備。哈糧食收成不穩定也是哈政府不熱衷于新建糧倉的重要原因之一,如2010年哈糧食收成僅為1200萬噸,糧倉使用率僅為40%。此外,80%-90%的收割機、拖拉機、播種機超期服役,性能已極其低下,而且維持其工作的費用仍然高昂。
七、中哈小麥貿易的廣闊空間
哈薩克斯坦是“一帶一路”中“絲綢之路紐帶”的第一站。長久以來,兩國領導人交往密切,雙方在經貿、能源、人文以及國際、地區事務中的合作日益擴大,中哈貿易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哈薩克斯坦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優越,非常適合糧谷等土地密集型農業,但同時哈國農業現代化、資金等方面的限制,急需其他國家投資擴大農業投入,而中國人口基數大,對小麥的需求量大,以往從加拿大、美國、巴西等國家進口小麥,運輸成本大,同時還受貿易壁壘、轉基因等因素影響,而哈薩克斯坦作為中國鄰國可避免諸多不利因素,因此雙方開展合作具有很多便利基礎,在各取所需的同時,又能實現互利、共贏。
八、蘭州新區與哈薩克斯坦發展小麥貿易的基礎條件與優勢
經調研,哈薩克斯坦現年產小麥約1700萬噸-2000萬噸,其中約500萬噸內銷,出口俄羅斯、日本近1000萬噸,出口中國約300萬噸,目前經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口岸進口至蘭州及河西走廊小麥達到30萬噸/年,蘭州鐵路口岸中川北站作業區所輻射的周邊已形成糧食及飼料集中加工區,若能爭取50萬噸-200萬噸哈薩克斯坦小麥直運至蘭州新區鐵路口岸進行集散,在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進行保稅加工貿易,將極大帶動蘭州新區糧食進口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將蘭州新區打造成為西北地區的進境糧油加工集散中心。目前,蘭州新區進境糧食需求企業共有8家,主要業務為糧食、糧食加工、面粉、掛面的生產加工、食用油加工、飼料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啤酒原料、啤酒進出口及貿易,倉儲、中轉及銷售;主要進口大麥、大豆、小麥、菜籽、菜籽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等農產品;主要進口國家美國、巴西、阿根廷、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烏克蘭等國;中期規劃進口小麥282萬噸,大麥45萬噸,遠期規劃進口小麥448萬噸,大麥80萬噸。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內已入住海翔科技有限公司,1年-3年形成飼料加工銷售需小麥50萬噸、大麥10萬噸;華糧國際貿易有限公司,1年-3年形成飼料加工銷售需小麥100萬噸。蘭州新區糧油產業園內入住企業益海嘉里集團有限公司,年形成面粉加工銷售55萬噸、掛面4.4萬噸、大豆油及菜籽油品加工銷售77萬噸;蘭糧集團有限公司,年形成糧食加工銷售90萬噸,油品加工銷售22萬噸,其他糧油加工企業1年-3年小麥及大麥需求約90萬噸。
九、結論
與哈薩克斯坦進行小麥貿易合作。對促進蘭州糧油產品深加工,延長糧食加工產業鏈,提高糧食產品附加值,從而帶動蘭州新區經濟增長有著重要作用;對整個蘭州新區的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第三產業經濟收入比例,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甘肅省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向西開放發展和拉動當地經濟、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蘭州新區進口糧食指定監管場地的建成投運,將進一步助推甘肅農業“走出去”,促進國內傳統糧食種植業升級,降低省內自產糧食飼料用途占比,保障全省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崔海寧.東亞糧食安全合作進程:機制建設、問題與中國對策[J].東南亞研究,2013(5).
[2]王海燕.中哈農業合作面臨的挑戰和機遇[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9(8).
[3]劉姬.哈薩克斯坦農業發展與土地改革[J].世界農業,2017(6): 104-108.
[4]李寧.哈薩克斯坦的糧食產業及其與中國的合作[J].拖拉機與農用運輸車,2011(2):4-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93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