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理解語言輸入對高職外語視聽課程課堂教學活動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西班牙語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一直是高職西班牙語專業的教學重點,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西班牙語視聽課程的課堂規律,最大限度地接近語言習得的理想狀態,也是語言教師關注的重點。論文在分析了目前高職視聽課程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從課堂教學的角度探索了可理解語言輸入對視聽課程教學的影響。
【Abstract】The ability of Span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Spanish major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classroom rules of Spanish audio-visual course and approach the ideal state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to the maximum is also the focus of language teachers' atten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udio-visual cours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comprehensible language input on audio-visual course teaching from the angle of classroom teaching.
【關鍵詞】課堂教學;西班牙語;可理解語言輸入
【Key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Spanish; comprehensible lanaguage input
【中圖分類號】G633.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3-0133-02
1 引言
視聽類課程一直是高職院校西班牙語專業的必修課程,該課程主在提升學生聽、說、讀、寫、譯五大語言能力中的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但是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目前許多高校的西班牙語視聽類課程的教學方法仍舊停留在聽音答題這種單一的輸入輸出模式上,進而導致學生對聽力課抵觸情緒較高、聽力水平提高緩慢的現象。
為了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教師的預期目標,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所接觸到的知識信息,順利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技能,教師應遵循“可理解語言的輸入”這一前提來選擇語言教學內容并設置相應的視聽教學方式,才能適應當前多元學習模式的要求,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2 可理解輸入(有效輸入)過程
2.1 克拉申語言輸入假設
“可理解的語言輸入” 對掌握全球任何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母語的自然 “獲得”,還是除母語之外的二語、外語等其他語言的學習,都需要有足夠的可理解輸入(有效輸入)。著名語言教育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第二語言獲得理論的“輸入假設” 中就提出了,“輸入” 是語言獲得的必要條件之一:只有當語言獲取者接觸到足夠的 “可理解語言輸入” ,且這些輸入略高于語言獲取者現有的語言水平,同時也能注意語言的意義信息,而非語言形式時,語言的 “獲得” 才能產生。這也是克拉申著名的 “ i + 1 ”公式[1],即 “ i ” 代表語言獲得者的現有水平,“ 1 ” 代表略高于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語言獲得者必須能夠理解語言的含義時,才有可能轉換成為自己的語言能力??死甑?“可理解輸入” 理論適用包括西班牙語、漢語、英語等全球其他各種語言。任何語言在“獲得”和“學得”的過程中都需要有“可理解的輸入”,并且要有足夠的量的輸入,同時也需要有一定的輸入頻率。
2.2 當前視聽類課程課堂語言輸入形式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西班牙語視聽類課程的課堂教學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向學習者輸入信息,一般多采取聽或讀的形式;第二個階段是讓學習者用所學語言輸出信息,常用說或者寫這兩種形式。通過這兩個階段的訓練,達到向學習者輸入語言材料并讓其訓練和強化該材料的學習目的。
目前,受到高職院校學生語言理解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數院校的西班牙語教學中仍存在著大量用中文去講西班牙語的現象。由此不難看出,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無論是中文的 “學得” 還是中文 “獲得” 都大大超過了目標語言。學習者用中文思維去理解、記憶西班牙語的語法和詞匯,在這一過程中勢必會產生母語對目的語的語言過濾障礙,降低西班牙語的有效輸入。所以,如果希望能夠向學習者提供更高的有效輸入,首先要培養其西班牙語語感和西班牙語思維。
3 如何在視聽課程中提高“可理解語言輸入”的有效性
克拉申的“輸入假設”[2]認為,學習習得語言通常是首先接觸大量易懂的真實語言(輸入語),并通過情景與上下文理解其意義。而理想的“輸入”則應具備四個特點,即輸入的可理解性,輸入的趣味性或相關性,輸入的語法無序性和輸入的數量性。其中可理解性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關鍵。一旦輸入的語料違背上述規律,尤其是違背了可理解性這一要點,必將導致語言學習的低效或無效。 3.1 提高課堂中可理解語言輸入的質與量
對目標語言輸入的質與量是外語學習中不容忽視的兩個必要條件。在傳統外語教學模式中,偏重于教師大量的講解,這種講解無論是針對哪個方面,只要是用中文講解的,都無法實現向學習者輸入可理解的目標語言這一目的。因此,教師應盡量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運用目標語言進行輸出,在向學習者盡可能多地用目的語言輸入的同時,教師還應注意語言輸入的質量。也就是說語言輸入的難易程度應是符合克拉申“ i + 1 ”公式的,即選用比學生現有的語言水平難度稍高一點的語言材料,學生能夠通過上下文線索,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和頭腦中有關外部世界的知識對語言材料進行理解。因此,在語料選擇上,教師尤其要注意按照學習者的學習水平分層設計,否則語料難度一旦超過其可理解范圍,對于學習者來說學習資料將成為噪音式聲音,反而達不到幫助其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學習外語的目的。
3.2 創設情景教學,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有效理解和內化
加拿大是最先提出“浸入式”教學模式的國家,他們采用“浸入式學科法語”的教學模式,其效果已經通過40多年的實踐得到證明。由此說明,語言在作為人類交流工具的同時,也是人類的思維工具。當學生能夠在合理的學習情境中開動腦筋,用目標語言思維,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一系列活
動來理解所學知識,勢必會提高其西班牙語理解和表達能力。
為了達到浸入式學習的目的,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循序漸進地創設科學合理的學習情境就變得至關重要。教師在構建學習情境時要結合學習者的學習特點,盡可能多地激活其原有的知識結構,利用其現有的知識內容,以舊導新,促使學習者對新的語言知識進行主動加工,進而獲得有效的語言“輸入”。
3.3 創造寬松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對語言信息的吸收
情感過濾學說認為,語言輸入必須通過情感過濾(Affective Filter),才可能變成語言的吸入(intake)。因此,為了達到向學習者提供可理解語言輸入這一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就必然要考慮到學習者的情緒,正向的情緒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吸收內化被輸入的語言內容,而焦慮、恐懼這樣的負面情緒勢必會影響學習者的語言吸入情況。按喬姆斯基的觀點,學習語言的過程是按“假設→驗證→糾正”的過程進行的。而糾錯過程也是學習者最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的過程,所以教師一定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允許甚至鼓勵學習者出現錯誤,要讓其意識到在語言學習中犯錯是習得進步的證據,是不可避免的,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這就要求教師要創造寬松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發問,與學生建立平等友好的伙伴關系,使師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順利地進行信息交流。
通過對西班牙語視聽課程可理解語言輸入的實踐探索,我們不難發現,要想提高西班牙語課堂對學習者可理解語言輸入的效率,提升其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需要教師創造寬松的教學環境,在創設科學合理的學習情境的同時,強調語言可理解輸入與輸出和諧共存。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習者的學習投入過程,更要以有意義的課堂活動為前提,設計有利于學習者學習的任務,調動他們參與合作的積極性, 在平等和諧的語言輸出環境中使學習者盡可能運用已獲得的知識, 形成輸入和輸出的完美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夏盈月.“i+1”理論國家高校英語課堂[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05):86.
【2】楊鴻. 高校雙語教學中英語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初探[J].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 2017(09):92-9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09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