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高壓下的政策抉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王軍 劉向東
雖然8月初歐美債務危機惡化帶來的驚嚇尚未完全消退,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已率先走出低谷。
2011年8月,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呈現先低后高的震蕩走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CCIEE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約為235.438點,較上月下跌了約1.83%,出現小幅下挫走勢。
同期,RJ/CRB(路透Jefferies/商品研究局)指數卻震蕩上漲至342.57點,全月收盤漲幅僅為0.14%。
兩個指數出現偏差,主要是因為構成指數的商品籃子及其權重有較大不同。
主要受歐美債務危機影響,8月份國際主要資源品價格出現大幅下滑,特別是國際原油和有色金屬期價出現大幅下跌,致使反映“中國元素”的CCIEE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出現下挫;而由于同期農產品價格上漲較快,致使RJ/CRB指數變化不大。
疲軟美元支撐大宗商品價格
8月初,歐美債務危機惡化,造成全球市場恐慌情緒蔓延,避險資金流入黃金和美元市場,加上日本干預外匯市場,促使美元短期出現反彈,美元指數8月底回升至74.13,全月收漲約0.37%。
考慮到美國政府調低了2011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測,8月份美國失業率仍維持在9%以上,美聯儲已開始討論實施新的量化寬松刺激政策。無論如何,只要美國維持長期的低利率政策,美元長期走弱的趨勢就不會改變。
由于對美國經濟低增長的擔憂加重,加上美元貶值風險確實在上升,中長期內投資者會對美元資產組合有所調整,這是導致美元中長期走軟的重要原因。
同時,長期的低利率和美元疲軟的態勢將會對大宗商品價格形成支撐。
從分品種價格指數走勢看,8月份工業品價格指數較上個月下跌3.2%,而農產品價格指數環比上漲了3.99%。
其中,8月能源指數和基本金屬指數分別環比下跌了6%和5.4%。
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輕質原油期價在經歷8月初的暴跌之后,已經逐漸走出低谷,8月底報收于每桶88.81美元,全月收跌7.06%。NYMEX天然氣期價也出現7.45%的跌幅。
倫敦金屬期貨市場中,銅、鋁、鎳、鋅期價分別下跌了4.79%、8.04%、8.98%和8.01%。
由于避險需求激增,COMEX黃金期價出現暴漲,全月收漲12.1%,9月2日已攀升至每盎司1873.7美元。
農產品價格也出現較大幅度上升,全月收盤漲幅達到4%。
通脹仍在高位徘徊
8月份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大幅下降,可能會暫時緩解我國物價持續上漲的壓力。同時考慮到8月份翹尾因素影響比7月份有所減弱,市場普遍認為,8月CPI同比漲幅將見頂回落。
我們認為,未來數月內CPI迅速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見頂回落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即便出現暫時性回調,預計8月CPI同比漲幅回調至6%左右,也有在九十月份出現再次沖高的可能,通脹仍然會在高位持續,控制通脹風險仍是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
作出如此判斷,主要是基于三點考慮:
一是國際商品價格新一輪上漲蓄勢待發。
雖經歷8月份國際商品價格大幅下挫的調整,國際商品價格重返回升勢頭已起,工業品價格仍在震蕩調整中,但是國際農產品價格已出現攀升跡象,這將會進一步沖擊國內糧食和食品市場,促使國內物價維持在高位。
此外,PMI中連續五個月下降的購進價格指數再度回升至57.2%,20個行業中有17個高于50%,這就意味著我國工業企業原材料購進成本增加了。從領先指標看,8月份CCIEE綜合指數同比漲幅略有上升,那么未來兩三個月我國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PPIRM)及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可能會持續走高,從而進一步確保CPI停留在高位。
二是季節性因素帶來部分蔬菜與食品價格新一輪上漲。
雖然8月豬肉價格有所回落,但在8月底9月初經短暫回落后再次反彈。同樣,前期應季蔬菜供應充足,換季后蔬菜供應將會下滑,蔬菜價格可能會再次攀升,包括水產品、雞蛋、食用油等食品價格仍可能隨之上漲,因為7月食品價格短暫回落并不可持續,物價環比上漲壓力仍然存在。
三是房價調控催生房租快速上漲。
房價調控政策擴展到二三線城市,調控措施促使購房者陷入觀望狀態,房屋成交量萎縮較大,部分購房需求轉化為租房需求。比如,今年前七個月,北京平均每月房租比去年均價上漲了13%,房租成本已占很多工薪族月薪的25%以上,甚至部分租房者只得多人合租。
在保障房尚未大規模上市供應之前,房租上漲的動力較大,這將會帶動相關服務價格的上升,進而形成非食品類新漲價因素。
治通脹宜倚重財政政策
市場普遍擔憂,受外圍經濟疲軟影響,中國經濟將會出現急速下滑,因此對政府調控政策放松有著強烈的預期。貨幣政策后期如何調整,還需要觀望下“政策敏感期”的外圍反應,再作具體判斷。
由于8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9%,比7月份回升了0.2個百分點,這是4月份以來連續回落后的首次回升,這意味著暫時消除了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的疑慮,使得貨幣政策放松的預期落空,同期中國政府重申了仍把穩定物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且對經濟增長放緩并未顯示出過多擔憂。
這就意味著宏觀調控的取向不變,貨幣政策不會轉向,而是處于一個不緊不松的空檔期。
持續緊縮銀根的貨幣政策,促使中小企業生存更加困難。雖然提出定向寬松的調整方案,但是商業銀行的逐利性決定了很難向風險更高的中小企業定向貸款,即便是某些處于重點發展期的產業,例如高科技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小企業,也無法得到信貸支持。
銀行信貸的緊縮,致使中小企業轉向民間借貸,目前江浙一帶的民間年利率相當高,甚至出現“血貸”現象,而且大部分民間借貸的資金流也并不是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流向利潤率高的房市。資金應該是流向效益高和急需的地方,而不是流向效益低下和不急需的地方,目前商業銀行信貸分配從操作上,還難以區分企業效率的高低。
在出現“錢荒”的同時,還有“電荒”“勞工荒”等問題,再加上原材料急劇上漲,中小企業特別是出口導向的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境地。在高漲的資金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雙重擠壓下,做實體經濟已經無利潤可賺,多數中小企業要么鋌而走險,要么坐以待斃。因此,在治理通脹時,不宜只采用“一刀切”的貨幣政策,同時還要盡快轉向倚重財政政策,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治理通脹問題上的作用。
對于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可以采取定向寬松的財稅政策等,通過增加財政投入、提供信用擔保、動用中小企業基金或減免小企業稅負等辦法,促使中小企業增強贏利能力,讓資金回流到實體經濟中。
當前,食品類價格的上漲是物價高企的主因。財政政策可以滲入到食品生產―流通―銷售整個鏈條上,通過投資、稅收、補貼、獎勵等手段調節短期供給,從而使其價格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此外,還可進行有針對性的適當補貼。例如,通過財政的轉移支付,加大對農產品生產經營的補貼,對中低收入人群進行財政補貼,建立應對物價上漲的動態補貼機制,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
王軍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部博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10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