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新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何華峰
早在9月引入百仕通成為戰略投資者之時,中國化工集團即表示,將借助百仕通的資源從事海外收購?,F在,行動開始了
既不是澳大利亞的天然氣,也不是鐵礦石,這一次中國人要買的是殺蟲劑。
11月5日,澳大利亞最大的農藥生產商新農有限公司(NuFarm Limited,澳大利亞證券交易代碼:NUF,下稱新農)宣布,已經收到中國化工集團、百仕通(紐約交易所代碼:BX)和一家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Fox Paine(下稱收購財團)的收購要約,出價30億澳元(約合200億元人民幣)收購其全部股份。
新農董事長克里霍卡德(Kerry Hoggard)稱:“我們認為,收購要約會產生一樁為新農股東實現公允價值的交易?!备鶕罗r與收購財團達成的排他性協議,11月5日-12月10日,收購財團將對新農展開盡職調查,雙方有意在12月10日前完成收購交易。
參與收購財團的中國化工集團與百仕通,雙方真正走到一起不過只有兩個月。9月10日,百仕通出資6億美元收購中國化工集團旗下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下稱藍星)20%股份,成為百仕通在中國的首筆投資。當時中國化工集團方面即表示,將借助百仕通的資源從事海外收購。
就在百仕通收購藍星的交易還在等待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批準之時,百仕通和中國化工集團已經開始行動。中國化工集團擁有中國最大農業企業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如果收購新農成功,將獲得新農在14個國家的生產基地和在100個國家的銷售網絡,從而在全球360億美元的除草劑和殺蟲劑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截至目前,澳大利亞媒體對于這樁交易反應平淡,并沒有對于中國化工集團來自中國加以評論。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道稱,今年8月,新農開始與中國化工集團談判?!栋拇罄麃喨恕返膱蟮绖t說,這樁交易主要在新農與中國化工集團之間達成,Fox Paine和百仕通先后跟進。中國化工集團最早的報價只有每股17.10澳元,被拒絕,隨后中國化工集團提高了報價。
報道還透露說,收購完成后,中國化工集團將獲得新農60%股份,百仕通和Fox Paine各持20%。
不過,對新農的收購尚在初步階段,能否成功依然充滿變數。競爭對手們仍虎視眈眈。以色列的Makhteshim-Agan數月前就與新農有過談判。
“不走出去,等于坐以待斃”
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下稱農化總公司)是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旗下八家子公司之一,主營業務是農藥和化肥,農藥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8%,其中殺蟲劑占國內市場約三分之一份額。
農化總公司控股三家上市公司,分別是沙隆達(深圳交易所代碼:000553,B股代碼:200553)、滄州大化(上海交易所代碼:600230)和河池化工(深圳交易所代碼:000953)。
不過,農藥市場競爭程度已經十分激烈。外資廠商在中國農藥市場所占份額已經達到約四分之一,僅兩家跨國公司先正達(Syngenta)和拜耳(Bayer)所占的市場份額,就超過國內最大的三家農藥生產企業江山、沙隆達和新安。
中國化工集團一位高層表示,化工行業的趨勢是競爭全球化,中國已成為化工全球巨頭必爭之地?!叭绻辉谥袊?,不走出去,等于坐以待斃,空間會越來越小。一定要利用全球資源參與競爭,通過合資或者收購去獲取資源與技術?!?
中國化工集團由藍星集團與昊華集團于2004年合并而來,屬國務院國資委直屬央企。總經理任建新于上世紀80年代創辦藍星,至今藍星與昊華目前仍保持獨立子公司地位。在掌門人任建新治下,藍星集團早在海外展開了收購戰略。2006年1月,藍星收購法國安迪蘇(Adisseo)公司,成為世界第二大的蛋氨酸生產企業;同年10月,藍星又收購法國羅地亞公司有機硅業務,使其有機硅生產能力躋身于世界第三。
百仕通收購藍星集團20%股份之后,憑借其化工領域的經驗,無疑令中國化工集團的海外收購如虎添翼。此次競購新農,即是中國化工集團對既定策略又一次復制,也是與百仕通結盟后的第一次試演。
新農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農藥企業,其主要產品為殺菌劑和除草劑,占有澳大利亞農業市場份額45%,也是全球第二大非專利農藥企業。目前新農已經建立了全球性的生產網絡和銷售體系,澳大利亞是最大的收入和利潤來源地,占39%,美洲占36%,歐洲占25%。今年6月,新農還全資收購了巴西的Agripec公司。不過,在新農的家門口澳大利亞,連續四年干旱影響了新農的收入。2007年,新農在澳大利亞的銷售下跌了9%,利潤降低15%。從此,關于新農的并購傳聞不絕。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農藥行業競爭加劇,利潤下降,曾掀起過一次農藥公司兼并重組浪潮。之后農藥行業實現高度集中,六家最大農藥公司占據了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隨著人口增加和生物燃料市場擴大,2003年開始,持續萎縮的全球農藥市場重新復蘇,行業內又展開一輪新的并購潮流。對于新農,與其他農藥企業合作有助于在全球范圍內分散風險,緩沖周期性壞天氣的不利影響。中國化工集團若收購成功,也可以搭上新一輪市場景氣的快車。
雖然新農在澳大利亞利潤下降,但是其財務狀況良好。到2007年7月31日為止的財年,新農銷售總額17.6億澳元,比上一年度16.8億澳元提高5%;凈利潤為1.488億澳元,每股利潤0.592澳元。新農預計,2008財年業務向好,利潤將增長近30%。此外,新農的債務率很低,債務與資本的比例為30%。
新農宣布談判之后的11月1日,新農停牌。11月5日恢復交易后,股價從15.60澳元一路上漲,8日新農收盤價沖到17.3澳元/股。
關鍵人拉斯邦
2007年10月,中國化工集團與百仕通等組成的收購財團開始嘗試收購新農,報價每股17.25澳元。不過,這一價格遭到新農的拒絕。在此基礎上,收購財團提出向新農股東發放每股0.30澳元的紅利,即合計每股17.55澳元、總價30億澳元的報價。
新農董事會亦同意了收購財團這一報價,并建議股東支持這個提議。澳大利亞投資銀行麥格理的分析師亦認為,每股17.55澳元這個出價是2008財年預期利潤的22倍,“是一個合理的價格,可以接受”。
22倍市盈率,與最近另一起生物農藥收購案的估價接近。今年10月,歐洲最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rmira Advisers擊敗百仕通,出資22億美元收購日本的Arysta Lifescience,市盈率也是22倍。Arysta Lifescience是一家生物農藥企業,也是全球第十大農藥企業。
根據收購協議,收購財團還承諾,保留新農的高級管理層和業務文化,新農的管理團隊繼續管理新農與中國化工集團的聯合業務,未來公司總部仍然留在澳大利亞墨爾本。
排他性協議賦予了收購財團鎖定交易的可能。根據協議,從11月5日到12月10日,收購財團進行盡職調查,新農不能與其他公司談判。倘若新農董事會接收其他報價,需向收購財團支付100萬澳元的違約金。
不過,瑞信的分析師認為,排他期只有一個月,時間太短,而且100萬澳元的約束性太小,“所以,這還不如說是一個競拍過程剛剛開始?!?
有可能參與競拍的企業包括以色列的Makhteshim-Agan,它是全球最大的農藥企業,也是最有可能的潛在競購者;美國的孟山都(Monsanto)也是一個可能的收購者,它是全球最大的種子生產商,新農是孟山都在澳大利亞的銷售商,雙方有長期合作關系。歐洲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rmira Advisers LLP也有可能。印度最大的殺蟲劑制造商United phosphorous也可能競購。
瑞信的分析師認為,收購新農在法律和政策方面應該不會有障礙,不會涉及反壟斷和自然資源方面的麻煩,“收購要取得成功,關鍵是得到新農CEO道格拉斯邦(Doug Rathbone)的同意,因為拉斯邦持有17%股權,是新農最大股東?!睋f,此次雙方談判即主要在拉斯邦與任建新之間一手達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16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