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高利潤隱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姚國會
中國銀監會近日發布的《銀監會2010年報》顯示,2010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稅后利潤8991億元,同比增長34.5%。其中,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8家上市銀行公布2010年年報,其凈利潤同比增幅均在20%以上。從利潤角度看,可以說2010年中國銀行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資本市場也對此作出了反應,近期銀行股掀起了幾波行情。但是,欣喜之余,我們不能不看到,我國大型銀行金融業務、發展模式過于同質化,盈利模式未有根本轉變,且有向實體企業轉嫁成本之嫌。銀行目前還在收獲規模擴張的紅利,如果不加快市場化,同質化競爭持續數年,銀行的壓力與成本將會大規模上升。
銀行業高利潤背后存在隱憂
隱憂一 收入單一,盈利模式過分依賴于存貸利差。從已經公布年報的大型銀行利潤來源看,凈利息收入、投資收益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是2010年銀行業金融機構收入構成的3個主要部分,其中凈利息收入的收入貢獻率達66%,靠政策吃飯、靠擴大規模取勝的路徑沒有根本轉變。
銀行業盈利模式過分依賴于存貸利差弊端非常多。首先,容易造成銀行業信貸盲目擴張,為未來埋下巨大風險隱患。在存貸利差對利潤約束過強情況下,銀行會不顧一切盲目放貸,超負荷經營,追求利差收入規模化、最大化。這就使得資本約束面臨壓力,從而又驅使銀行到資本市場大肆融資。這實際上是兩頭擴張:這頭信貸擴張,那頭資本市場擴張。其次,內生機制促使商業銀行自覺不自覺地挑戰宏觀貨幣調控政策底線。在通脹高企的情況下,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大力回籠市場流動性、緊縮商業銀行內部過剩頭寸是重中之重。但是,銀行過度依賴存貸利差盈利,使得其把放貸作為增加盈利的主要手段,這與央行貨幣政策方向相悖。這幾年銀行盲目放貸現象始終難以管住,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
隱憂二 中間業務雖有大幅增長,但可能向實體企業轉嫁成本。中間業務收益占整體收益不到2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50%以上。就連這不到20%的中間業務收入,也不是那么令客戶心服口服。因為這些所謂的中間業務收入,大部分是把原先就不收費也不應該收費的項目硬性變為收費項目,比如銀行卡異地、跨行存取款手續費,結算轉賬手續費等,而不是像發達國家銀行那樣在給客戶提供理財增值服務基礎上收取客戶一定傭金,從而實現雙贏。
大銀行在傳統的存貸差盈利模式下可以獲得收益,在金融機構轉型時可以獲得中間業務的小銀行頭寸拆借等新收益,恐怕還有強行向企業提供中間服務的“貢獻”。目前各銀行的分支機構常見的情況是將部分利息收入轉化至“顧問及咨詢費”科目。這些表面上的顧問費,實際上是銀行掌握貸款定價權下的攤派。
隱憂三 商業銀行高盈利水平基本上是粗放經營模式造成的,已經出現不可持續的跡象。依靠存貸利差取得高盈利,實際上是2009年、2010年盲目放貸、大舉放貸的結果和反映,是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粗放式放貸促成的。隨著中國通脹壓力越來越大,貨幣政策調控方向已經與商業銀行大舉放貸出現較大沖突,再依靠盲目放貸增加盈利可能性不大。然而,盈利的另一大支柱――中間業務也不容樂觀。依靠過去把一般服務手段、結算手段等作為硬性對客戶收費的模式,已經受到民眾的強烈反對,再增加這種“無端”收費顯然是不現實的。而依靠給客戶提供高質量理財產品的能力不足,即使提供了一些產品也不斷出現讓客戶虧損、使得客戶投訴四起的狀況。再者,央行貨幣政策沒有絲毫放松的跡象,市場預測央行還將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大型商業銀行已經高達20.5%的存款準備金率,不但使得商業銀行流動性趨緊,而且直接影響銀行資金運用,影響盈利水平。最后,房貸是銀行最為穩定、最主要的盈利點之一,而現在房地產調控越來越緊,使得商業銀行嘴里的這塊“肥肉”正在變小。
隱憂四 商業銀行貸款質量不容樂觀。2009年、2010年大放貸可能出現的風險,可能將從2011年開始暴露,特別是房地產調控使得一些房貸質量可能下降,甚至出現不良貸款,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正在暴露等。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上市公司突發事件越來越多,可能一夜之間轟然倒塌而造成此前銀行一窩蜂式放貸的風險越來越突出。
同時,各行低估地方投融資平臺的壞賬風險,再融資之后對風險控制過于自信。按照銀監會的數據,截至2010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比例43.7%,同比下降2.1個百分點;存貸款比率69.4%,比年初下降0.1個百分點。各行的資本充足率仍然面臨壓力,在如此漂亮的年報背景下,派息率同時下降,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均擬下調2010年派息率,以便充實資本。
流動性派生超高利潤不可持續
3月29日央行放量發行990億元一年期央票和1000億元28天正回購等,并未使銀行間短期拆借利率陡峭,反映出正規金融市場流動性充盈。與其相悖的是,最近招商銀行等競相推出收益率誘人的短期理財產品,卻發出了不同的信號。而事實上,當前“蝸居”在銀行的流動性成色并不“純潔”,作為金融中介的銀行正在成為存貸款的循環衍生體,既加大自身的流動性杠桿風險,又使銀行面臨業績虛增之困惑。
一方面,當前貨幣市場短期流動性寬松并不能遮蓋整體正規金融市場流動性緊俏之問題。另一方面,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國內正規金融市場,M2(廣義貨幣供應量)主要通過銀行信貸實現,而商業銀行借助信貸進行信用創造,受到了自身存款規模、法定資本充足率、貸存比以及存款準備金率等限制,并不可能出現無限創造信用貨幣的情況,但卻可能出現如銀行商業票據空轉的隱患。
事實上,各類金融危機無不都源自流動性風險,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就源自流動性危機。因此銀監會早在2009年7月就要求固定資產貸款實行貸款人委托支付的發放模式,即借款人從銀行借款不會直接打到借款人賬上,而是銀行直接支付給借款人的交易對手方,以規避這種存貸款空轉問題。遺憾的是,借款人的交易對手完全可以通過各種關聯方交易來規避,從而使貸款人委托支付手段無法有效防范存貸款空轉問題。
由此可見,這種存貸款空轉衍生而出的短期流動性帶來的更多地是一種流動性幻覺。若當前儲蓄負收益加劇銀行存款的金融風險,那么銀行的這種流動性幻覺就會破滅,出現整個金融系統的流動性風險、暴露出銀行業績虛增的真面目。
總之,中國銀行業成績很大,但是問題和隱憂也確實不少。銀行目前還在收獲規模擴張的紅利,如果不加快市場化,同質化競爭持續數年,銀行的壓力與成本將會大規模上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60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