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走向共同體經濟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小約翰柯布

  摘要:探批判了現代經濟學給人類發展帶來的弊端,認為現代經濟理論只是追求經濟的增長,這不利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并提出了生態經濟學的發展方向,主張經濟發展應以人類共同體的福祉為目標。
  關鍵詞:現代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共同體經濟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6.002
  
  一
  離開生態經濟學,生態文明可能就不存在。這句話就是肯定馬克思關于經濟秩序的絕對核心性判斷,是完全正確的。只要經濟秩序基礎背后的目標和理論不符合生態現實,生態文明就是一種空談。
  這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在西方事實卻并非如此,通用的話語是“可持續”。1972年在內羅畢舉行的世界教會聯合會對這一話語的認可至少部分地推動了它的傳播。在那之前,世界教會聯合會致力的事業是“公平的和參與的社會”。在那次會議上,它的目標變為“公平的,參與的和可持續的社會”。這個詞語的焦點是生態。人類社會必須按照能夠可持續地適應自然界這樣一種方式來進行組織。資源的使用和環境污染,強烈地暗示著我們需要對現行的經濟學理論進行反思。
  然而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會議上,“可持續”一詞卻被美國用在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背景下。我們被告知,需要的是“可持續的增長”。即以經濟增長為目標,因此以可持續的社會發展為目標的極端重要性就被削弱了。
  整個世界都對經濟商品的增長存在一種強烈的期盼。許多地區需要通過這種增長來減輕人們的痛苦。如果它是可持續的,幾乎沒有人會抵制這種增長。絕大多數經濟議題都是循著繼續推動增長,然后接下來再尋求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減少污染的路徑,即先發展的理論。
  一些學者提出,“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是一個悖論。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自相矛盾的文字表述。當然,相比較而言某些經濟增長方式是可持續的。但是“增長”是由產品總量來衡量的,而且在一個有限的物理世界中,產品的無限增長是不可能的。即使可持續性得到了某種關注,但最近幾十年對“增長”的追求還是把我們帶到了有史以來從未經歷過的全球災難的邊緣。所謂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
  政府、經濟學專業以及世界的商業和經濟精英幾乎完全忽略了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對人類智慧而言,這是很悲哀的。人類社會活動中,主要的變革都是圍繞經濟增長展開的。這些變革持續而系統地加速了災難的到來。
  在全球歷史的過去幾十年當中,中國一直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學會了利用西方資本家對增長的追求來為自身驚人的經濟增長成就增磚添瓦,中國也承受了這種增長所帶來的生態惡果,但是它比西方國家更為開放地承認二者之間的聯系,并且把生態考量引入政府的經濟政策和實踐之中。
  即使是中國在作出諸多承諾之后所實施的溫和步驟,西方尤其是美國也無力采納,因為其主導的經濟思想是將政府的權力置于公司的權力之下。中國政府能夠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歷史事實和為其人民謀利益。同中國人討論生態經濟學更有可能影響歷史的進程,而同樣的努力用于美國則不然。
  在北美,公司和學術公會所實施的強力控制,阻止了公眾對增長經濟學之外的其他選擇進行廣泛的討論。然而,在邊緣地帶,生態經濟學的創新已然得到了推動。我以為,中國的學者和知識分子比在北美,至少是美國的同僚們更為理解這項事業。
  二
  “生態經濟學”一詞給我們指明了經濟活動與自然世界相互聯系的方向。
  在這次會議上,我的發言將對現代經濟學理論背后的其中一個假設進行批判,我是從過程哲學思想的角度進行批判的。
  當赫爾曼•戴利與我在寫作題為《為了共同的福祉》這本書的時候,我們頭腦中已有的題目是“共同體經濟”。當我們把人們描述為“共同體的人”的時候,我們更為清楚地引出了對個人主義進行哲學批判這個核心。
  而且,它明顯地與中國的思想不謀而合。它強調了一種不同于馬克思主義和資本主義理解人類的方式,而且它是一種從過程形而上學自然生發出來的理解方式。
  把人類理解為共同體中的人可能更接近馬克思的思想而非資本主義思想。然而,在馬克思的思想意識中具有一種把資產階級群體和無產階級群體具體化的傾向。當這樣做的時候,一個人有時就可能去尋求群體的利益,這里是指無產階級,而很少關心構成這個群體的每個個體,而且很少意識到這些個體的多樣性。人之為人的理由并不存在于理論中,而且這種實踐很典型地忽略了一些他們最為關注的東西。
  我們應該提供一條有別于資本主義和有別于支持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以及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思想的路徑道路。這里的問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正相反的。問題是個人主義、階級和所有類型的群體都僅是構成他們的個體總和。
  強調這種個人主義思想的一種方式是針對關系提出問題。沒有人質疑個體之間存在聯系,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聯系。對個人主義思想者而言,與那些相互關聯的個體身份相比,這些聯系都是次要的。每一個體是誰,以及她或者他是什么都與這種聯系毫無瓜葛。這種聯系是這一個體的附加事實而不會影響這個人之所以為這個人。從哲學角度上,我們可以說關系都是外在的。
  這樣一種理解個體及其關系的方式其背后是實體思維。在哲學中,“實體”被視為是其自身,它與其他事物的聯系不會影響它。假如我們以石頭為例,石頭可能在山的一側?!耙粋取笔且环N聯系,但是這種聯系似乎不影響石頭之所以為石頭。我們可以把它撿起來,帶回家,放在廚房的桌子上。這個新的所在似乎對石頭沒有影響。它還是同一塊石頭,性質沒有任何改變。
  主流的經濟學理論就是以一種類似的方式看待個體的人。一些重要的聯系是存在的:交易、訂約、收購,等等。但是從事交易的人們自身沒有任何改變。他們交易的東西對于作為個體的他們而言是外在的。即使這種交易是以勞動換取金錢,個體也不是他或她出售的勞動。
  所有這些都是從第三人稱視角講的。一個人正在描述他能夠觀察到的其他人所做的事情。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共同體中的人這一路徑包括了第一人稱視角。我們不是在討論作為旁觀者時候的人們,而是作為親身體驗的人們。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不可能再把關系視作純粹外在的東西。
  現在讓我們來看,外在觀察到的不是石頭或者人,而是人的經驗。石頭從山的一側移到廚房的桌子看起來沒有任何改變,但撿起石頭,把它帶回家,再把它放在桌子上,人的這種經驗是在不斷改變的。人站在山的一側變成看見、感受和挖出石頭這一經驗,而人在廚房變成了那里的經驗。實際上,當我們考察經驗的整體時,我們發現它大部分是由關系構成的。因此,這些關系對于經驗而言就是內在的。
  然后我們可以問,人觀察到的是什么或者那個人的經驗是什么,對個體的人而言哪一個才是更為正確的理解?從過程哲學思想的角度上講,答案是后者。在面對另一個人時,我們關心的應該是那個人的經驗,在這里,關系就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最重要的關系不是那些與石頭和廚房的關系,而是和其他人產生的聯系。要建構一種力圖惠及人們卻忽略他們彼此之間聯系的經濟體是非理性的,因為這些聯系是他們成為共同體的一部分。當由他們構成的共同體繁榮昌盛時,人們就會受益,當個體的人們成就他們自身時,共同體就會昌盛。對人類而言,最重要的共同體是家庭中核心的共同體。但是家庭的福祉是與更大的共同體的福祉緊密相連的。
  這種思維方式產生了徹底的生態主義,其認為,每一個體的福祉也依賴于它與自然環境的健康聯系,而且人類共同體的福祉與更大的“共同體”緊密相連,人類共同體是生態系統下的一個小團體。我認為,傳統中國文化對于所有這一切都理解得非常透徹。我相信,這種文化智慧可以為從根本上對經濟學進行新的思考提供基礎。

  “共同體中的人”的理解方式在實踐意義上與個人主義的理解方式有著截然的分別,個人主義的理解方式塑造了現代經濟學理論和實踐,比如經濟不斷增長的實踐活動。而“共同體的人”的思維方式是考慮我們擁有共同的發展。例如一個鄉村,依照這一模式工作的非政府組織試圖了解他們能夠為共同體做些什么。共同體自身的力量和局限在哪里?處于那種共同體的人們想要哪些他們沒有的東西,如觸手可及的干凈水源,近便的烹飪燃料,更好的教育和醫療,更佳的進入市場的渠道,耕作方式的改善,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他們想要幫助共同體知道,共同體的人們最好參與所有的改進,這樣作為共同體的他們就會擁有所有權,而不會去依賴外來力量。當然,獲得他們所需的東西由整個共同體作出決策是最好的,這樣共同體的地位就會得到加強。但那些前來幫助的人們可能擁有讓這整個過程得以實現的想法和資源。
  沒有一個模式適用于所有的情況,但是我能夠提出許多可能的模式。援助者可以幫助人們掘井,確保如果有水泵可以用的話人們知道如何操作它,修理它,以及更換零部件。援助者可以介紹太陽能廚具,甚至是如何制造它們的知識,從而減少對柴火的需求,同時也幫助人們在附近建立一塊林地。援助者也許能夠引導共同體建立一種農業合作團體,也許是和其他附近的共同體合作,從而能夠為發達世界的公平貿易組織生產商品。小額貸款體系可以用來幫助建立許多小規模的商業??梢砸M能夠教一些村民教育其子女讀寫的教師。也許電視的使用和當地扶助者可以給許多鄉村帶來好的指導。
  它與為了實現最大程度的經濟增長這種發展方式形成對比。后者把焦點放在發展城市的工業上,農業的工業化使大批農民失去了土地,這些農民成為成本非常低廉的勞工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而他們的孩子都成了城市貧民窟的玩童。現代經濟學家可以展示整個生產得到了提升,但不是所有人的福祉都得到了提升。
  當代典型的發展在經濟群體的邊緣所產生的消極后果變得如此明顯,以至于人類福祉的問題正在被提出來。問題的答案并沒有印證經濟增長自動地導致人類處境的提升這一期望。一旦人類要求過一種體面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收入的增加對人類幸福就沒有多少作用了。超出適中的水平,幸福依賴的就不是消費數量,而是人際關系的質量。用來推動增加生產的政策通常削弱了令我們幸福的人際關系。在過去的半個世紀,當美國的人均收入增加了兩倍和四倍的時候,美國人對他們生活的滿意度降低了。然而,迄今為止作為現代經濟學目標的經濟增長的價值有限的證據,并沒有在主流經濟學界引發對其他經濟理論的深思。
  當我們又來思索為了獲得這種增長而給環境帶來巨大破壞,以及因為這個緣故將全球社會引入根本不可持續的境遇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會被現代世界繼續如此勤勉地致力于所謂“進步”的諷刺所淹沒。從人類長期的發展來說,當代世界是瘋狂的,而且甚至可以說是在進行瘋狂的犯罪。
  三
  總之,對于指望美國的專業經濟學家研究生態經濟學,或者指望美國政府考慮生態經濟并不抱什么希望。這一方面是來自學術公會的控制,另一方面是來自公司的控制,他們的掌控如此之嚴,以至于常識都會被排除在外。但是我對中國抱有希望。
  當然,盡管中國致力于建設生態文明,但它想要繼續在經濟上獲得增長,因為中國不能置上億處于赤貧狀態的中國人于不顧,中國不可能接受充分意義上的生態經濟學。但是中國可能認識到,一方面增長絕不會確保貧窮的減少,另一方面我們并不必須在增長或者不增長之間作非此即彼的選擇。我們可以在西方基于錯誤的個人主義立場的資本主義增長模式和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體中的人的立場之間進行選擇。中國可以探索通過政策而非經濟增長來減少貧窮的方法。我認為,馬克思主義和喬治主義都能對此有幫助。
  如果我們這樣想的話,那么就可以在現代城市的許多層面上,為加強共同體生活以及建立他們部分相互依賴的經濟體系做很多事情,而不是僅僅提高用于出口的工業產量。當下最重要的是,農業產量的增加不必依靠農業的工業化。它可以依靠共同體的發展和生態耕作。
  中國無需讓自己陷入只有通過無限的經濟增長才可能發展的思維。它可以重新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從無限的產量增長變成提升人們的福祉。中國的專業經濟學家可以通過支持和建立作為生態經濟學主要部分的共同體經濟來為這一進程提供助力。
 ?。ㄘ熑尉庉?易 明)
  
  Towards Community Economics
  John Cobb
  (The Institute of Sino-America Postmodern Development,Claremont,CA91711,USA)
  Translated by WANG Jun
  (Philosophy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Department,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Jinan 250021,Shandong,China)
  Abstract:The essay criticizes the harm that modern economics has brought to human development,and argues that modern economics is only in blind pursui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Therefore,the essay proposes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requests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take humans' well-being as the final goal.
  Key words: modern economics; ecological economics; community economy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64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