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守成”走向“共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對中小學德育目標的闡述,既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基于文化傳承的需要,它對人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吨改稀犯咧袑W段的目標呈現新時代德育的諸多特征:德育方向更加明晰,民族精神更加凝聚,公民意識更為強化,價值指引更為清明。站在新的歷史階段,探索高中德育發展之路,如果僅僅著眼于“守成”,無法在瞬息變幻的現代社會中贏得未來。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尊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現實需要,尊重“人”的本質發展的歷史需要,尊重社會發展的時代需要。表現在教育實踐中,既要落實載體,實現德育與課堂的共生;又要創新途徑,實現德育與活動的共生;更要提升內涵,實現德育與文化的共生。
  【關鍵詞】高中德育;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德育共生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9-0007-04
  【作者簡介】錢建國,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南通,226001)研究員,高級教師,南通市班主任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全國優秀教師。
  馬克思指出:“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可以說,《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中小學德育目標的闡述,既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基于文化傳承的需要,它對人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期待。而《指南》對高中德育目標的闡述,則既體現了社會國家的意志和需要,更著眼于高中學生個體成長的時代需求,實現了德育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統一;既立足于青少年發展的現實需求,更著眼于個人和社會發展的未來素質,實現了德育的現實意義和未來意義的統一。
   一、眺望:站在新時代德育的地平線
   《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2017地平線報告(基礎教育版)》指出:教育“必須要像北極星一樣引領社會進入下一個大事件,照亮新的思想,以解決當前緊迫的挑戰,創造機會,塑造美好未來”。站在新時代的地平線,《指南》無疑為我們指引了下階段德育的目標和方向,而高中學段的德育目標,更呈現嶄新的時代特點。
   1.德育方向更明晰。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中國。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正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我們的德育工作也面臨全新的挑戰。
   一方面,面對國際競爭的重重壓力,面對各種思想的紛繁交錯,教育需要引導學生夯實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精神基礎,保持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另一方面,面對在蜜罐里泡大的“00后”,面對幸福而迷惘的年輕一代,教育需要幫助他們樹立理想信念,實現從“自我”到“家國”的視角轉換,以更開闊的襟懷,開拓創新,堅定地守衛先輩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
   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只有年輕一代理解并堅守我們黨的路線、我們國家的發展方向,我們的祖國才能在風雨中砥礪前行。德育需要明確方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育出國家、人民需要的人才。
   2.民族精神更凝聚。
   《指南》指出,高中學生要“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這是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內容。弘揚民族精神,就是凝聚和傳承民族的生命基因,堅守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家園,無論是對于個體的發展,還是對于民族的振興,都具有重要意義。
   弘揚民族精神,要讓中華之子從“根”上愛中國。所謂“根”,就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要讓高中生了解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從而以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為己任。弘揚民族精神,要讓中華之子從文化的根基深處牽掛祖國的生存和發展,將“仁以為己任”“修己安人、安百姓”作為人生理想和追求,將“孝悌忠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人生的自覺選擇。
   3.公民意識更強化
   教育不僅僅是當下的教育,更是為未來的教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創造明天。“增強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民主法治觀念”,是為社會的民主化進程推進做好充分的準備。
   增強青少年作為公民的人格意識,認識到個體應該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可以獨立思考的“人”,從而永遠告別“求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懵懂狀態。增強青少年作為公民的自由意識,養成自由判斷、自由選擇、自由做出自己的決定并勇敢地承擔決策后果的習慣,使青少年成為自由的追求者和捍衛者,并終身為民族的自由、人類的自由而奮斗。增強青少年作為公民的責任意識,勇敢承擔起社會責任,不因年少而輕狂,不因青春而逃避,認識每一個個體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自己的正能量。增強青少年作為公民的法治意識,追求公平和正義,履行責任和義務,參與政治生活,將建設法治社會作為人生的自覺追求。
   4.人生道路更清晰
   蘇格拉底在《斐德若篇》中講述了著名的馬車故事:人的靈魂就像是由兩匹馬駕馭的馬車,其中的一匹馬頑劣放縱,如果駕車人稍有控制不好,這匹馬就會將整架馬車帶入顛覆的險境當中。成長中的青少年,更是容易受到這“兩匹馬”的控制。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育環境對其道德發展有著巨大的刺激作用。
   引導高中生“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會正確選擇人生發展道路的相關知識”,既是高中學生個體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培養高中學生“具備自主、自立、自強的態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高中階段德育工作的出發點。
   二、探索:從“守成”到“共生”的變革
   《詩·大雅·鳧鹥序》:“《鳧鹥》,守成也。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樂之也?!痹谛碌臍v史階段,如果僅僅著眼于“守成”,無法在瞬息變幻的現代社會中贏得未來?!吨改稀匪龅牡掠繕耍矎摹笆爻伞弊呦騻€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共生”,更多地關注青少年的未來發展,關注國家、民族的未來力量。    1.尊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現實需要。
   高中階段是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是增長知識和才干的重要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的獨立性不斷增強,智力發展已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正從“經驗型”向“理論型”急劇轉化,但其心理仍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和過渡性。這一階段隨著課業負擔的加重,競爭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維意識的發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在無限的求知欲和有限的識別力之間、在情感的外部表現和內心體驗之間,常常出現各種矛盾。
   《指南》對高中學段的目標闡述注重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的道德教育,引導他們從關注個體走向關注社會,從關注自我走向關注他人,從僅關注學業走向關注民族未來,有助于拓展高中學生的社會經驗和認識能力、辨別能力,從而增強自我意識,促進其心理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2.尊重“人”的本質發展的歷史需要。
   道德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是完整意義上“人”的存在,而不是“問題”的存在,是既具有外顯的積極道德品質,更具有內在的道德發展愿望和道德發展潛能的自主發展個體?!吨改稀窂默F實社會“活動著的人”出發,而不是從抽象的人出發,指明了人的發展方向。
   青少年要發展為現實的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發展與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的需要”,現實的人及其活動是人類社會的生成和建構的首要前提和深刻基礎。獲得歸屬感,尋求人的價值,追求人的自由,這是高中學生的現實需求,也是德性成長的必由路徑。
   青少年要發展為自由的人。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的本質在于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人是發展的目的,人是改革和發展的價值尺度。創造歷史的,正是人,是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是自由的有生命力的人。青少年要擁有這樣的自由意識,去關注社會的變化和發展,去理解和推動社會的進步,去構筑整個世界。
   3.尊重社會發展的時代需要。
   未來的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社會,未來社會的發展更需要創新型、開拓型的人才。高中生需要學習的不單是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學習認知、學習做事、學習共處、學習生存和發展。
   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高中生不僅僅要掌握基礎性、專業性的學術性知識,又要掌握一定的實用性知識;不能局限于掌握認知領域的知識,還要在情感、態度方面加以擴展;不僅僅要掌握讀寫算的技能,更要掌握社會交往能力、應變能力、思考能力、創造能力等。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高中階段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使他們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毅力、堅定的意志、豐富的情感、濃厚的興趣、獨特的好奇心、強烈的進取心和創新的精神。高中生要對現實社會和未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具有合理的認識和判斷,并且能夠較為合理地處理生活中的各類問題。
   “道德是人類探索、認識、肯定和發展自己的一種積極手段”,《指南》中德育目標指向的,不僅僅是青少年個體的成長,更是以青少年個體的成長推動社會的發展,實現青少年個體和社會整體的契合共生。
   三、尋路:基于學段目標的德育“共生”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钡掠且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過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堅守德育優秀傳統做法的基礎上,教育者要尋找到新的德育生長點,實現德育過程和德育主體的相互成就、共同生長。
   1.落實載體,德育與課堂共生。
   教師要重視挖掘各學科教學中的德育資源,以課堂為主要載體,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在學識豐厚的過程中實現道德的蘊藉。
   “德”是一種習得,是一種體悟,更是一種傳承。課堂上老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道德的圓滿,是人生的智慧?!拌従撸鹩谌缰?,以就萬仞之深。”每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緊緊抓住“課堂”這個載體,重視每一個四十分鐘,日積月累,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而課堂,也會因為“德”的潤澤而格外豐厚,格外美麗。
   2.創新途徑,德育與活動共生。
   品德形成的過程是道德主體的自我建構過程,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在成長中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參與體驗以及體驗基礎上的感悟交流、認知升華、確認內化、體悟踐行,讓德育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走進青少年的內心。
   活動,德育之無形之境。教師應創新方法,充分利用德育環境,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開展適合高中生的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勞動,豐富社會經驗,凈化心靈,提升素養。如傳承民族文化,學校可結合地域特色,開展個性化的德育活動,引發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原創性、系統性、引領性的德育活動,能夠促進學校德育的生命力和學生的道德生命一起蓬勃生長。
   3.提升內涵,德育與文化共生。
   學校文化是對學生成長產生最直接、最鮮明的影響的文化形態。它由全體師生在學校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是為全體師生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精神、行為準則及其規章制度、行為方式、物質設施等的整合和結晶。
   學校文化,來源于“人”,也服務于“人”。學校應注重學校精神文化的建設,提煉學校辦學理念,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形成引導全校師生共同進步的精神力量。讓學校文化喚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其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自覺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時時處處存在的學校文化,在不經意間觸碰學生的靈魂,鼓舞青少年,喚醒他們心中的道德自覺。而這個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過程也是雙向濡染、雙向交融、和諧共生的過程。
   康德說:“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心中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減的贊嘆和敬畏——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睂W習《指南》,對照德育目標,既感責任之千斤重大,又覺德育之挑戰無限:德育有守成,繼承傳統,堅守方向;德育更有共生,主體與客體共情感,課堂與課程相輝映,文化與生命互融合。
  【參考文獻】
   [1]齊欣.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復興——訪著名學者錢遜先生[J].中國德育,2014(01):16-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645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