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文本的獨特價值, 從“每一課”走向“這一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近年來,閱讀教學逐步從注重文本內容理解走向關注文本表達,提倡“閱讀”和“寫作”相融合,向讀學寫。那么如何立足文本,發現并挖掘文本獨特的教學價值?筆者將圍繞《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實例來談談自己從“每一課”走向“這一課”的教學轉變。
【關鍵詞】文本表達 教學價值 向讀學寫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36-02
一、囿于內容,忽略文本表達
初次解讀《山谷中的謎底》,筆者發現課文內容清晰,學生初讀課文后便能厘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但是課文最后一句話(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因此筆者把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定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的深刻含義。要達成這個目標,理解課文第3自然段中描寫雪松本領的句子是關鍵。于是,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小辯論”:有人說,雪松面對風雪,一個勁地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群膽小的弱者。應該始終都挺立不動,頑強的與風雪抗爭,那才是勇者。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引導學生抓住“一定程度”“待壓力減輕”“立即反彈”等關鍵詞來理解雪松的彎曲不是“屈服”,而是“適當的讓步”,為學生理解最后一句話的深刻含義作鋪墊。
教完這篇課文后,筆者開始了反思:雖然教學過程中有穿插朗讀、辯論、練筆等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進行言語實踐,但是這些言語實踐活動的目標都指向內容理解,而忽略了文本表達,以致于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僅停留在“雪松的彎曲充滿智慧”“面對困難,我們也要學會適當的退步”。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教學內容必須圍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個核心目標,如果只關注課文內容的理解,“每一課”都將是一樣的,如何促進學生的言語生長?于是,筆者再次解讀文本,希望發現“這一課”獨特之處。
二、立足文本,發掘獨特價值
要想發現并挖掘出“這一課”的教學價值,需要教師準確地理解語言文字的表達形式及其內在規律,找準語言文字運用的生長點。
這篇課文粗看似乎在表達上沒有什么特點,給人一種平平常常的感覺。但是,細細琢磨,就會發現,有些地方看似平常卻奇崛,恰是促進學生言語生長的獨特之處。
獨特一:篇章結構
這篇課文的篇章結構很有特色。課文第二位旅行者獲得的啟示,與第3小節對雪松本領的描寫是一一對應的。第3小節看似在寫景,實則“景中含理”,字字扣理,說理自然,令人信服。如何讓學生在品讀詞句中發現“景”和“理”之間的聯系?筆者作了這樣的教學設計,呈現在下面的教學片斷里。
師:你是如何理解“適當的讓步”的?請結合第3小節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生:我覺得適當的讓步中“適當”體現在“一定程度”,“一定程度”說明雪松是在承受壓力到達極點,不能再承受下才開始彎曲,讓步的。
生:雪松適當的讓步的“適當”體現在“待壓力減輕”,雪松彎曲以后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反彈。
生:雪松適當的讓步表現在“立即反彈”,可見雪松時刻保持著準備抗爭的姿態。
生:雪松適當的讓步是為了“依舊保持蒼翠挺拔的身姿”,雪松選擇彎曲的目的是為了保存實力,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
師總結:作者此時寫景,眼中是景,心中卻是理,因此字字扣理,這就是作者表達的奧秘。
與第一次教學相比,雖然問題設計不一樣,學生的分析過程卻很相似,都以“一定程度”、“待壓力減輕”、“立即反彈”等關鍵詞展開。但是,筆者發現學生在內容理解的過程中,開始關注文本的篇章布局:原來“適當的讓步”這個道理中關鍵詞“適當”就藏在第3小節景的描寫中,第3小節的“景”和第5小節的“理”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寫景即是寫理。這次的教學,就指向文本表達的獨特之處,為學生打開閱讀這類文章的大門。
獨特二:表達順序
課文在表達順序上也很有特色。例如課文4、5、6小節,分別寫了三個人的感悟。從感悟內容來看,第一位旅行者是就眼前的現象發表看法,還停留在事物表面。而第二位旅行者是從眼前的現象,獲得了生活上的啟示。最后作者是用簡潔的語言把它提煉成了一個通用哲理。在表達上,由具體到抽象,層層鋪墊,層層遞進。這種表達順序不同于學生所了解的“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情發展順序”等,它是語言內部的邏輯順序,是學生沒有注意到的“這一課”的表達特色,需要老師進行點撥。于是,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文章最后3小節寫的都是感悟,他們的順序能不能任意調換呢?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在表達順序上的獨特之處。
獨特三:語言特點
聚焦課文第3小節,有一句話非常有特點?!熬瓦@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四個“反復”,一個省略號,語言簡約卻不簡單,有著獨特的表達效果:不僅增強了語勢,強調雪松積、彎、落、彈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同時還凸顯了雪松的智慧和韌性。最獨特的是,用四個“反復”可以避免重復敘述前面的內容,使表達更加簡潔。在這一課教學中,筆者通過引導學生關注這樣的語言形式,學習文本“化繁為簡”的獨特表達。
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v觀以上教學,學生獲得的是言語的表達,是“這一課”獨特的一些東西。
三、量體裁衣,恰當向讀學寫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袄印倍痔嵝盐覀冋n文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視。通過本課教學,學生發現了作者表達的奧秘是“景中含理”,我們是否也要求學生從眼前所見或平日觀察的事物出發,通過它的形狀、活動、變化等恰當、貼切地從“物”的特點中引出“理”?教學實踐證明,學生雖能發現作者表達的奧秘,但不代表能把這樣表達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安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管建剛老師也說過,寫作要有一定的閱讀“儲備”。學生這方面的閱讀和生活經驗還比較缺乏,自然難以下筆?!跋蜃x學寫”雖然時髦,但是如果不適合學生,不適合課文,穿起來必定不合時宜,所以筆者量體裁衣,作了這樣的設計:在你的閱讀里,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雪松”呢?學生勾連閱讀經驗和生活經歷,紛紛舉出勾踐“臥薪嘗膽”、司馬遷的“忍辱負重”等例子。例子都會舉,并不意味著學生能夠用例子來說明自己對啟示和道理的理解,此時,請學生寫一寫對這句話的理解,時機恰當,是遷移作者“景中含理”的寫作方法為“事例中融入理”,教會學生用事例來明理。
文本的“獨特價值”決定了學生言語運用的生長點。立足文本表達,不僅在改變老師解讀文本的視角,也在改變學生的閱讀思維方式,從關注“課文寫了什么”到關注“課文怎么寫”,學生從閱讀中逆向領悟寫作構思的奧秘,不斷地經歷認識、實踐、遷移,才能更好地發展言語表達能力,從“這一課”走向“每一課”。
參考文獻:
[1]蔣曉莉.指向寫作指導的閱讀課——姥姥的剪紙教學例談[J].華夏教師,2016(S1).
[2]費潔.找準語言文字運用的生長點——例談文本的教學價值[J].語文教學通訊,2016(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