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粗放管理”走向“項目管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職校企合作的運行管理工作要在前置評估上下功夫,遴選項目管理的合作企業,增強針對性;在按需服務上動腦筋,推進校企合作的項目定制,彰顯有效性;在校企合作運行服務方面求創新,實行項目管理的分層次實施、分層次評價,力求規范,真正實現“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校企融合一體化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校企合作;粗放管理;項目管理;運行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6-0040-04
10多年來,縣域中職教育大多進行了資源整合,實行規模辦學,學校的辦學層次多、學生數量多,有限的資源無法滿足眾多專業、學生的需要。面對縣域中職學校專業設置多、專業建設水平不平衡、專業生命力不均衡以及企業需求多樣化等情況,中職校需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發揮企業資源和技術的優勢,解決學校的困難。[1]職業學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種類多樣,有訂單模式、工學交替模式、教學見習模式、頂崗實習模式、產學研模式、設備共享模式、引企入校模式、領校入企模式、技術推廣模式和校企共訓模式等。[2]校企合作的運行管理應接不暇,出現了松散、粗放等管理問題。如何做好校企合作運行的管理工作?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江都中?!保╁噙x了一些企業進行“校企合作運行的項目管理”試點。項目管理是管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指在項目活動中運用專門的知識、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項目能夠在有限資源限定下,實現或超過設定的需求和期望的過程。項目管理是對一些目標活動的整體監測和管控,包括策劃、進度計劃和維護組成項目的活動進展。學校的項目管理運行試點工作主要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一、深入調研,評估前置,注重項目管理的針對性
在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背景下,企業人才需求與學校供給關系發生了變化,企業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強的適應性,[3]為此,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學生,就成為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的重要路徑。
在校企合作方面,學校如何選擇適合的企業?如何有效對接企業?項目管理如何體現針對性?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校企雙方進行深入的調研。為此,我們走進行業企業進行深度調研,摸清行業企業對中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實際需求狀況,進行專業設置與調整,并根據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的實際需求,開發新興專業,服務新需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遴選合作企業,進行項目管理合作企業的前置評估,增強針對性,最終確定校企合作的試點項目并付諸實施。
(一)“四融合三對接訂單培養”項目
學校與江蘇亞威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辦學10多年,其沖床分廠有1/3的管理干部和員工是校企合作項目的畢業生。近幾年來,學校機電系先后3次深入企業,以對接產業為切入點,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創新課程體系,面對面與企業管理層、工程技術人員等溝通交流,共同探索緊密型的“企業新型學徒制”校企合作路徑,形成會議紀要,以實現“培養標準校企共定、訂單學生校企共選、教育資源校企共享、教學過程校企共管”。學校還與江蘇亞威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共建實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亞威班”,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實習與就業一體,培養企業急需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該班參照“雙元制”辦學模式,企業全程參與學生的教學與管理,開展“四融合、三對接”的教學改革,即“班級”融于企業車間、“課程”融于企業產品、“教學”融于生產過程、“學生”融于企業員工,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亞威班”學生通過考核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工作,企業將該班學生作為未來生產一線的骨干力量培養,并納入公司高技能人才儲備庫。
(二)“龍坤人才定向培養”項目
作為建筑之鄉,江都區的建筑行業由于流動性強,工作崗位大多適合男性員工,工作環境相對艱苦等因素,建筑企業急需大批了解建筑專業知識的男性會計人才。然而現實卻是,就讀會計專業的學生大多為女生。企業人才需求迫切,學校卻無法提供這么多人才。對此,學校根據建筑企業的用人需求,攜手江蘇龍坤集團、江蘇江建集團和江蘇江安集團等眾多建筑企業,舉辦“建筑會計專業冠名班”,在會計專業教學計劃基礎上,加開建筑專業的必要核心課程,培養定向人才,最大限度地保證畢業生迅速適應企業崗位的需要。為了提高點對點服務的質量,學校決定該班只招男生,合作企業每年補助每生2000元,校企共同努力培養出企業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定向型人才。
二、按需服務,項目定制,彰顯項目管理的有效性
學校根據區域企業的特點與需求狀況,強化供需對接,建立政策引領、政府推動、行業指導、學校企業雙主體參與的“職教聯席會議制度”,構建“校企融通、多崗一體、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利用多方資源,探索多種模式,在縣域范圍內加強與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聯動,選擇適合的方式,按需合作,擴大有效供給,為企業培養能頂用、留得住的定制人才,與企業“無縫”對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在合作中實現多贏,形成了“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供需精準對接典型案例。
(一)“企業聯合體人才定制培養”項目
江都區武堅鎮自2001年創建江蘇省科技工業園“武堅園”以來,已引進入園企業200多家,形成了高壓電器、氣動機械、農藥化工、紡織服飾、體育器材、環保設備六大支柱產業。但由于武堅鎮地理位置偏僻,不少企業出現“招工難、難留人”的現象。同時,單個企業的用工需求相對較少,不足以單獨組班聯合辦學。對此,江都中專與武堅鎮商會磋商,實行“企業聯合體人才定向培養”項目辦學,實現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的一體化。武堅鎮商會負責協調區域招生工作,落實專門人員與學校組成項目管理小組,落實骨干企業與學校對接,開展現代新學徒制試點推進工作,安排專人負責學生在實習期間的食宿與安全管理,負責畢業生的頂崗實習與就業安排,負責項目運行所需資金的籌措和使用,處理項目合作過程中的問題與糾紛。學校負責合作專業的計劃申報,編制教學計劃,完成相關教學計劃的制定、在校期間的管理工作、技能培養和相關考證工作,專門與武堅鎮商會組成項目管理小組,共同協調和管理項目的運行工作。 (二)“江建BIM定制培養”項目
本著平等、合作、共贏的原則,學校與江蘇省江建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建筑工程技術(江建BIM班)”校企合作辦學協議。學校根據企業的人才發展規劃,從2018年秋學期開始,連續3年,每年為企業定向招收60名江都籍男性學生,學制五年,培養具有較高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具備一定專業技術水平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對口型人才。合作期間,企業有權參與合作項目招生與合作培養過程、提出建議并進行監督。學校培養的學生必須品行端正、成績合格并取得專業上崗證,服從企業統一安排與調遣。企業方面:安排一名高管和一名人力資源部門副職以上人員與學校共同組成校企合作項目領導小組,協調和推進合作項目的順利實施;委派專業技術人員和人力資源管理員配合學校為合作項目學生開展專業教學指導和企業忠誠度與歸屬感的培訓;統一安排項目學生實習,實習期間給予學生適當的實習報酬(每月不低于2000元),學生畢業并被企業正式錄用后,薪酬待遇按公司薪酬方案執行,并辦理“五險一金”;設立項目合作基金,項目學生實習期滿后考核合格,且在企業正式工作滿一年,按每生10000元的標準付給學校。學校方面:安排一名校級領導、一名中層領導與企業派遣人員共同組成校企合作項目領導小組,協調和推進合作項目順利實施;“江建BIM班”原則上由中考成績500分以上的江都籍應屆初三畢業生組成;在企業參與下,學校負責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計劃,安排有責任心、工作能力強的教師擔任班主任(或項目具體負責人),并按照方案與計劃要求培養合格的畢業生;選派專業教師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與推廣;配合企業做好合作項目學生實習與就業的穩定工作,跟蹤項目學生在企業的實習與就業情況,確保合作班學生在企業工作滿5年。
三、創新服務,分層評價,注重項目管理的規范性
項目管理是運用管理學的知識、工具和技術,來解決項目的問題或達成項目的需求,包含領導、組織、用人、計劃和控制五項主要工作。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創新服務模式,實行項目管理的分層次實施與評價,形成多方參與、共同建設、資源共享、多元評價、充滿活力的校企合作項目管理評價機制,力求項目管理的規范性。
(一)構建平臺,創新服務模式
一是學校設立校企合作項目管理服務機構,在招生就業處下設“江都區中小微企業技術技能人才服務中心”,統籌所有校企合作的項目管理,負責校企合作的具體對接工作,即人才需求狀況調研、專業設置與調整、與骨干企業合作協議的簽訂、學生檔案收集與整理、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調查研究等,為企業提供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全方位服務。二是基于學校的智慧校園平臺,設置校企合作項目管理的智慧服務應用功能,所有數據實時更新,提高信息的準確率和傳遞效率,增加項目績效的透明度,提高項目人員的責任心,做到智慧管理、方便高效。
(二)組建團隊,分層對接企業
項目管理是一個過程,選擇什么樣的項目團隊分層對接企業,項目進度如何跟進,項目風險如何規避,項目資源如何分配等,都需要學校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一是短線專業、新興專業由于學生人數少、專業教師不多,導致辦學成本高,不適宜進行項目管理,可由系部或專業組開展校企合作管理。二是長線專業、主干專業由于學生人數多,專業師資力量強,校企合作資源豐富,可由學校或系部開展項目管理。根據合作企業的狀況將企業分為三個層面,即頂崗實習基地、工學交替基地層面,冠名辦班、“訂單”培養層面,引校入企、引企入校層面。學校組建的項目團隊分層對接企業,也可以有對應的三種形式,即專業組教師項目團隊、系部項目管理團隊和學校項目管理團隊。
一個有效運行的校企合作項目離不開一個好的團隊。建立一個好的項目團隊,一是校企合作項目管理團隊要明確項目實施目標,在保證項目質量的前提下簡化工作步驟,提高項目實施工作效率。二是校企合作項目管理者要著重考慮整個項目和團隊的整體利益,及時了解每一位人員的角色,及時解決校企合作團隊的矛盾沖突,讓團隊成員保持熱情,增強凝聚力。三是校企合作項目管理團隊要根據項目實施情況及時規避風險,當風險來臨時,項目管理者要保持鎮定并帶領團隊坦然面對,同時確保項目資源供給充足。
(三)制度供給,提供合作保障
在縣域層面,校企合作的項目管理需要地方政府給予政策保障,政府要加強“制度供給”,政策要契合地方特色。要建立協調機制,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項目運行協調、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主動搭建各類校企合作平臺,使校企合作的運行管理由被動型向服務型、粗放型向項目管理型轉變,提升管理效率,推進校企一體辦學。依據《揚州市江都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規定和“職教聯席會議”的精神,建立企業、學校與政府三者關系的協調機制,運行保障由契約型向制度型轉變,從而構建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供給質量,真正實現“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校企融合的一體化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從禮.校企融合:從“職校端菜”走向“企業點菜”——縣域中職校供給側改革之校企合作運行模式構建[J].江蘇教育研究(職業教育),2017(1):70-73.
[2]胡昌榮.“校企合作”與“訂單培養”研究綜述[J].科學咨詢,2009(8):28-29.
[3]何靜.從象征性意義到實質性作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規的功能[J].繼續教育研究,2014(7):44-4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9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