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這一篇”走向“這一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的目的是讀懂,閱讀教學的目的是懂“讀”。讀懂一篇課文,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基于讀懂,從課內的“這一篇”習得有關閱讀的知識、技能、策略等,遷移學習,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得以讀懂“這一類”文本,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從讀懂走向懂“讀”,是閱讀教學的智慧轉身。筆者執教蘇教版五年級課文《諾貝爾》,緊扣課后作業“學寫小傳”,實現三個關注,充分發揮文本的教學價值,引領學生懂“讀”,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閱讀力。
  一、關注“取舍”——遴選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隨著對文本解讀的多元與深入,教師會發現教材中蘊含的信息越來越豐富,可以教的東西越來越多。但弱水三千,如何取飲?筆者認為,不管有怎樣的文本解讀,選擇教學內容時,首要考慮的都是:哪些內容能體現“這一課”的核心教學價值?真正成為學生最需要的“一瓢”?
  《諾貝爾》一課,可以學習的內容很多,比如在認識生字新詞、把握課文脈絡的基礎上,或理解諾貝爾是個怎樣的人,或感受課文是如何描寫的,或仿照課文寫法隨堂練筆……實踐證明,這些對學生來說都不是難事。但課文學完,毫無例外,課后作業“利用本課提供的材料,為諾貝爾寫一篇一百多字的小傳”,學生還是不知道怎么完成。由此,課堂教學和課后練習成了兩張皮,怎么也合不到一起。
  基于上述思考,在學生初步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筆者刪繁就簡,大膽取舍,遴選了“學寫小傳”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意在通過對小傳整體框架和基本元素的研究,得出撰寫的語言范式,讓學生舉一反三,以簡馭繁,由課內的感性認知向課外的理性實踐推進。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主張:“學生已經會的,不需教;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必教;教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能教?!边@何嘗不是在啟迪我們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取舍?教師傳授的,應該是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語文知識與技能。為每一篇文本,量身定制最適切的教學核心:凸顯一個核心內容,聚焦一個核心話題,設計一個核心練習,讓學生學所當學,學以致用,形成一個發展閱讀力的組合拳。
  二、關注“扶放”——優化學習過程
  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課堂上,教師不能一味地給予,而要重視優化學習過程,從扶到放,授之以漁,留給學生的才是有效的策略與方法,他們才會從讀懂走向懂“讀”。
  給諾貝爾寫小傳,是用簡練的文字記錄諾貝爾的生平事跡。學生第一次接觸小傳,不明白小傳怎么寫。因此,上課伊始,筆者先扶著學生走路:出示《居里夫人小傳》《錢學森小傳》作為范文,學生通過研讀,很快發現科學家的小傳一般是由人物“基本情況”“主要成就”“社會影響”三部分內容組成,其中“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國籍、職業、生卒年月等。之后,放手采用“說完整”“說嚴謹”“說深入”三部曲來學寫諾貝爾小傳。
  首先,引導“說完整”?!吨Z貝爾》的開篇運用倒敘手法,巧妙簡介了諾貝爾的生平,萃取其中的關鍵詞句,就能把小傳的基本元素尋找齊全。因此,提煉信息,組織語言,引領學生把小傳說完整,就成了首要訓練點。學生閱讀課文一至三自然段,尋找表述諾貝爾上述情況的詞句,交流發言,互相借鑒,互為補充,在輕松的氛圍中迅速把握了小傳的整體框架。
  其次,引導“說嚴謹”。學生讀懂課文的過程,也是準確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閱讀教學,很重要的一點是體會遣詞造句的準確。比如說諾貝爾的主要成就,學生往往會直接采用第三自然段“諾貝爾一生在機械和化學方面有過許多發明,而他最突出的發明是炸藥”,這句話如果去掉“而”字,也是通順的,課文為什么要加上它呢?聯系上下文讀一讀,學生明白了原來課文里用上“而”,是為了引出下文發明炸藥。這時,筆者進一步啟發“這里說小傳時需要這個‘而’嗎?”學生恍然大悟:需要不需要這個“而”字,要視語境而定,要視是否引出下文而定。這樣的環節具有強烈的思辨色彩,把學習語言與發展思維結合起來,不如此讀懂,學生怎能懂“讀”?
  最后,引導“說深入”。小傳雖小,但也要注意詳略得當。如果讀者想要對諾貝爾了解得更深入一些,可以在“主要成就”部分重點介紹他“最突出的成就”。因此,引導學生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就是一個“議學”的過程,發現問題、方法引導、訓練搭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很快領悟了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小傳說得有條有理、重點突出。
  以上教學按照語文知識、方法的學習規律展開,是一種“語言學習型”的教學流程,呈現了“扶放結合”的理性與有序,優化了學習過程。
  三、關注“你我”——引領互動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活動充滿著變數,有著豐富的細節和靈動的生成,是課前預設和課中調整水乳交融的互動對話過程,這既是教學魅力之所在,又凸顯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學生學寫《諾貝爾小傳》的過程,其實是對課文的二度創作,能否選擇最恰當的形式、使用最精煉的詞句,亟須教師的對話引領。比如在“說深入”環節,學生就遭遇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尷尬,他們不知道如何把“發明炸藥”這件事濃縮成幾句話,筆者適時引領,讓學生再次直面文本,觸摸文字,學習掌握“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提煉起因、經過、結果”和“圍繞中心句,提煉主人公的精神品質來寫”等方法,這樣的互動對話引導得法,有效突破教學難點,懂“讀”才能真正活起來。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遍喿x課堂中關注“取舍”,關注“扶放”,關注“你我”,讓學生語文素養的習得變得實實在在、清清楚楚,在學習中看得見,摸得著。從讀懂走向懂“讀”,我們著手的是“這一篇”教材,放眼的是“這一類”文本。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458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