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李奶奶身上的傷痕》一課談學生歷史觀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用兒童的語言、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充分發揮了圖片的直觀效能,增強了教材的可讀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然而,教材中所呈現出的兒童生活場景與現實中兒童的生活情況存在明顯差異及距離感。如何拉近“教材中的兒童”與“教室中的兒童”在學習生活上的距離,使之能在心靈上碰撞、在情感上共鳴、形成正確的歷史觀,這就需要教師把握、處理好教材,使教材成為師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中介與橋梁。
  【關鍵詞】歷史觀;教材重組;追問思辨;回歸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266-01
  《李奶奶身上的傷痕》一課用較長的篇幅向學生們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的真相,控訴了侵華日軍的滔天罪行,這段歷史在每個中國人心目中都是刻骨銘心、難以磨滅。然而,隨著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滾動,如今的孩子對于這段歷史越來越淡漠。如何有效運用這十幾頁的材料讓學生深刻地認識侵華日軍的慘絕人寰并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是我在教學前一直思考的問題。教材的重組,讓我頓時豁然開朗。
  一、讀懂內涵,感悟教材深層次
  讀懂、深挖教材的內涵尤為重要。在教學中不難發現,若沒有去感悟、去讀懂教材的深層次涵義,那課堂教學肯定是既沒有廣度,又沒有深度,平淡乏味、普普通通,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更是效果低下。所以說,解決思想問題很重要,理念新了、理解深了,教學設計也就有創意,教育自然也就有了效果。
  《李奶奶身上的傷痕》一文,通過李奶奶在日軍侵華戰爭中所經受的傷害介紹,導引出大量史實,向孩子們呈現了一幅幅悲慘的畫面,從駭人聽聞南京大屠殺,慘絕人寰的細菌戰,到泯滅人性的活人解剖,那一幕幕、一樁樁簡直慘不忍睹、刻骨銘心。而現如今的日本軍國主義者卻拒不認罪,企圖掩蓋、美化事實真相,對我善良民族潛在的威脅卻依然存在。
  通過學習,孩子們深刻認識到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殘酷,讓“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的歷史觀深入童心。
  二、重組教材,集中過程富成效
  《李奶奶身上的傷痕》一課教學容量多、內容廣,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相脫離,所以我們應以課標為準繩,遵循學生生活現實,注重教育價值,根據生活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和重組。
  在《李奶奶的傷痕》之《數不清的罪行》的教學中,我大膽地進行教材重組,把課本上的歷史材料適當進行拓展劃分,分成“慘不忍睹的畫面”、“觸目驚心的數字”兩大板塊,把所有的史料進行畫面分類:孩童悲傷的哭泣、殺人比賽的殘忍、細菌傷害的恐怖等等,激發孩子們打心底對侵華日軍的憎恨與厭惡;遞進式的出現一連串的數字:長達40多天的血腥屠殺;30余萬同胞死亡;死難者手拉手,其長度從南京一直到杭州,距離長達200公里;流出的血聚在一起重達1200噸;尸體可以裝滿2500節火車廂;尸體堆砌起來,有74層大樓那么高;八年侵華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總數達3500萬……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也在控訴侵華日軍的罪惡。這樣鮮活的教學,孩子們注意力集中,教學目標集中有成效,利于學生從大量的史實中找到目標、學會辨析,正確的歷史觀也油然而成。
  三、追問思辨,精彩課堂促生成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邦A設”和“生成”是辯證統一的。新課程倡導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要生成精彩、增強實效,其教學過程需要老師們的精心預設。這種“精心”不僅是體現在教法預設,還應是體現在文本與學生實際而預設的學法研究上,體現在教師為預設動態生成而留下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上。
  在聆聽李奶奶痛苦遭遇故事時,我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自己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主動探究發現故事主線——“37處傷痕”,自己擔當“導引員”,精心設計如下問題情境:在一個普通人身上留下37處傷痕,說明侵略者是以怎樣的手段對待我們同胞的?在一個婦女身上留下37處傷痕,意味著什么?在一個懷有身孕的婦女身上留下37處傷痕,你覺得他們是怎樣的人?此時此刻,你想對侵略者作怎樣的控訴?通過情感的層層推進,讓歷史事實震撼孩子的心靈,激發孩子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強國之心。
  四、拓展時空,文本延伸留回味
  新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的其他的生活空間……。”這扼要的要求背后,蘊藏著豐富的內容。我們知道孩子們的生活空間不僅在學校,還有自己的家庭、社區以及更廣闊的自然和社會。教師要特別留意孩子們在校外的活動情況,從學生的校外生活中發現課程需求的活動素材。本課程的特征之一就是開放性,它面向的是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
  《李奶奶的傷痕》講述的是侵華日軍的罪行,在現實中,日本多任首相卻先后參拜供奉著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這讓善良淳樸的中國人民無比憤怒。在教學時,我由日本多任首相參拜圖導入,在課結束時又重重地打出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5年10月17日、2006年8月15日……,這一個個日期給了孩子們心靈上的又一次震撼。但我并未就此結束,讓學生就日軍侵華、首相參拜發表評論,發到網絡,再次聯系時事、拓展教材,給學生歷史觀形成留有回味的空間。
  總之,在教材的使用上,我們并不一定要忠實的去執行它,而要適當的進行重組拓展開發,把“教教材”變為“用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關注的是每一個孩子,關注的是他們的所思、所感、所行,而不應該拘泥于教材、課標,讓道德與法治教育真正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郭晶.歷史題材品德教學的模式建構和思考——例談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李奶奶身上的傷痕》[J].廣西教育,2013(9):59-60.
  [2]鞠漢偉,馮霞蘋.追問·思辨·感悟——從《李奶奶身上的傷痕》一課教學談歷史觀的培養[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4(9):76-7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124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