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鍵詞:智慧圖書館;技術;智能圖書館
  摘 要:文章從智慧圖書館建設存在問題出發,分析了智慧圖書館的本質與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非智慧因素,論述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應注意智能圖書館與智慧圖書館的區別,以期在圖書館建設中能夠充分重視館員智慧在智慧圖書館建設中的作用。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9)02-0097-03
  智慧圖書館是圖書館發展的新趨勢,但目前學術界對于智慧圖書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王世偉在《未來圖書館的新模式——智慧圖書館》一文中指出:“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圖書館的信息技術基礎,人與物的互聯是智慧圖書館的核心要素,而以人為本、綠色發展、方便讀者則是智慧圖書館的靈魂和精髓。”[1]智慧圖書館是未來圖書館的一種發展模式,強調智慧服務在圖書館中的應用,但智慧服務不是單純存在于智慧圖書館中,傳統的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甚至是中國古代的藏書樓都可以有智慧服務,智慧是人所獨有的,任何類型的圖書館都少不了人這一核心要素。智慧圖書館并不等于圖書館中的智慧服務。
  1 智慧圖書館的本質
  智慧圖書館是一個不受空間限制同時可被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2]。其突出的還是服務,只不過是服務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但圖書館的基本職能并未改變。我國智慧圖書館主要是依托“智慧城市”“智能圖書館”應運而生的[3]。從國內外業界對智慧圖書館的描述不難看出,智慧圖書館強調的主要是兩點,一是服務,二是技術。智慧圖書館是在智能圖書館的基礎上產生的,理解智能圖書館的內涵是認識智慧圖書館的前提。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著的《智慧城市辭典》將智能圖書館定義為:利用智能技術管理圖書館并提供服務的圖書館,是高新技術(計算機、多媒體、現代通信、智能保安、環境監控等)與圖書館建筑藝術的有機統一。這與Aittola對智慧圖書館的定義無實質性的區別,就這點而言,智慧圖書館其實等同于智能圖書館,追求的是技術在圖書館中的運用。目前,學術界對圖書館的階段性命名體現出的一個重要維度即技術,不可否認,技術在圖書館中的地位,如AR、VR、Big Data(大數據)、電子書、二維碼、關聯數據庫、微博、微信、支付寶等的確方便了讀者,也減輕了圖書館員的工作量。圖書館無空間、無時間限制為讀者提供便捷的服務,因此有人認為,在圖書館中技術是最為重要的。在智慧圖書館建設過程中,一味地追求技術的使用,無論任何領域的技術都應運用到圖書館的建設中,智慧圖書館成為一個個新技術的混合體,嚴重偏離智慧圖書館的本質。王世偉指出:智慧圖書館注重的是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整合集體與協同管理,注重的是新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泛在、便捷和跨時空的讀者服務,注重的是圖書館的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及可持續發展[4]。技術是實現智慧圖書館的一種手段和一種途徑,技術的應用是為了使圖書館的服務理念得到升華,而不是淡化;使圖書館的價值和功能更加明晰,而不是模糊;使圖書館的人文素質得到提高,而不是退卻。因此,僅僅突出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是智能圖書館而不是智慧圖書館,智能圖書館與智慧圖書館的本質屬性并不一致。
  各種概念的混淆導致智慧圖書館在建設過程中出現非智慧因素,導致圖書館智慧的流失,出現服務偏離軌道、經費分散、物理空間利用淡化、館員工作職責模糊、科研人員缺失、技術人員泛濫等問題。1975年,國際圖聯在圖書館職能研討會上明確提出:圖書館的職能是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開發智力資源[5]。1978年出版的《美國百科全書》圖書館詞條中寫道:圖書館自出現以來,經歷了許多世紀,一直擔負著收集、保存和提供資料等主要職能。而百度百科上顯示的社會教育職能主要包括思想教育職能、兩個文明建設的教育職能、文化素質的教育職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教育職能四個方面。截至目前,圖書館已經歷了復合型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四個階段,從圖書館的發展過程來看,幾乎每一種新技術都會被人們移植到圖書館中,但是不管圖書館運用何種技術,都不能改變圖書館的基本職能,這種基本職能反映的是圖書館的基本規律,而這種規律是客觀的,其本質屬性是不會改變的。圖書館的每一次新技術的運用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的體現,因此,人們如果重技術輕本質,將會使圖書館的發展脫離根基。
  2 智慧圖書館價值實現的非智慧
  2.1 資源價值中的非智慧
  圖書館是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場所,其首要價值是資源價值,其次是社會價值,人們通過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價值來實現圖書館的社會價值。圖書館的資源包括信息資源、空間資源和文化資源。
  2.1.1 信息資源。信息資源是指圖書館中全部紙質和電子資源的總稱,是圖書館存在的前提條件。因此,圖書館的信息資源需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要不斷更新資源庫,要剔除陳舊不合理的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館員可通過讀者的借閱記錄分析讀者的閱讀偏好和研究動態,從而完善資源類型,優化資源結構,這不僅能夠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還可以優化圖書館經費分配。智慧圖書館在技術的支撐下實現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并把數字化資源進行細化、分類、整合,在一定程度上為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提供支撐。但在智慧圖書館提供信息服務的過程中,并不能僅僅依靠技術,而是需要有高素質館員的積極配合,這些館員以“專家”的身份為讀者提供信息導航、信息提煉、信息歸納等便捷化信息服務,這不僅滿足了讀者的信息需求,更彰顯了智慧圖書館的人文情懷。
  2.1.2 空間資源??臻g資源是指圖書館建筑結構及數字環境下的虛擬空間??臻g資源一直以來沒有得到圖書館界的廣泛關注,直到2009年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把圖書館打造成市民的第三空間”的理論提出,空間資源才逐漸引起圖書館界的注意[6]。移動圖書館、掌上圖書館等“口袋式”圖書館的出現,讓實體圖書館的存在因此而受到威脅。圖書館應開辟充足的物理空間,營造合理、舒適、優雅和充滿文化韻味的閱讀環境,激發讀者學習和探討的欲望,滿足讀者休閑和放松的訴求。然而,各種類型的移動圖書館雖然能夠打破資源的時空限制,但卻無法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多類型空間的獨立,很難同時實現個性化與多樣化共存。圖書館的空間正是文獻資源保存的載體,缺少這個物理空間而僅憑借一部手機、一臺電腦是很難裝載所有資源的,難以真實反映文獻資源背后的歷史價值。歷史是一種氣質,越時尚越傳統,越現代越懷舊,這是生活的辯證法,更是一切事物的辯證法,智慧圖書館理應遵循這一辯證法去建設和發展。   2.1.3 文化資源。文化資源相對于信息資源和空間資源來說較為抽象,圖書館的文化資源是由文化觀念、價值觀念、圖書館精神、圖書館服務文化、管理文化、空間文化、信息資源組織與共享文化、用戶交流體驗文化,以及館員團隊文化等構成的圖書館文化資源的有機體。圖書館文化是圖書館員精神面貌的展示,也是圖書館資源中的核心文化,優秀的圖書館文化有助于提高館員的精神面貌。圖書館本身就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產物,是一種文化現象,圖書館的社會文化功能賦予圖書館具有引導、創造健康的新文化職能。文化的產生是因為有人的因素,圖書館文化也不例外,文化如果沒有人的參與就不會存在,任何技術也無法代替圖書館文化,圖書館的資源最終是通過文化資源來集中展現的。
  2.2 社會價值中的非智慧
  社會價值是每個個體和集體所共有的也是必須貢獻的,個體的價值是在社會中實現的,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的文化機構更具有其社會價值。2013年,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程煥文在《圖書館的價值與使命》一文中提出,圖書館價值的核心是自由與平等[7]。自由、平等是指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空間資源、文化資源都能夠平等、自由地被全民共享。智慧圖書館在建設過程中由于過分地使用技術,導致成本提升,因此其對用戶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即教育費用的高漲、設備的高端化、消費的高額化。用戶為了下載文獻資源必須學會使用這些技術,因此時間成本、技術成本都將會大幅度提高,隨著時間成本和技術成本的增加,使一些原本物質匱乏的“信息窮人”的信息源頭更加閉塞。智慧圖書館是基于智能化信息技術實現以人為本、智慧化管理和服務,實現可持續化發展。評價智慧圖書館的成效需要廣大用戶積極參與,用戶只有在親身體驗后才能形成對智慧圖書館比較合理全面的感知,基于感知基礎上的評價與反饋的信度和效度更高。智慧圖書館在建設過程中有形和無形地拋棄了部分“信息窮人”“技術窮人”,他們很難享受到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可持續化的學習發展越發難以實現,也就無法對智慧圖書館進行評價。另外,移動圖書館也并非圖書館的主流形式,不能因為一個新興的技術就淡化了圖書館的主流、本質與宗旨。智慧圖書館的持續化發展,需要專業化的人員與多方力量的合作,以及多種資源的協調才能實現。
  3 智慧圖書館中人才的非智慧
  3.1 館員的非智慧
  要想打造一座“智慧城市”,城市當局的首要任務是通過吸引“智慧人群”以充分利用科技優勢和商業方面的新機會,改善本地經濟[8]。同樣,要想建設一座智慧圖書館,圖書館首先要有一批智慧的館員而不是先進的技術,由智慧的館員結合本館、本地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構建相應的適合本地區人才發展、經濟發展的智慧圖書館。因此,圖書館需要制定HR(人力資源)開發政策和職業生涯規劃,以及合理的績效評價策略。館員需要具備更為全面的專業知識、更強的協作與交流能力等。圖書館應組建“知識工作者社區”,開展規律性、長期性、規范性的學術交流活動,憑借高度網絡化的知識環境,使館員的職業技能等得以加強和鞏固,最終形成倍增長效應,這是圖書館首要的戰略規劃。但遺憾的是目前很少有圖書館具備這樣的戰略高度,即使有,也僅僅是關注圖書館的建筑、技術、館藏,而很少考慮自身系統內人員的素養。伊安·約翰遜認為,除了智慧的圖書館館員沒有人能夠創造出一座智慧的圖書館[9]。智慧圖書館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以用戶需求為主導。人是智慧圖書館三要素的核心,資源的存在是因為有人的發現與利用,只有人去利用它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因此無論是知識、空間等資源都是為人服務的。智慧圖書館中的館員應以用戶需求為動力,以引導者的身份和專業導師角度為讀者提供更為精準化的服務。為讀者提供精準化服務要求館員具備基礎性的認知能力、實踐性的溝通協調能力與信息組織分析能力,以及拓展性的創新能力與應對危機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形成一方面需要館員努力學習,另一方面需要圖書館為館員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制度支持。圖書館要建立館員能力評價體系,對館員能力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有針對性地制訂培訓計劃;管理層、館員、讀者等相關利益者需要用辯證的思維看待圖書館生存、發展和歸宿問題,理性地對待因環境變化而引起的圖書館轉型。圖書館是系統地向人們供給知識,是根據人的各種知識需求而設置的,只有以人為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智慧圖書館是未來圖書館發展的新模式,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更新、知識的擴充,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圖書館發展模式,圖書館的模式可以多樣化、動態化,但人這一核心要素是相對靜止的。
  3.2 成長的非智慧
  智慧圖書館是對傳統圖書館的繼承,不能因為現代技術的應用使傳統圖書館職能缺失,這不應是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理念與追求,圖書館不能因為技術的應用,而流于形式、輕視內在。智慧圖書館是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等在圖書館中應用的階段性產物,而不是圖書館的最終歸宿,更不是“圖書館消亡論”的實現。智慧圖書館的出現要求圖書館人要具有時代性的理念和戰略性的策略,不能因過分地追求個性的張揚而導致出現稍縱即逝的局面。智慧圖書館的出現、發展需要傳統圖書館的各種資源作為支撐,需要一批智慧的館員貢獻自身的智慧,更需要智慧地球為依托。因此,每個人都將成為智慧圖書館建設的一分子,而不僅僅局限于技術。
  將技術應用于圖書館,只能說是圖書館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產物,并不是成長的最終目的。古籍修復人員的存在就足以證明人的溫度、文化的溫度、圖書館的溫度。人工智能主導人類這個設想或許存在其可能性,但智能永遠主導不了智慧。
  參考文獻:
  [1][3][4] 王世偉.未來圖書館的新模式: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建設,2011(12):1-5.
  [2] Aittola M,Ryha nen T,Ojala T.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J].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2003(5):411-415.
  [5]黃宗忠.充分發揮圖書館功能[J].圖書館論壇,2011(6):14-22.
  [6]吳建中.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EB/OL].[2018-01-20].blog.sina.com.cn/s/blog4b 04e3970100eyrm.html.
  [7] 程煥文.圖書館的價值與使命[J].圖書館雜志,2013(3):4-8.
  [8][9] (英)伊安·約翰遜.智慧城市、智慧圖書館與智慧圖書館員[J].圖書館雜志,2013(1):4-7.
 ?。ň幮#厚R懷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1533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