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經據典,智慧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議論文寫作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鮮明的論點、確鑿的論據以及縝密的論證被視作議論文的三大要素。很多學生在寫作議論文時,雖然抓住了以上三個要素,但整體水平仍然欠佳。學生如何才能真正寫好一篇議論文呢?下面筆者以蘇洵的《六國論》為例來談一談。
一、樹立正確意識
寫作一篇議論文通常包括三種意識,其一是作者的意識,其二是讀者的意識,其三是論敵的意識。作者的意識,即作者自己的觀點以及進行寫作的動機。寫作議論文的目的在于說服讀者,因此讀者意識的參與也十分重要。作者在說理時,通常會遇到三類讀者,一類是支持者,一類是反對者,還有一類是中立者,而與作者持不同觀點者,也即論敵,在寫作議論文時,作者不僅需要站在自己和讀者的角度去考慮,同時,還要兼顧論敵的觀點。
《六國論》不僅具備以上三種意識,同時恰到好處地將三種意識融為一體。以文章的開篇為例,作者提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逼渲小北焕?,戰不善”是論敵的觀點,但作者卻以“非”字給予否決,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開宗明義,簡陽扼要,既引用了論敵的觀點,也旗幟鮮明地道出自己的觀點,從而引起讀者注意。接著,作者以簡明扼要的話語道出賂秦帶來的壞處,進一步分析六國敗亡的根由,在進行論述時,作者并沒有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讀者,也沒有完全否定論敵的觀點,而是在充分尊重論敵和讀者的基礎上,有條不紊地呈現自己的觀點,讓讀者和論敵心悅誠服,從而實現寫作的目的。
在蘇洵《六國論》一文中,作者意識、讀者意識和論敵意識兼而有之,彼此互為依存,高度融合,正是因為同時具備了以上三種意識,使得全文的論點更加鮮明,論據更為充分,論證也更加嚴密,從而使無數讀者信服。
二、運用批判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反思性的思維,中學生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看待問題,也是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之一。
《六國論》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批判性思維。特別是在對“六國亡于賂秦”進行論述后,作者將論述重點轉至“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所提出的觀點不僅展示了作者的智慧,同時也是作者對自我的審視,進而提醒讀者進行思考:齊國原本國力強大,為何在面對秦國時卻無力自保?接著,作者進行了回答,齊國之亡,亡于不助五國。從表面上看,齊國與秦國結成同盟,并且依附于秦國,坐視五國滅亡實乃自保之策,其實卻是自取滅亡,因為秦國滅掉五國之后,齊國將失去所有外援,自然也會滅亡。在作者看來,齊國看似十分聰明,其實是在自掘墳墓,作者的論述可謂是有理有據,一針見血。此外,作者還認真審視了諸國在面對強秦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燕國為抗強秦,派遣刺客暗殺秦王,趙國與秦軍大戰,卻屈殺將領,進而提出自己的見解,若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不遣刺客,趙國不屈殺良將,六國或能與秦國相抗衡。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六國覆滅的原因,作者先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然后才提筆行文,一氣呵成,這也是議論文寫作的要訣。
《六國論》一文中的批判性思維,不僅充分體現了作者自身的智慧,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看問題的深度,不僅能夠讓讀者充分體會到議論文的強大魅力,同時還能令論敵進行自我審視。
三、結構嚴謹縝密
在議論文當中,微結構通常由短小的句子構成。議論文當中的微結構通常不止一個,好的議論文不僅要注重全篇的布局,同時微結構也必須嚴謹,行文縝密。
比如《六國論》的第一段?!傲鶉茰纭睘橐?,“弊在賂秦”為果,第一自然段從結果追溯原因。“非兵不利”是一重否定,“戰不善”又是一重否定,兩者均屬于論辯,從而對作者所提出的觀點進行強化。文章的開篇不僅緊扣題目,觀點也十分鮮明,在表述時采用傳統的句子結構,看上去十分簡短,但卻鏗鏘有力,完全符合傳統文章的要求,同時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論點。第二句則是運用判斷句點明“賂秦”所導致的后果,即諸國因賂秦而力虧,因力虧而導致亡國,同時也是文章所提出的第一個分論點。第三句為虛擬設問,第四句則是直接作答,同時提出第二個分論點。第五句則是點明結論,同時又與開頭相照應。從整體結構而言,五句話大致可分為三層,第一層提出全篇論點,第二層提出兩個分論點,對中心論點進行論證,第三層為結論。由此可見,《六國論》一文在結構安排上十分縝密,即使是其中的微結構,也堪稱典范,符合議論文對于結構的要求,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掌握,并且在寫作時加以運用。
寫作議論文不僅要注意整篇的布局與邏輯,同時微結構的安排也必須嚴謹?!读鶉摗芬彩侨绱耍粌H全篇觀點清晰,論據充分,論證嚴謹,在微結構的安排方面也十分講究,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認真思考,汲取作者的寫作智慧,進而掌握寫作議論文的訣竅。
四、表達情理交融
議論文不僅要有理,而且還要有情。但議論文的情感表達與其他文體不同,并不刻意張揚,而是深斂于詞句之中,隨著作者論證的推進才越來越明朗。還有些議論文則是選擇修辭手法表達情感,比如采用一些情感豐富的詞語或者特殊的句式等。出色的議論文非常重視情感的處理,講求從理入情,情理交融,情通理達。
《六國論》屬于史論,作者寫作的目的不僅在于論史,更在于喻今?!读鶉摗吠ㄟ^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來抨擊當時宋朝對于遼國和西夏所采取的政策,告誡統治者要借鑒歷史的教訓,避免涉六國之后塵,由此可見,作者寫作本文時內心深處的悲憤與抑郁。作者認為六國破滅是一場悲劇,如果宋朝不引以為鑒,很有可能導致山河動蕩,天下不寧。在寫本文時,作者心中懷著對于國家命運的關切之情,但并沒有采取情緒化的方式進行表達,而是采用說理的方式,將自己的感情深藏于文字之中。作者在前四段提出論點并進行論述,行文之間以理為重,當論理達到一個高潮時,作者不由得從內心深處發出深深的感慨,用“嗚呼”、“悲夫”、“哉”等感嘆詞,嘆息六國之敗亡,同時反復重申自己提出的觀點,希望可以借此引起讀者的注意。
作者的抒情并非隨意為之,而是隨著論理的推進,情感表達也越來越明朗,及至最后兩段,已是字字含情,句句帶悲,論理則理壯,表情則情濃,情與理相互輝映,發人深省,讓人讀后油然生出嘆服之意,而作者寫作的目的也水到渠成。
寫作是一種靈性的表達,同時也是個體智慧的結晶,寫作的過程所體現的是一種創造的精神和審美的靈性,進而充分展示寫作者的個性和獨立的人格?!读鶉摗肥亲髡咧腔鬯伎嫉慕Y晶,同時也是靈性表達的經典,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反復進行細讀,借鑒作者的表達方式,汲取作者的智慧,從而提升寫作議論文的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王淦昌中學(2155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7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