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作為神學家與科學家的塞諾芬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塞諾芬尼明確批判了自古希臘宗教神話傳統以來的“擬人神”,并提出“理神論”(deism)思想,來支持自己所認為的神學思想。從“抽象概念”層面來說明“理神論”的屬性特征,并為后來古希臘神學思想奠定了具有“道德性質”的理智思辨。其次,他試圖借助于科學觀察以及科學精神,采取新的“解釋系統”來重釋傳統世界觀,并且達到了“理神論”與科學精神的同一。
  關鍵詞:塞諾芬尼;理型神;科學精神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4-0057-02
  “擬人神”根植于古希臘深厚的傳統,對其的批判就是對古老的宗教神話世界觀的批判,塞諾芬尼無疑是從舊世界觀中叛逆而出,構建新世界觀的最初嘗試者之一,“理神論”與科學精神逐漸替代了傳統精神,使古希臘人逐漸憑借這樣的精神力創造出輝煌的時代。
  一、對“擬人神”的批判及“理神論”的提出
  他對傳統把神說成具有人一樣虛偽狡詐品格的觀點進行明確的諷刺,因為在他看來,神絕對不可能是非道德的,這些都只是“荷馬和赫西俄德將人間的無恥丑行都加在諸神身上:偷盜、奸淫、彼此欺詐。”[1]在他看來,這樣的神是人荒謬絕倫的臆造,他還通過觀察到埃塞俄比亞人與特拉基人所說的神與他們相同的例子,進行諷刺性的嘲諷。在他看來,傳統神話神明顯是同人一樣的外在形象以及同人一樣的多變性格。但是他批判“擬人神”也就是“神人同型同性論”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徹底否定神的存在,而是為了肯定他的“理神論”。是在批判傳統多神論的形象與“不道德”的屬性基礎上,提出一個具有至高“德性”的“一神”思想。這樣就將雜多的說明,涵括到“同一” 的實體來。但是他明顯面臨了一個解釋的困難,如果他摒棄了一切傳統的“語言系統”將他所認為的“一神”進行說明,就得不到一個完滿性的說明,所以他又不得不做出某種妥協。他說“神是全視、全知, 全聽的”[2],又說“有一個神,他是神和人中間最偉大的;它無論在形體上或心靈上都不像凡人?!盵3]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神,仍然需要用類似于人所具有的某種能力與屬性來進行說明,但這種行為、能力又超越了凡人的聽、視、知。這樣“一神”具有了真正神的屬性。而這樣的屬性又仍舊隱含了某些成分的道德人格,它似乎又是無所不能、至高無上而且含有一點神秘性。此外,雖然他盡一切辦法抬高這樣神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仍然需要借用于人本身所具有的感官能力來進行描述,所以這樣的神尚未具有巴門尼德“存在”的抽象性。他把古希臘神話中的擬人形象式的神從卑賤荒誕的層面提到了虔誠、無所不能的抽象的道德人格的“理神論”的層面。這樣的神論思想確實是一種巨大的飛躍,從他所處的時代來看,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激進。我們從他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在諸神中存在一個至高的神,優于其他神。如果我們將神的概念去除,換之“存在”概念加以替代,那么這樣的屬性幾乎接近于巴門尼德的特征。因為它“總是待在同一個地方不運動,對于他在不同時候不同地方來回并不合適,而是遠離辛勞以心思搖動萬物。”[2]這句話讓我們對其所說的“理神論”的特質具有更透徹的理解,他顯然把神視為一種永恒靜止的精神性的實體(本質),并且具有能夠支配世界的能力。古希臘哲學家都在尋找萬物不變的“始基”(arche)。而塞諾芬尼所給出“理神論”的答案。而究其“理神論”根本特征有如下幾點。
  其一,感官知覺所認識的世界萬物所顯現出來的變動性質事物,不可能是本質,只有在這些不斷變動的世界中那些不變的事物才能是本質。
  其二,神話世界是一種虛構,真正的神不可能是荷馬等人所說的這樣無道德、充滿人格情感的形象的,只能是一種理智的人格。
  其三,總之眾神中存在的至高的神是一,是其他神眾中最至高的神,是靜止的一。
  在塞諾芬尼的神論思想中可以看出,他極力避免其“理神論”像神話中的神那樣是可感官認識的。他堅持一種抽象概念認知的傾向。為了對塞諾芬尼芬“理神論”具有更深的理解,我們需要對他之前的哲學家,所具有的宗教、神話,靈魂的思想進行一下梳理。因為在他之前已有相應的顯現。我們首先從前希臘史時期宗教神話思維為基礎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圖騰,神人同型同性世界觀以及在奧菲斯教等原始宗教之中看出了最原初感性的“多神論”思想。在諸自然哲學家們的思想中都能窺出其相關的聯系。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塞諾芬尼的反形象擬人化或者說人格化的無道德、無神性的宗教思想的反駁不是無源之本的。有其古希臘宗教的深厚傳統的。他的“理神論”思想相比米利都學派來的更具進步性。塞諾芬尼比較明確、徹底地擺脫了傳統的神人同型的宗教神話世界觀,并把自己的理論有意地聚焦在對宗教神話領域的批判。但是例如,泰勒斯確實也提出了磁石具有某種靈魂的性質,而靈魂是一種具有對外物的作用力。此外,阿那克西曼德的“無定”思想也包括了類似于人類心靈性質的支配力。而在阿那克西美尼的“氣”學說中,我們也看出了靈魂是氣的觀點,連同畢達哥拉斯的數論也具有某種神秘主義的傾向,并創辦了宗教團體。這些在他之前或同時代的哲學家與塞諾芬尼相比,并沒有對前希臘史時期的宗教神話思想領域做出明確的批判,更多的是一種曖昧的傳承或直接改造的傳承。
  在塞諾芬尼的《論自然》的殘篇中,我們又看出他對神是否能認識的問題,產生某種的困惑,他說“至于諸神的真相,以及我所講的一切事物的真相,是從來沒有,也絕不會有任何人知道的。即使他偶然地說出最完備的真理,他自己也還是不知道果真如此。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猜測?!盵2]從這句令人費解的話中,我們到底能夠得出怎樣的猜測呢?有幾點是可以推測的,一是塞諾芬尼確實意識到對神這樣的問題是人類智力所難以給出合理解答的。二是我們的解釋只是一種偶然的猜測。三是每個人對于神的認識各執己見、紛爭難止。我們確實能夠體諒對于兩千年之前的人類來說,對于神的宗教問題所面臨的困難顯然是無比巨大的。塞諾芬尼在極力批判人神同型世界觀的同時,是不可能不會流露出深深的困惑感的,這種困惑感,在人類任何時代,在面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時,在自身理智能力無濟于事之時都會充分地暴露出來。我們每一次仰望星空便隨之的是陷入這種理智疲憊而又無法具有確定性的深深困惑之中。他不無感嘆道“還是把它當成或然吧!”毋庸置疑的是,塞諾芬尼批判性的神學思想對于后來的哲學、神學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如果,我們對古希臘哲學史進行脈絡梳理的話,也許在不嚴格地意義上,塞諾芬尼(理神論)——巴門尼德(存在)——柏拉圖(理念),三者均具有較為緊密性的聯系。   二、科學精神與“理神論”思想的融合
  簡而言之,塞諾芬尼奠定希臘“理神論”的基本思想,就此而言他是一個神學家。而他的地質觀察與天才的推測表明他又是出色的科學家。塞諾芬尼在一些陸地巖層中發現了海貝等海洋生物化石。而推測曾經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動物和陸地都是來自海洋。而后一些生命被泥土覆蓋,這些結論的證據是他基于陸地巖層的考察。引用希羅狄安關于塞諾芬尼的話是這樣說的“克塞諾芬尼認為曾經有過大地同海的融合,并且在時間中大地被潮濕所分解,他說他有這一類的證據,在內陸河山上貝殼被發現,并在敘拉古的采石場中,他說魚與海草的印跡被發現……而當大地被帶入海中變成泥時,所有人就都被毀滅了,接著再一次開始生成,而且這是所有世界的開端?!盵1] 基于此,進而他最終推測每一個時期生命最后會被泥層重新覆蓋,徹底毀滅,然后世界重新開始,這樣循環往復下去。這種對自然界的地質觀察的解釋傾向于一種非傳統神話的“科學性質”的宇宙生成循環論。他采用一種現代科學的實證的方式進行考古學式的解釋。可以說,古希臘的自然科學精神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傳統的世界觀。這樣的科學精神,普遍存在古希臘早期哲學家當中。阿那克西曼德對其他物種的生存方式的觀察,猜測其他物種與人類之間存在演變的聯系。這種自然科學的探索精神初露端倪,也體現在泰勒斯的身上,比如他觀察種子的潮濕狀態。
  從塞諾芬尼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古希臘的精神——自然科學精神與宗教神學之間始終保持著某種分離又密切的關聯。這兩種傾向之間的張力,不但由于西方人的傳承,持續性地發揮著作用。在西方啟蒙運動以來,人類持著對宗教的精神性與自然科學性的追求看似彼此不容,必須以非此即彼的割裂姿態來進行一場自我搏斗的看法,這實質并不符合人類的全部歷史,這顯然是采取一種割裂的態度,這是非理性所能標榜的。可以說,這是人類自身需要的兩個不同層面之間的事。人類自身精神層面的需求,根本上并不能從科學的技術性層面來解決,其中的隱秘程度、其中的感性特質確實是科學的技術視角所無能為力的。
  我們要清楚一點,人類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綜合生命體。所摻雜的諸矛盾“對子”的綜合體。由于不同時代的特征、潮流,其中潛藏的矛盾“對子”也會顯露出來,甚至處于一種激烈的沖突狀況。這也是為什么在某個時期或階段,不論是之于個體還是人類本身而言都傾向于采取那種非此即彼的姿態。但我們讀哲學史,從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生命本身也需要一種張力,包括以上所說的某時期備受決裂的陣痛感、另一時期隱藏其矛盾性的危機,呈現出一種和諧而包容的姿態。從某種程度上講,古希臘人的民族精神確實逐漸地從宗教神話的“神人同型同性”的世界觀中擺脫出來,由于自然科學的發展與隨之而來的科學精神而使之無法自圓其說,無法給出一個合理的符合時代世界觀的解釋的情況下,確實會給一部分人帶來一種割裂感。但是我們只從塞諾芬尼的思想中,看到他與傳統世界觀之間的矛盾沖突,并沒有看出他的“理神論”與科學精神之間產生沖突。因為在古希臘早期“理神論”本身具有和科學精神一樣的理智性。神的智慧在這個時期與科學探究的智慧一樣被古希臘人所青睞。因為“理神論”不再是那種感性而缺乏道德的“擬人神”,而是人類理智能力背后的推力或者是人類科學所要探究的本原對象。我們明顯看出,神學信仰最終被早期希臘人所具有的包容精神所消融了。
  參考文獻:
  [1]汪子嵩,等.希臘哲學史: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G·S·基爾克,等.前蘇格拉底哲學家[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第爾斯·克蘭茨.蘇格拉底以前哲學家殘篇[M] .德國:魏德曼出版社,197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7628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