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蛋白質及氨基酸缺乏癥的發生與防治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家禽蛋白質及氨基酸缺乏癥(ProteinandAmminoAcidDeficiency)是指家禽攝人蛋白質不足或消耗過多以及一種或幾種氨基酸不足。隨著我國家禽飼養量的不斷擴大,市場上對于肉、蛋及其制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更多的飼養者加入家禽飼養的行列。但是因為飼料營養及日常管理的差異性存在,造成飼養的經濟效益不同。本文主要針對家禽缺乏蛋白質及氨基酸的原因與癥狀加以分析,并且總結相應的防治措施,供參考。
關鍵詞:家禽;蛋白質及氨基酸;缺乏癥;病因;防治
蛋白質可分為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一般說,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從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在氨基酸組成和數量上有一定的不同。盡管植物蛋白取材來源廣泛,但其蛋白的種類和相對數量與人體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例如,植物蛋白中缺乏免疫球蛋白,谷類中則相對缺乏賴氨酸等。植物蛋白的消化、吸收要比動物蛋白差。動物蛋白相對與人類的營養結構比較吻合,其蛋白質的種類和結構更加接近人體的蛋白結構和數量,而且一般都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特別是蛋制品和奶制品),所以動物蛋白質比植物蛋白質營養價值高
一、病因
1.飼料中的蛋白質與氨基酸的含量不足家禽常用飼料中的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含量有較大的差異。在谷物和糠麩類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較少,營養價值不全,尤其是缺少蛋氨酸和賴氨酸,而動物性蛋白質飼料則蛋白質含量較高,且氨基酸的種類較為完善。如果飼料種類單一、日糧配合不合理、長期缺乏動物性蛋白質飼料,可造成蛋白質和氨基酸的缺乏。另外,家禽對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需要量與家禽的種類、品種、齡期、生產性能以及環境溫度和日糧能量水平等因素有密切關系。例如,肉用仔雞和種用雛雞的育雛階段需要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量最多,而后隨雛雞生長逐漸減少;肉用型比蛋用型的家禽需要量更高;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家禽比成年禽高;產蛋雞從初產到產蛋高峰期需要量較大,隨產蛋量下降而相應減少;氣溫高時采食量減少,此時飼料中蛋白質含量也應提高;日糧能量水平高時家禽會自行降低采食量,此時也必須提高飼料中的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含量。因此,在家禽的飼養中如果忽視上述因素對蛋白質和氨基酸需要上的差異,長期不變地使用某一配方,也會引起蛋白質與氨基酸的缺乏。
2.氨基酸的搭配不平衡由于飼料蛋白質的不足,必然會造成氨基酸的缺乏和不平衡;即使是一種氨基酸的缺乏都會影響到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而造成多種氨基酸的缺乏。比如必需氨基酸中的賴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家禽在利用其他氨基酸合成蛋白質時均受其限制(稱為限制性氨基酸),所以長期飼喂含上述三種氨基酸少的飼料時(如玉米和高粱等谷物、糠麩類飼料),其他氨基酸也無法得到利用而造成缺乏。還有某些氨基酸之間存在特殊關系,比如酪氨酸和胱氨酸在禽體內可分別由苯丙氨酸和蛋氨酸轉化而成。當前兩者缺乏時,家禽對后兩種氨基酸的需要量就會增加,而導致苯丙氨酸和蛋氨酸的缺乏。甘氨酸雖在禽體內可以合成,但在雛雞體內合成較慢,不能滿足雛雞快速生長的需要,所以雛雞日糧中不注意補充甘氨酸則容易造成其缺乏。此外,某些氨基酸之間的頡頏作用、轉化關系等考慮不周,也可造成某些氨基酸的缺乏。
3.痰病過程中造成家禽采食量的減少食欲下降或廢絕,而使蛋白質的攝入不足。如禽巴氏桿菌病、球蟲病、消化道炎癥及消化功能障礙,均可影響家禽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某些熱性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禽結核病、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消化道線蟲病等可使家禽體內蛋白質的消耗增加;日糧中糖和脂肪的含量不足時,不但使蛋白質分解加強,而且也影響到蛋白質的合成。
二、發病機理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禽體細胞和禽蛋的主要成分,肌肉、皮膚、羽毛、神經、內臟器官以及酶類、激素、抗體等均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并參與機體的新陳代謝活動。因此,蛋白質與氨基酸不僅維持家禽的生命,而且與家禽的生長、發育、遺傳、抗病力及蛋的形成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當家禽缺乏蛋白質和氨基酸時,會使其新陳代謝發生障礙,造成生長抑制,生產力下降,抗病力降低等。
三、臨床癥狀
雛禽缺乏蛋白質和氨基酸時,表現為生長發育緩慢,羽毛松亂無光澤,身體虛弱無力,精神不振,食欲不良,體溫略低,常擁擠成堆;血漿膠體滲透壓低而常發生皮下水腫,紅細胞總數和血紅蛋白下降而導致貧血,增重達不到預期效果。
成年禽除表現上述癥狀外,主要表現為漸進性消瘦,產蛋量下降或停止;公禽的精子活力差,受精率和孵化率都偏低。
無論是幼禽還是成年禽,由于血液中的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下降,病禽的抗病力差,常繼發多種其他疾病而造成死亡。
四、病理變化
尸體剖檢時發現多數病禽消瘦,皮下脂肪消失,水腫,肌肉蒼白、萎縮,血液稀薄且凝固不良,胸、腹腔和心包積液,全身幾乎無脂肪,心臟冠狀脂肪呈凍膠樣。
五、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生長發育緩慢、消瘦、貧血、生產力下降等)和病理變化(脂肪消失、肌肉萎縮、水腫和積液),結合對飼料的分析,一般不難做出診斷。此外,患本病時,血液中的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紅細胞總數和血紅蛋白含量均明顯下降,必要時測定這些指標也有助于本病的診斷。
六、防治
1.保證家禽日糧中蛋白質的含量在家禽日糧配合時,除考慮能量、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外,蛋白質是很重要的因素。一般來說,谷物和糠麩的蛋白質含量較少,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不全。因此,在日糧中要適當搭配植物性和動物性蛋白飼料(如豆餅、棉籽餅、菜籽餅、魚粉、血粉、骨肉粉等)。在雞的日糧中蛋白質飼料的含量,雛雞和肉用雞應為20%左右,產蛋雞應為14%~16%,其中動物性蛋白質飼料應不少于3%。
2.注意各種氨基酸的平衡和頡頏關系限制性氨基酸的不足會影響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因此,日糧中要注意補充富含這些氨基酸的飼料和添加劑。注意某些氨基酸,比如精氨酸、賴氨酸之間,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之間的頡頏作用,在配合日糧時,增加某一組的一個或兩個氨基酸的量,也應提高同組其他氨基酸的量,否則會引起缺乏癥。
3.及時調整飼料配方確定家禽對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需要量時,要根據家禽的種類、品種、齡期、生產力、環境溫度、日糧的能量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來調整,不可長時間固定不變地使用某一飼料配方。
4.注意飼料加工調制在配合飼料時,應注意蛋白質的品質,品質差的蛋白質含必需氨基酸的種類不齊全,含量也較少。此外,在飼料調制方法上,比如加熱處理的豆類,溫度過高時會降低賴氨酸和精氨酸的活性,使胱氨酸受到破壞,降低其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3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