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縫的成因及控制辦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屬于建筑施工中的主要材料,在進行混凝土結構施工時,如何控制混凝土結構裂縫是保證工程項目施工質量的重要措施?;炷两Y構裂縫會對混凝土承載力、耐久性及抗滲性能造成較大破壞。本文從多個方面對混凝土結構裂縫成因進行分析,針對混凝土結構裂縫成因,提出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方法。實踐證明,采取混凝土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減少混凝土結構裂縫,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實現工程施工的綜合效益。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縫;成因;控制辦法
  一、混凝土結構裂縫成因
  混凝土屬于一種脆性材料,其本身抗拉能力十分低,在混凝土施工與應用的過程中,如出現溫度、濕度變化,或地基沉降等問題,容易引起混凝土裂縫。在本文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混凝土結構裂縫成因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
  1.設計因素。在混凝土結構設計時,缺乏計算或漏算,設計結構受力情況與實際受力情況存在較大差異;混凝土配筋計算失誤、結構設計剛度不足等,都可能引起混凝土結構裂縫。
  2.材料因素。混凝土原材料質量不符合設計要求會導致產生混凝土裂縫,尤其是水泥型號的選擇,水泥型號的應用,需要根據施工溫度、濕度與施工部位的不同,科學選擇不同型號水泥。在砂石集料應用上,應嚴格控制其級配及粒徑,保證含泥量在設計要求范圍內。如混凝土材料應用存在著質量問題,會導致結構裂縫產生。
  3.地基不均勻沉降。如出現地基不均勻沉降等問題,則會在拉應力作用下,導致混凝土結構裂縫產生,其裂縫反向、大小及深度與地基沉降范圍及程度存在著直接關系。因基礎沉降所帶來的應力較大,其所引起的混凝土結構裂縫,多為貫穿性裂縫,對建筑質量影響很大。
  4.施工因素。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隨著水分蒸發、混凝土干縮,容易產生混凝土裂縫;混凝土攪拌工藝、運輸、澆筑與振搗,一旦某一個環節或多個環節出現施工質量問題,都容易引發混凝土裂縫;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如模板構造不合理,或出現模板支持剛度不足,過早拆模等,都可能會造成混凝土裂縫產生;混凝土施工過程中鋼筋出現碰撞移位現象,導致混凝土裂縫產生;如振搗不充分,出現漏振現象等,導致混凝土密實度不均,導致裂縫產生;完成混凝土澆筑后,缺乏有效養護,或養護時間不夠,均可能會引起裂縫產生。
  5.結構受荷因素。施工超載、早期受震、施工不當等,均可能會導致混凝土結構受荷裂縫。結構受荷裂縫最為常見的如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等構件,在一定荷載的影響下,會產生不同程度裂縫。
  6.濕度變形裂縫與溫度裂縫。在混凝土硬化的過程中,其體積出現收縮,在收縮作用影響下,混凝土構件內部出現拉應力,早期混凝土其強度較低,收縮值最大。如在早期缺乏對混凝土構件的有效養護,十分容易出現收縮裂縫。在混凝土澆筑后,需要釋放較大的水化熱,如混凝土內部溫度較高,而外界環境溫度較低,則會形成較大的內外溫差,在溫差影響下,產生溫度裂縫。
  7.徐變裂縫。徐變變形指的是除瞬時彈性變形以外,變形值隨時間延長而不斷增加的一種變形現象。如受彎構件,在徐變變形影響下,其變形值可以增長到原來變形值的3倍左右;變形量增加并對混凝土結構造成影響,產生裂縫。
  除了以上幾點以外,混凝土水灰比較大、施工縫設置不合理、后期施工擾動等,也是導致混凝土結構裂縫出現的主要原因。
  二、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方法
  1.混凝土材料的應用?;炷敛牧腺|量直接影響著混凝土施工質量,在原材料的選擇與應用上,應充分保證其滿足施工及設計要求。在選擇水泥時,應盡量選擇水化熱較低,收縮量偏低的水泥,在保證混凝土性能的基礎上,降低水泥用量,對進入到施工現場的水泥性能及各項指標進行檢驗,禁止應用不符合設計要求的水泥;在集料應用中,針對細骨料,需要嚴格控制其含泥量,粗集料應為質地堅硬的石料,保證其級配符合設計要求,嚴格控制孔隙率,保證集料中不含有害物質等雜質;在混凝土中摻入化學添加劑,可以改善混凝土性能,如應用減水劑,可以降低用水量,減少混凝土收縮量,從而避免混凝土裂縫。
  2.優化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直接影響著混凝土整體性能,影響著混凝土施工的經濟性。水化熱較大引起溫度裂縫是混凝土結構裂縫的重要成因,降低水化熱,可以從優化混凝土配合比入手,降低水灰比,明確水泥用量與水用量,避免出現混凝土質量問題。
  3.配筋設計。按照工程施工要求,合理進行混凝土鋼筋配置工作,在進行鋼筋配置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鋼筋品種、鋼筋規格以及鋼筋數量,對構件性能進行評估;按照施工圖紙,確定鋼筋配置位置,避免出現鋼筋錯位等現象,減少混凝土開裂。
  4.模板施工。在混凝土模板施工中,需要從以下幾點,進行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在澆筑混凝土之前,需要保持模板及基層充分濕潤;模板設計與制作合理,保證模板擁有足夠的剛度及強度,防止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出現位移或變形,導致混凝土裂縫;合理控制拆模時間,在混凝土增長到一定強度后,方可進行拆模作業,并按照規定次序進行拆模作業。
  5.混凝土澆筑。在混凝土澆筑作業時,應根據混凝土坍落度,合理控制振搗時間,一般混凝土振搗時間為40s,保證振搗均勻,避免出現過振或漏振等現象。在混凝土初凝前后時間,應采取二次振搗作業及二次抹面技術,通過二次振搗,將混凝土內部中水分及氣泡等排除,尤其是針對泌水性較大的混凝土,其澆筑作業應排除泌水,進行二次振搗作業,從而避免因沉降收縮所引起的混凝土裂縫。
  對于水泥用量較大的混凝土,在其施工中需要充分考慮水泥水化熱問題,采取措施合理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一般需要保證混凝土內外溫差在25℃以內。為進行溫差控制,需要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預埋測溫設備,如水銀溫度計等,如溫差較大,需要采取通風排熱,埋設散熱孔等措施進行降溫,從而減少溫度裂縫產生。
  6.做好養護措施。在完成混凝土澆筑作業后,應及時采取養護措施,在混凝土終凝之前,保持混凝土表面處于濕潤狀態,并在混凝土沒有完全干燥之前,采取覆蓋措施,并進行灑水養護,養護時間應在7d以上;如在混凝土施工中摻有緩凝劑等化學添加劑,則在其養護時間應延長到14d以上。在混凝土養護期間,應對其內部溫度進行測量,避免內外溫差較大。
  三、結語
  混凝土結構裂縫是混凝土施工常見的質量問題,裂縫的出現與發展,會對混凝土結構的承載力、耐久性及綜合性能造成嚴重影響,為此,需要研究混凝土結構裂縫成因,并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結構裂縫。在本文中,從設計因素、材料因素、地基不均勻沉降、施工因素、結構受荷因素、濕度變形裂縫與溫度裂縫、徐變裂縫等方面對混凝土結構裂縫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混凝土控制方法。通過合理的裂縫控制措施,可以有效減少裂縫,實現混凝土結構施工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 趙成學.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結構裂縫的成因分析及控制辦法[J].中國建筑金屬結構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2] 黃干琦.淺談工業與民用建筑混凝土結構裂縫形成原因與控制措施[J].科技創業家,2011(08):135.
  [3] 倪靜函.混凝土結構裂縫的成因及控制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438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