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返貧治理中貧困村民主體性參與的優化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現階段扶貧過程中,沉默型對抗與應付型反饋仍然是主要的兩種參與方式。反思頂層制度設計、堅持漸進參與原則、解決能力貧困問題。對不同層次貧困村民進行精準系統化的主體性建構,以構造防范返貧的主體條件。
  關鍵詞:返貧治理;主體性構造;參與主體
  一、問題的提出
  文章的主體性研究聚焦在能力貧困與機會貧困上。多維貧困時代的到來,主體又將面臨反貧困的新目標,在高強度扶貧攻堅戰役結束后,如何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去保障扶貧成果的可持續性發展?在壓力型體制下如何將應然的參與轉變為實然的參與?
  二、主體性基本內涵
  貧困村民的主體性首先要求其自身有主人翁意識,在貧困治理中始終能夠持有自主、自覺和能動的心理。同樣地作為貧困治理主體,村民在享有一定權利的同時要自覺承擔義務和責任。經過政策的引導,扶貧領域下的參與狀態介于第二和第三種之間,其中出現了過度盲目參與層。
  三、扶貧中村民參與現狀及案例
  (一)象征型參與
  象征型參與主要表現為通告、咨詢、安撫,將權利,責任和選擇的相關信息提供給個體應該是走向合理適度參與的最重要的第一步,但是目前通常重點放在信息的單一方向的傳遞上,基層政府從“上”接收到扶貧信息,在向“下”傳遞過程中,由于自身理解能力或者個別干部別有用心,政策傳遞失真,同時沒有逆向的反饋渠道和溝通的過程,在這個條件下人們沒有機會來影響這個為他們謀福利的項目。很多扶貧項目參與僅僅是一種裝點門面的工程,貧困主體在活動中獲得的是他們參與的過程,當權者獲得的證據表明已經按要求邀請“那些人”介入。
 ?。ǘ┖侠硇蛥⑴c
  合理適度型參與是由合作性參與、權力代表性參與和村民自主性參與三個梯度構成。在合作性參與這一階段,權力實際上通過村民和基層政府協商的方式被重新分配。而當參與客體較為繁雜,而參與主體的規模越來越大之時,代表性參與就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同貧困人口具有絕對地緣關系的特定人群是不可忽視的主體,他們便是村莊內的賢能——村干部,對當地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等最為熟悉,掌握著影響決策的“地方性經驗知識”。示范效應是精準扶貧過程中推動村民參與發展的直接動力。
  (三)過度型參與
  貧困縣、貧困戶的認定,直接決定國家扶貧資金的投入量,由此引發了各地爭當貧困縣、貧困戶的怪象,表現在參與過程中,部分村民不滿自己的利益所屬,不配合扶貧工作的開展。貧困村之間、貧困戶之間、兩位干部之間因爭奪資源或者扶貧項目而產生矛盾沖突,給村莊秩序帶來了沖擊,從而產生了負面效應。政策的精準扶貧使群眾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改變,現階段政策的實施會導致群眾出現“溢外”的畸形攀比心理,在各個環節中,村民的參與度得到了提升,貧困戶越來越多的了解到政策的實際優惠,而在一個村莊內部,除了個別的確困難群體外,這一等次的群眾之間的分化并不明顯,這就出現了異議。這一部分的群體將所有的社會扶貧視為“遲到的正義”,認為只要以扶貧的名義就可以搭上扶貧的便車,這種認知邏輯弱化了貧困主體通過改變自身意志動力而改變貧困現狀的積極性,“相對剝奪感”由此而產生。隨著國家扶貧力度的加大,貧困主體的“理性人”傾向愈加敏感,共同的意識與行動難以達成,陷入個體有理性與集體無理性的困境。貧困主體的自主性失衡,表現為由冷漠的政治參與到盲目的熱情參與,由集體失語的尷尬處境到集體亂語的混亂處境。
  四、構造主體性參與路徑
 ?。ㄒ唬┩晟普咧贫?
  在政府主導性扶貧模式下,當權者在扶貧中遵循向上而非向下單向傳遞的責任機制。在壓力型體制驅使下,脫貧數字成為主要任務。一些周期短、見效快、成本低、風險小的扶貧工程成為了政府官員的首選項目,村民只能在短期內參與扶貧,隨著扶貧項目的完成,參與也就宣告結束,官員向上提交脫貧“數字”成果,用形象工程交代村民。國家在扶貧項目的提出、遴選時要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性,對項目的評估、監管要及時。
 ?。ǘ﹫猿譂u進式參與基本原則
  “漸進式”讓參與主體、客體等都有了一定的緩沖時間,也符合中國的政治活動?!皾u進式決策”與精準扶貧的特點相結合,提出漸進式村民參與這一概念。漸進意指逐步前進和發展,是指相對溫和的、在基本不觸動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的多次調試的決策過程,這與精準扶貧的政策背景和多階段特點是相契合的。漸進式村民參與的內涵實質是在盡量不損失利益優勢方權利的基礎上,分階段、分步驟,循序漸進地提升利益劣勢方的權利地位,進而從利益關系重構的本質上促進村民參與達到較高層次。其實質是逐步推進村民參與的一種理念和盡量減小利益損失的一種原則。
 ?。ㄈ┡嘤黧w性文化
  鑒于我國貧困農民主體性文化觀念總體上的淡薄或缺失,應將其主體性文化觀念的培育作為主體性構造的重要內容。首先,作為反貧困重要主體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應確立貧困農民主體性觀念,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加大村民主體性宣傳力度。其次,為群眾創造一定的學習氛圍,提供學習平臺,與農科類院校合作,打造“產學研”相結合的理念鼓勵村民自身吸納新知識、更新觀念,增強主體意識,提升自身能力。跨越絕對貧困門檻后,單一的收入貧困便無法客觀反映我國農村真實的貧困情況,不能再按人均收入去判定貧困戶,據了解,現在的貧困戶依然是按人均收入多少來進行劃分的,多維評價指標在農村這個復雜領域還沒有形成,其中能力、機會貧困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提高相對貧困人口應對貧困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是扶貧工作的重要目標。
  主體性塑造是農民幸福感、獲得感一個方法。能力貧困、精神貧困、權利貧困等問題的改善和解決,是推動扶貧工作的重要進程。
  參考文獻
  [1] 張琦,孔梅.跨越絕對貧困后的多維反貧困新目標[J].社會科學報,2019(01).
  [2] 李廣文,王志剛.大扶貧體制下多元主體貧困治理功能探析[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7(06):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064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