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青年盧卡奇物化思想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研讀《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等著作的基礎上,青年盧卡奇發展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提出了自己的物化思想?;趯ΜF代資本主義商品結構關系的剖析,盧卡奇猛烈地批判了商品拜物教,指出了商品拜物教下人的主體性的喪失。但盧卡奇的物化思想帶有明顯的黑格爾邏輯的烙印和韋伯合理化思想的痕跡,這使其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有著明顯的不同,可以說是經典馬克思異化思想的“異端”。盡管如此,在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上,盧卡奇與馬克思殊途同歸。
   關鍵詞:青年盧卡奇;物化;馬克思;異化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9)03-0074-08
   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盧卡奇開啟,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新解讀。他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被視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在這部著作中,盧卡奇是在不知道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前提下,在研讀《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等著作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物化思想,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本文主要探討盧卡奇的物化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及其與經典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異同。
   一、物化問題的提出
   《歷史與階級意識》是盧卡奇的成名作,物化與物化意識是貫穿該書的核心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盧卡奇提出物化問題與當時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密不可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無產階級革命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偉大勝利。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鼓舞了世界范圍內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革命熱情,在以列寧為代表的正統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觀的指導下,無產階級革命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展開,但大多以失敗告終。面對新的革命形勢,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開始反思馬克思、恩格斯的暴力革命理論。他們從不同方面解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力圖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和革命策略。以列寧為代表的正統馬克思主義從唯物史觀出發,將革命失敗的原因歸結為經濟、政治條件的不成熟以及組織工作的不完善;以伯恩施坦為代表的第二國際修正的馬克思主義則直接提出用和平的政治改良運動過渡到社會主義,否定暴力革命;而以盧卡奇、葛蘭西等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則在分析和對比東西方社會結構的基礎上,提出意識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新的革命觀,其中物化問題被視為意識革命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盧卡奇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策略解讀的新視角,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隨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以及生產結構的調整使得分工愈發精細化,促使生產和管理的機械化、科技化程度提高。同時,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也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的尖銳化,財富分配和占有的兩極分化使廣大工人階級被剝削和被壓迫的境況日益深化,表現為工人失去主體性,淪為機器的附庸。更為嚴重的是,在生產勞動中,科技的滲透和分工的細化使工人階級被嚴重物化,被自己勞動過程及其產品所奴役。為此,盧卡奇提出要批判資本主義商品拜物教,揚棄物化現象,喚醒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以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
   二、物化思想的理論來源
   盧卡奇的物化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深受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論、西美爾文化批判思想、韋伯的合理化思想的影響,同時也深受黑格爾主客體統一的歷史主義辯證方法的影響。可以說,盧卡奇的物化思想是黑格爾歷史主義辯證法基礎上西美爾、韋伯、馬克思理論的結合體。
   馬克思對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盧卡奇物化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從分析商品形式人手,指出:“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和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梢?,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替代,人們向自己勞動的產品頂禮膜拜,這就是商品拜物教。盧卡奇沿著馬克思對商品拜物教的批判發展了他的物化思想。在《物化和無產階級意識》一文的開頭,盧卡奇就闡釋了馬克思對商品結構的分析,他指出:“商品結構的本質已被多次強調指出過。它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獲得物的性質,并從而獲得一種’幽靈般的對象性’,這種對象性以其嚴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掩蓋著它的基本本質、即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所有痕跡?!迸c此同時,盧卡奇進一步深人刻畫了商品拜物教對人們主體性的侵蝕,他指出:“由于這一事實,人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動,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某種不依賴于人的東西,某種通過異于人的自律性來控制人的東西,同人相對立。”可見,盧卡奇在對商品拜物教的深刻分析中,一定程度上觸及資本主義社會中物化現象的本質,因此,他的物化思想是直接來源于馬克思對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黑格爾對盧卡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其總體性原則和主客體統一的歷史主義辯證法上。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是人類歷史辯證運動的主體,從“實體即主體”的原則出發,黑格爾指出“絕對精神”是主客體的統一的實體,是處于自我生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有機聯系著的整體,它在不斷外化和揚棄外化回歸自身的歷史進程中,使自身表現為由一個個有限環節走向絕對的整體,進而實現自身主客體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種體現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是黑格爾歷史主義辯證法的精髓。然而,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下,資本主義生產的合理化過程使得商品和物的結構及關系處于支配地位,人被片面地固定到物的某一環節上而失去主體性。換句話說,資本主義技術理性和分工的發展使得人的總體性遭到破壞,被迫局限在特定物質生產領域而遭受物化。物化勞動破壞了歷史進程的有機總體性,造成了主體和客體、自由和必然等一系列二元對立,使得現實生產過程和社會進程變得支離破碎,加之資產階級思想家的蒙蔽以及庸俗唯物主義的教條,廣大無產階級喪失了對總體性的認識和渴望,造成了階級意識的物化。因此,要克服物化現象,實現人的解放,就必須確立總體性原則,使人作為具體的歷史的主客統一體而存在??梢姡R卡奇吸收了黑格爾“實體即主體”的思想,將總體性與人的主體性相關聯,從人的存在作為統一的主體一客體的角度來界定總體性,將總體理解為同一的主體一客體自我實現的歷史過程??傮w決定認識客體,也規定認識主體,只有當主體本身是一個總體時,對象的總體才能被設定。在歷史進程中,孤立事實只有作為歷史統一發展的環節并把它們歸結為一個整體,這樣的事實才是現實,資本主,義社會也不過是統一歷史過程的一個環節。可見,黑格爾的主客體統一的歷史主義辯證法貫穿于盧卡奇物化思想的始終,成為其揚棄物化、重建人的具體的總體性存在的動力機制。    作為西美爾的學生,盧卡奇的物化思想也深受西美爾文化批判思想的影響。西美爾發現,在資本主義文化中,人們所創造的客觀文化正逐步獲得獨立性而侵蝕到體現人的內在修為的主觀文化中,文化不再體現主體的創造價值,而是朝著偏離主觀的方向發展。西美爾在《貨幣哲學》一書中指出,隨著分工和交換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社會貨幣體系不斷成熟,“在生產方面通常被充分強調的是,產品是以犧牲生產者的發展為代價完成的。從事單面化勞動的結果是身體——心理能力和技能的提高,這對整體的個人而言毫無價值,甚至經常使其成長受到阻礙”;在交往方面,“貨幣經濟迫使我們在日常事務處理中必須不斷地進行數學計算。許多人的生活中充斥著這種對質的價值進行評估、盤算、算計,并把它們簡化成量的價值行為”??梢姡Y本主義生產和交換方式深刻作用于人們的日常交往,造成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生活客體之間的疏離。西美爾在文化批判過程中雖然沒有使用“物化”一詞,但實際上已經比較深人地觸及普遍存在的物化現象,這對盧卡奇思考資本主義世界的物化問題產生了啟蒙作用。
   如果說西美爾在文化批判中領悟到的物化現象對盧卡奇物化思想帶來啟蒙作用,那么,韋伯的合理化思想則構成了其物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韋伯肯定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生活的各個領域的合理化過程,“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掌握一切”“技術和計算”發揮著“理智化”的功效用。韋伯將人的合理性行為區分為形式合理性和實質合理性,前者是一種客觀的合理性,體現為手段和程序的可計算性,即工具合理性;后者是一種主觀的合理性,體現為主體的目的和后果,即價值合理性。他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合理性表現為形式合理性的擴張和實質合理性的縮減,并稱這是一種“祛魅”的過程。可見,在“合理化”問題上,韋伯在根本上終究持價值中立的立場,而對主體價值的合理性有所忽視,不過他對資本主義形式合理化過程的肯定中也包含著對現代性的擔憂。盧卡奇吸收了韋伯合理化思想,指出正是資本主義經濟生產領域、官僚政治領域的形式合理性和可計算性,造成了人的物化,人的主體性的喪失。這樣,盧卡奇就從人的存在的主體性價值的角度批判并超越了韋伯的觀點,形成了自己的物化思想。
   總之,在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的直接影響下,通過吸收西美爾文化批判思想和韋伯合理化思想,以黑格爾的主客體統一的歷史主義辯證法為方法論,盧卡奇創立了自己的物化理論。
   三、物化的特點以及克服物化的途徑
   盧卡奇指出,商品拜物教問題是現代資本主義的一個特有問題?!艾F代資本主義”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生產和交換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商品形式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造成了物化的普遍化。因此,只有認清物化的內涵和特點,克服物化對人的奴役,才能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
   (一)物化概念的內涵
   在資本主義社會,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普遍化,物化成為社會的普遍力量和支配原則。物的關系逐漸掩蓋人與人的關系,成為統治人的力量,使人發生物化。對此,盧卡奇指出:“商品只有成為整個社會存在的普遍范疇時,才能按其沒有被歪曲的本質被理解。只有在這一聯系中,由于商品關系而產生的物化才對社會的客觀發展和人對社會的態度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樣,商品原本作為人的勞動產品,現在卻作為獨立于人的客體通過其自律性反過來支配人,人則淪為物的奴隸而被物化。
   盧卡奇進而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分析了物化現象:“在客觀方面是產生出一個由現成的物以及物與物之間關系構成的世界,它的規律雖然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還是作為無法制服的、由自身發生作用的力量同人們相對立。因此,雖然個人能為自已的利益而利用對這種規律的認識,但他也不可能通過自己的活動改變現實過程本身。在主觀方面,在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地方,人的活動同人本身相對立地被客體化,變成一種商品,這種商品服從社會的自然規律的異于人的客觀性,它正如變為商品的任何消費品一樣,必然不依賴于人而進行自己的運動”。在這里,盧卡奇看到了物化對人的主體性的制約,看到了人的活動本身與人相對立,活動的產品與人相對立,人與人之間相對立,整個社會被物所支配。在這一點上,盧卡奇的物化思想和馬克思的異化思想極為接近。
   (二)物化的具體表現形式
   面對當時科技力量在全社會的滲透,盧卡奇敏銳地察覺到物化現象在社會各個領域的蔓延與技術理性的發展密切相關。在這里,盧卡奇的物化思想吸納融入了韋伯的合理化思想的成分。
   首先,在經濟生產領域,盧卡奇看到,一方面,勞動過程從手工業到大機器工業的發展,科技力量的滲透使分工和管理越來越科學,合理化程度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工人的特性即人的個體的特性越來越被消除”2154。這樣一來,勞動過程因分:工的細化而變得支離破碎,作為勞動主體的人也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分離,工人們被束縛在固定的操作環節而變得機械化、原子化,一切生產都服從于合理計算的基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依據可計算性來加以調節的合理化原則就以縮短商品生產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宗旨。與此同時,合理化原則的實現又要求精密的分工,精密的分工必然又進一步造成生產客體和主體的分裂。正如盧卡奇指出的:“隨著勞動過程越來越合理化和機械化,工人的活動越來越多地失去自己的主動性,變成一種直觀的態度,從而越來越失去意志?!碧┝_制的實行甚至將合理的機械化推行到工人的“靈魂”里,造成工人同自己人格相分離。
   其次,在政治生活領域,同樣充斥著可計算的合理化原則下的物化現象。為了促進資本主義生產的合理化,“資本主義的發展就創造了一種同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在結構上適合于它的結構的法律、一種相應的國家等等”。盧卡奇還援引韋伯的話指出,現代企業的生存建立在計算的基礎上,為了實現生存就需要一套法律機構和管理系統,它們的職能至少在原則上能夠根據固定的一般規則被合理地計算出來。表面合理的國家制度同以表面合理的技術為基礎的現代企業形式并肩而行。政治體制的合理化和計算化無非是為了控制社會各個階層,保障資本主義社會良好運轉,以更好地維護資產階級利益。    最后,在意識形態領域,盧卡奇看到,由于在經濟生產領域和政治領域物化的滲透,工人的思想意識逐漸被物化所占據。分工和合理化使得工人喪失了主體性和創造性,變成了一個個孤立的、被動的、機械的原子,完全沉浸在物化世界中。因此,盧卡奇得出結論,在資本主義世界,物化現象已廣泛出現在勞動者的勞動過程和生活方式中,物化已經普遍根植于他們的思想結構里,他們開始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認同這種現象,這種現象形成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反應,進而成為了一種意識——物化意識。
   (三)物化的克服
   盧卡奇將物化現象看作是商品經濟條件下特有的現象,正是商品生產的機械化和合理化原則造成了物化和物化意識的產生。因此,要克服和揚棄物化和物化意識,就必須首先喚醒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表現為無產階級能自覺到自身具體的總體性,即自覺地意識到到自己是歷史進程中主體與客體的統一。盧卡奇指出,作為物化的徹底犧牲者,無產階級同樣是揚棄物化的根本力量。因為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決定了他們只有認識整個社會,才能認識自身的階級地位。只有喚醒無產階級自身的階級意識,才能使他們達到對社會總體的認識,才能真正成為歷史的統一的主體——客體,才能突破物化結構。無產階級要達到對總體性的自覺,關鍵在于要“揚棄物化所造成的人的存在的分裂和社會歷史進程的支離破碎,不再單純作為被動的客體,而成為積極主動的主體,在實踐中促使主客體辯證統一,促使以人的存在為核心的總體性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生成,使社會歷史進程不再作為’無主體的’、’自律的’自然歷史過程,而作為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和辯證統一的自覺進程?!?
   綜上所述,盧卡奇的物化思想體系主要涵蓋了物化概念、物化表現形式與物化的克服等內容。他將物化看作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弊端,看作阻礙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主要力量,并試圖尋求到無產階級克服物化的途徑,為無產階級形成階級意識、實現自身解放提供思想武器。
   四、物化思想與異化理論的異同
   盧卡奇的物化思想與馬克思的勞動異化思想有著緊密的聯系,但又不完全一致,以下將對這兩位理論家的思想進行比較分析。
   (一)物化思想與異化理論的相似點
   從盧卡奇物化思想的產生和發展來看,其與馬克思的早期異化思想有諸多相似之處,以下兩點尤為明顯。
   首先,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的相似性。同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和盧卡奇都批判資本主義制度,都為揚棄異化、實現工人階級乃至全人類的解放而開展理論創新和革命運動,他們在基本理論原則和方向上的一致性是無可爭議的。
   其次,理論具體分析方式的相似性。盧卡奇的物化思想直接來源于《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商品拜物教的分析,而馬克思對異化思想的論述集中體現在其早年的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盧卡奇將物化概念的內涵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展開論述和分析,這同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異化勞動四個方面的分析極為接近。馬克思具體分析了異化勞動的四種表現: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同勞動活動本身相異化;工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同人的關系相異化。前兩個方面馬克思稱之為“物的異化”,即工人創造的創造能力越強,創造的勞動產品越多,勞動產品就越作為異己力量統治他,他就越貧窮。這與盧卡奇表述的物化的客觀方面,即工人的勞動及勞動產品作為獨立于人的東西以其自律性來控制人,與人相對立異曲同工。后兩個方面馬克思稱之為人的“自我異化”,即構成人的本質規定的自由自覺的對象化勞動變為外在的強制的、異己的折磨人的謀生活動。這與盧卡奇表述的物化的主觀方面,即一個人的活動成了與自身疏遠的東西,變為依附社會自然規律的自身之外的客觀商品不謀而合。
   (二)物化思想與異化理論的不同點
   首先,理論來源和建構的差異。通過前面的論述可知,盧卡奇的物化思想受到馬克思、西美爾、韋伯、黑格爾思想的影響,其中馬克思的拜物教思想是其直接理論來源。盧卡奇通過分析經濟領域的拜物教現象,進而推出經濟領域的物化現象,由經濟領域的物化現象進而發現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面物化。此后,他又以哲學的思辨方式分析研究物化現象產生的原因和揚棄物化的途徑。這是一種從社會現象分析到哲學分析的自下而上的理論建構方式。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則源于對黑格爾精神異化理論和費爾巴哈人的類本質異化理論的揚棄。馬克思從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中得出了“勞動是人本質”的命題,并在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下,將勞動的主體用體現類本質的人取代精神實體。同時,馬克思進一步用這一哲學觀點來分析資本主義生產中的勞動異化現象,將異化從哲學領域延伸至經濟領域,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理論建構方式。
   其次,理論論證視角的差異。物化理論和異化理論盡管都是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但盧卡奇和馬克思在論證視角上不同。盧卡奇從資本主義普遍的商品形式出發,指出物化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形式所固有的必然現象。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的機械化、合理化程度的提高,以追逐利潤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必然會造成社會的物化和物化意識的產生。物與物之間的關系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的勞動被物化,人生存在異己的物的社會當中,勞動產品反過來壓迫人,導致了人對勞動產品的崇拜。馬克思則從人類物質生產的歷史出發,從根本上闡釋了異化勞動產生的根源。正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才導致了勞動的異化。異化現象是生產力獲得一定發展而又未充分發展的產物。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產品作為勞動者本質和力量的體現,在私有制的中介下變為異已的力量而與勞動者自身相對立。因此,馬克思指明了分工和私有制與工人異化勞動的關系,提出在生產力高度發展基礎上消滅社會分工和私有制,是揚棄異化勞動的根本途徑,這比盧卡奇更為深刻。
   再次,異化或物化概念內涵的差異。盧卡奇將物化和物化意識看作是社會歷史現象,而非自然現象,但他沒有將物化和異化做細致的區分。他將物化了的社會稱為“第二自然”,這一“第二自然”同通常意義下的自然一樣。面對這些自然規律,人們在它們面前無能為力,只能直觀而失去主動性。馬克思則從唯物史觀出發,對物化和異化做出了區分。他指出物化比異化外延更廣,可分為對象化的物化和異化的物化。人類改造自然的勞動是貫穿人類歷史發展始終的,人類歷史就是一部生產勞動史。勞動對象化是人為了獲取生活資料而進行的改造自然的活動,勞動產品歸勞動者所有,這是人與對象的直接關系,是一切歷史階段勞動都具有的特點。勞動異化則是特定歷史階段(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作為異已的力量同勞動者相對立,而“人成為自己對象的奴隸”,二者有根本的不同。由此可見,馬克思對物化和異化的理解和區分更加準確。    最后,揚棄異化方式的差異。由于盧卡奇和馬克思論證物化的視角不同,因而他們最終得出的揚棄異化的方式也就不同。盧卡奇從物化造成的主客體的分立、主體總體性的喪失出發,圖通過喚醒無產階級意識,實現無產階級主客體的有機統一,進而通過無產階級的實踐活動實現自身解放。這一物化揚棄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帶有唯心主義色彩,似乎階級意識的覺醒在揚棄物化的過程中更具決定作用。馬克思從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這一異化產生的根源出發,深刻分析了異化現象的歷史過渡性和暫時性,更強調揚棄異化的客觀歷史進程。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是私有制發展的頂峰,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會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當生產力極大發展的時候,就為異化現象的消失準備了物質條件。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當然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思想條件,但這種階級意識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并成熟起來。通過無產階級的斗爭,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就成為異化消失的社會條件??梢姡徽摲治霎惢漠a生還是異化的揚棄,馬克思始終都堅定地站在唯物主義的科學立場上。
   總之,通過對盧卡奇物化思想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盧卡奇思維的敏捷之處。盡管其物化思想有這樣或那樣的瑕疵,但我們不能否定它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和傳播中的重要作用。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由其開創的解讀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思潮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后來的法蘭克福學派,他們在盧卡奇物化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社會展開技術理性批判和大眾文化批判??陀^地說,盧卡奇生活的時代同馬克思生活的時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無產階級革命的形勢發生了變化,盧卡奇能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獨立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已經實屬難能可貴了。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人,特別是在讀到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之后,盧卡奇逐步修善了自己的物化理論。
   在當下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市場化改革在不斷推進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全面進步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產生異化現象。因此,盧卡奇和馬克思的異化(物化)思想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仍然有指導意義。市場經濟可以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合理利用,因而是高效率
   的經濟形態。但市場主體本身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以及對商品交換的依賴,也易于出現人與人的交往關系被物化的現象,也會出現商品拜物教或金錢拜物教的現象?,F實中一度出現的“唯經濟指標至上”或“唯GDP”傾向,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的異化或物化的現象,使人們在追求社會發展和個人財富的過程中失去主體性,偏離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自由發展的正確方向。鑒于此,黨和國家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著重強調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之目的、動力的主體是人民,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自身全面自由發展的要求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立足于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黨中央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旨在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梢哉f,在新時代,盧卡奇和馬克思的異化(物化)思想能夠為我們積極地揚棄物化現象,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指導,為最終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自由發展提供重要的思想啟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8-89.
   【2】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49.
   【3】西美爾.貨幣哲學【M】.陳戎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368.
   【4】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29.
   【5】衣俊卿.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801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