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對縮小我國農民收入差距的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是建立在勞動的基礎上,通過對“異化勞動”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非正義的批判,合理透徹的把分配從屬于勞動的關系進行了辯證,就社會主義如何進行正義的分配提供了理論基礎。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實力整體發展迅速,城鄉經濟發展差距不斷縮小,同時生活在不同地區的農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逐漸拉大。涌現許多經濟強鎮的同時,中東部也有許多村落積貧難撫,農民和農民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堅持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通過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分析農民收入差距根源,尋求縮小農村收入的合理辦法。
關鍵詞:分配正義;勞動;農民;收入差距
中圖分類號:A811;F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4 — 0023 — 03
一、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內容
(一)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基本觀點是分配從屬于生產
首先,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一文中指出:“照最淺薄的理解,分配表現為產品的分配,因此它離生產很遠,似乎對生產是獨立的。但是,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產工具的分配,(2)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個人從屬于一定的生產關系)——這是同一關系的進一步規定?!薄?〕 這表明分配不是獨立的一個部門,也不是獨立于生產,而是分配與生產密切不可分?!胺峙浔旧硎巧a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說也是如此。就對象說,能分配的只是生產的成果,就形式說,參與生產的一定方式決定分配的特殊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薄?〕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么樣的分配方式,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就有什么樣的分配關系。最后,馬克思講分配從屬于生產,并不意味著分配對生產毫無意義,相反馬克思認為分配對生產具有反作用。因此,分配對生產的反作用力是促進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這也是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體現。
(二)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分配原則是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
馬克思根據社會發展要經歷社會主義社會低級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來確定不同階段的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原則。馬克思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這一階段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統治地位,勞動還是人們謀生的手段,生產力的發展還不能提供豐富的物質產品,所以這一階段只能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懊恳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后,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所給予社會的一切。他所給與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一切,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回來?!薄?〕也就是說勞動者為社會提供多少勞動量就領回多少勞動量的產品,即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
在共產主義社會這一階段實行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則,馬克思認為這一階段勞動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加之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逐漸發展起來,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界限,社會必然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三)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
社會生產的前提是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生產資料的占有和分配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馬克思在批判資本制度的不合理時,就提出少數人即資本家占有大部分生產資料是資本主義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在唯物史觀形成的過程中,馬克思又指出:“人們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總是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發生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對再生產條件進行占有,使用和處理等一系列關系行為的總和?!薄?〕生產資料的占有制度決定了社會的分配制度。生產資料在分配中占大多數的階級則是統治階級,在分配中統治階級則往往是剝削者,這種不合理的分配制度的根源就是在生產資料的占有上產生的。馬克思在分配正義上,提出了公平和效率的兼顧,但是公平和效率的首要條件是對生產資料的合理占有。
二、我國農民收入差距產生的原因
(一)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失衡
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失衡,是造成區域間農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我國經濟發展區域失衡,整體態勢是東部優先崛起,中西部地區發展落后,尤其是西部地區的自身地緣條件和農業基礎薄弱,發展十分困難。這就導致東部地區農業發展相比中西部地區較快,尤其是東部地區自身農業基礎好,科技推廣和普及更加加速了這樣的差距,東部自身廣大的市場條件的便利,也拉大了區域間農業產能效能的差距,從而拉大了農民間的收入。
(二)農村生產資料分配不合理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就確立了土地等生產資料的分配方式。時代變遷,這種生產方式在適應農村生產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與新時代發展不相符的地方,也是造成農民收入差距大的原因。一方面,在農村的生產資料分配過程中,土地歸集體所有,絕大多數的土地在使用權的分配上按實際戶口數分配到農民手中,土地使用權的分配往往是有限期的,一個限期內是不能再動的。另一方面,在農村新增土地的所有權的歸屬中也是亂象叢生,很多圍墾的耕地、山林、灘涂等難以得到合理的分配,“先占先得”成為很多新增土地的分配原則,很多生產資料在這一過程中被少數人少數家族壟斷而成既定事實。此外,在我國基礎建設和其他建設中被征用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不合理占有,不僅是生產資料分配不合理的一種表現,也一直是我國發展過程中政府和人民出現矛盾的地方,同時也衍生出“釘子戶”“地頭蛇”等等的新名詞。這些不合理的生產資料的占有體現在生產中,是造成農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三)農民文化素質的差異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內在原因
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一直是黨和政府大力提倡并支持的重要工作。然而農村的文化發展和文化進步相比城市不有一些差距,而不同眼界的農民之間的認識也有偏差。接受教育的農民更容易掌握和利用科學文化知識來進行生產勞動,產能相比文化素質差一點的農民要高許多。在某些西部偏遠地區,多數農民由于未受到很好的教育,政府投入機械設備和化肥良種讓農民使用、播種,有些農民竟然棄之不用,既浪費資源,又影響自身發展。農民的文化素質差異的關鍵不僅在于教育對農民的培養還在于農民對事物的認知水平上。比如改革開放之初,東部沿海許多農民就開始從事商業和工業制造,許多百強村也是這樣開始起步的,而農民的真正富裕也是從那時開始的,這種文化素質的差距,也直接導致了農民收入差距。隨著信息時代浪潮的席卷,有些農民在新科技的沖擊下已然落伍,令人擔憂的是,這部分農民如何在經濟快速發展中盡快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并追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三、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對農民收入差距問題的分析
首先,我國農民收入的差距問題,是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結果,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會長期存在的問題。因為馬克思的分配正義不是盲目的平均,是兼顧了公平和效率的分配方式。如果盲目為縮小差距而平均,則有可能影響生產效率,挫傷農民生產勞動的積極性。
其次,馬克思在論述物質生產論時,就把勞動和時間聯系在一起,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是人在社會生產中的時間劃分,因此可以說有些農民的貧窮是好逸惡勞造成的。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當然生產資料的使用權歸屬于個人的農民是不是也存在“異化勞動”的問題,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市場經濟下的商品交換,把金錢的地位突出,農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也出現了“異化”現象,比如勞動過程片面追求高價值農作物,而往往忽略自身條件和市場導向。在自由時間中的“異化”表現在渴望通過賭博、中彩票等形式一夜暴富。這些異化的勞動和投入,往往導致農民收入的下降,或者在再分配過程中的可支配收入的下降。
最后,馬克思以生產資料占有為基礎提出了分配正義的思想,我國農村的集體所有制也是公有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生產資料公有的體制中我國農民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所以在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的道路上,我們是不是只要大力提倡私有制經濟的發展,就能帶動全面的經濟發展,還是也要考慮下公有的生產資料該如何促進收入平衡的問題。農民收入差距是現在和將來都會是一種常態,但是也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如果差距過大,會帶來各種社會矛盾,不利于我國經濟健康平穩發展。
四、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指導下縮小農民收入差距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
縮小我國農民收入差距,首先應該促進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以先進的東部地區和落后的中西部村鎮對接,發展好的東部村鎮一對一,甚至經濟發展好的村鎮可以一對多的幫扶中西部落后農村的發展,切實為中西部貧困農民的增收,帶來資金、市場、科學技術、人才等的全面支持。同時,對區域內經濟發展失衡,農民收入差距過大的省縣鄉村,應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增強自身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帶動農民普惠增收。并且依靠具有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業的村鎮,把這些村鎮作為發展核心,逐步帶動周圍村鎮的發展,提高整個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和良好的市場經濟氛圍,帶動落后地區農民增收。
(二)因時制宜,合理規劃農村資源使用
農業生產是大多數農民賴以謀生的根本,為此縮小農民收入差距,還要合理的規劃農村資源,提高農業生產率。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重要戰略思想指導下,我國農業發展態勢整體良好,但是由于物價波動帶來的風險和國外大農場生產下帶來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和沖擊使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嚴峻考驗。為縮小農民收入差距,帶動農民增收,應該合理的規劃農村資源,在放寬“土地流轉”的同時,也要放寬對“湖泊”“山林”等的流轉,讓能創造更多價值的人來使用這些資源,充分的發揮這些公有生產資料在生產中的作用。同時在改造和征用農民土地時可以考慮不要只是簡簡單單的補償,而是以“合作社”等形式,讓農民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去,把自身的生產資料的使用權讓渡給合作社后,獲得新建開發項目的股權,真真切切得到新農村改造獲得的福利。而且股權的形式比以往戶頭分配生產資料的集體分配制度更加科學和透明,這樣不僅能有效的保證農民分配的正義,更能提高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熱情,減少社會矛盾,促進農村經濟健康良性循環。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促進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
縮小農民收入差距,更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馬克思在物質生產論中提出了勞動者的全面發展。而我國農民的貧窮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缺乏科學文化知識而導致的。這就要求我們應該大力發展農村的職業教育和科學技術指導。在山東省的有些地方鎮政府開展的免費培訓農民學習技術的活動很有效果。對于一些年輕的農民,每個月給他們發放補貼,教他們技術,并且直接和工廠對接,甚至給他們創造平臺讓他們出國勞務以增加收入,這些對縮小農民收入差距都有很大幫助。
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縮小農民收入差距,更要加強農村文化的建設。一些地方政府開展的精神扶貧工程,已取得一些實際成效。比如建立村鎮圖書館,開展農業知識講座,弘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創業文化氛圍,這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極大地鼓舞了農民創業創新的良好勢氣,也在一定程度避免了一些自由時間的使用上的“異化”如賭博等帶來的不好社會風氣,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進而有利于廣大農民提高生產積極性和生產效能,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分配正義。
總之,馬克思的分配正義思想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是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理想目標,對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縮小農民收入差距,提高農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這不僅需要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指導也是堅持貫徹馬克思主義的體現。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
〔責任編輯:侯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