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吃“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偉

  吃“新”,即品嘗新米,是家鄉人一年一度既隆重又虔誠的祭祀豐收活動之一。
  每到收割稻谷的時節,鄉里人便會摘取顆粒飽滿的稻穗,捆扎成束,懸掛在門廳的兩旁,供奉在中堂的案桌上。祭拜谷神和祖先后,全家人按照長幼輩分,依次入座享用新鮮稻谷做成的這頓豐盛的午餐。餐席雖較豐盛卻并不鋪張,以新米飯、米粉蒸肉為主,還有雞、鴨、魚及鮮嫩的時令蔬菜等。這就是深深銘刻于我兒時記憶中的農家風俗一一吃“新”。在靠天吃飯的我國傳統農耕社會,莊稼有了好收成,人們就特別感謝天公作美,真誠地認為豐收是神佛保佑的結果,所以用這種特殊的祭祀活動祈禱來年繼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參加工作后我離開農村,但每年幺舅家吃“新”仍叫我參加。2001年幺舅去世后,表弟他們也搬到小鎮上居住,再未耕種田地,我也就無從參加吃“新”活動了。
  今年8月中旬的一天,在堰壩場附近住的干女兒請我們全家到鄉下吃“新”,我欣然應允。雖然每天都在吃米飯,卻有很久沒吃新米了。城里米店那些油亮晶瑩的大米好像永遠只是陳米,吃新米的記憶已經非常遙遠。我們從縣城乘車前往堰壩場,驕陽似火,炙烤著大地,車窗外的田野一片金色。我看見不遠的田埂上,有一位中年婦女和一個約摸十一二歲的男孩抬著一臺打谷機艱難地走向另一塊稻田。機器往后靠近母親一頭,重量便多傾向于母親。今年天氣異常炎熱,持續高溫,聽車上一個老農說,光是打谷子就發生了好幾起中暑死人的事件。突然間,田埂上的情景讓我的心猛地悸動了一下:有誰能真正領悟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內涵啊?這些天,氣象臺發布的氣溫都高達攝氏四十一二度了。我待在家里,開著空調,吹著電扇,還覺熱得慌;而眼前的母子倆卻在田間辛勤收割,實在令我不忍再看下去?,F在,農村的青壯年男子大多外出打工掙錢,家里只剩下老弱病小,種莊稼的重任就落到他們肩上。眼下莊稼豐收在即,出高價還請不到人收割,只好扶老攜幼自行收割。我的心不由得沉甸甸的。
  汽車在公路邊戛然停下,剛打開車門,看見干女兒早就等候在路邊了。進得屋門,才得知外出打工的干親家為打谷子,前些天特地從外地趕了回來。親家母是個吃苦耐勞、勤快賢惠的農村婦女,把屋里屋外收拾得整整潔潔。家里雞鴨成群,豬圈里還養著兩頭兩百多斤重的大肥豬。孩子上學和家里的生活都被她張羅得妥妥帖帖。聽他們講述收割稻子的經過,我的心幾乎提到嗓子眼一一白天太熱,為了防止中暑,他們一家三口凌晨兩三點就趁著月色出門割谷打谷。好在他們現在稻谷歸倉人無恙,我的心才稍稍放下。我問他們為什么不請人打谷子,干親家說今年打谷的工價不低,由開始時的每人每天一百二十元(一天打十二挑谷子,每多出一挑另加三十元)漲到現在的每人每天一百五十元。你想想,請一張斗四個人,全天的伙食跟著主人家吃,這樣算下來,打一季谷子得花上千元啊!即使是這么高的價格,還請不到人。天氣太熱,大家都怕中暑呢!
  離吃午飯還有一段時間,我心里很想再像小時候一樣在大熱天與田坎親密接觸一下,于是走出門去。轉過屋角,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大片稻田。沉甸甸、金燦燦的稻穗掛滿了稻稈,迎風起伏,散發出陣陣稻香。田野里無論是收割機還是老式拌桶,都帶著歡快的打谷聲。聲音回蕩在田間,好一派豐收的景象!稻田里,看得出有的人家為搶收稻谷出錢請了四個青壯年男子收割(分工是兩人割兩人打,可以互換),脫粒的速度自然很快,頂多只要一兩天便能從田里收上來;主人家的活計便是負責曬干入庫。有的田里只有兩三口人,母親和孩子彎腰割稻谷,父親負責打谷子。還有的拌桶前只有一個人,割一陣又打一陣;拉拌桶也是一人拉了右邊向前幾尺,再到左邊往前拉,看著實在讓人心酸。連日的干旱使原來的水田開裂變焦土,田里沒有水,稻田的溫度就更高了。我在心底默默地向那些烈日下搶收谷子的父老鄉親深深致敬!
  遠遠地看見有一個人正在孤零零地埋頭割稻谷,走近一看,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一問,他竟然有六十六歲了。老人用的是腳踏式脫粒機,后半部用一張圍席擋住,以免谷粒四處飛濺。有這機器,就省力多了,抱上一捆稻谷放到脫粒滾筒上,只需用力踩,很快就能脫完粒。
  我走近他,遞給他一支香煙,與他攀談起來:“老人家,天這么熱,您老怎么一個人打谷子呀?”
  他接過煙放到耳朵背后夾著,仍不停下手中的活,說道:“兒子、媳婦都在廣東,老伴前年過世了,家里就我一個人?!?
  “那你一個人在家打完谷子可沒人管你飯呀!”我擔心起老人在這大熱天的吃飯問題來。
  “沒關系,我早煮好了稀飯,煮一頓吃一天。其實我也不是一個人,家里的兩頭豬、十幾只雞還張嘴問我要吃的呢!”
  老人把割好的稻把全部脫完粒,從耳后取出我給他的香煙,點燃了叼在嘴里,邊往籮筐里撮稻粒邊告訴我:他在家守著家里的四份責任地,種包谷、紅苕、谷子,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干,好在身體還算硬朗。“土地不種就會荒啦!能種還是盡量種上,不愁大災之年沒有吃的嘛!只是今年遇上‘秋老虎’,請不到人,這塊田我一個人差不多要三天才打得完呢!”
  聽著老人的話,看著他滿臉刀刻般的皺紋,我心里肅然起敬。高興著的老人又情不自禁地說起他的兒孫來,說那些豬呀雞呀的,都是給孩子們養的,過年了他們回來吃些,然后再帶些走,因為孩子們說家里用糧食喂出來的肉好吃。
  抽完那支煙,老人的谷粒也撮完了,轉身又要去割稻谷。我提醒他中午太陽當頂,早些收工歇息,千萬要注意預防中暑,并將我隨身帶的大半瓶仁丹送給了他。他憨厚地咧嘴笑笑,返身挑起兩大籮谷子,回家去了。
  我有些黯然地回到干女兒家。親家母已經按規矩完成了祭祀活動,并給家里的大黃狗盛了一碗新米飯倒入食槽,還往里面放上兩根臘肉骨頭。大黃狗歡快地搖著尾巴,享受著主人的厚愛。我們也坐上飯桌。熱情好客的親家母還請了兩個親戚來陪我小啜幾杯。用新米煮出的飯軟硬適中,清香可口??粗w粒飽滿、晶瑩剔透、雪白誘人的新米飯,我細細咀嚼,用心品嘗。留存在記憶中吃“新”的一幕幕往事被親切地喚醒――
  那時,每到吃“新”時節,縣城里和鄉場上的居民都要特意到農貿市場去買些鄉下人擔來賣的新米,也要正兒八經地舉行吃“新”儀式。在我記憶里,吃“新”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是挑選一個干不了農活的下雨天或是家里來了貴客的日子。農家吃新米是件非常隆重的事,也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新米一出,就意味著青黃不接的艱難季節熬過去了。新米又賦予了農家全新的希望和振作的動力。人們在這一天大多要到集市上稱幾斤豬肉,買條魚,殺一只自家養的嫩仔雞或鴨,到菜地里摘些絲瓜、黃瓜、茄子、豆莢……等一切準備就緒后。把狗喚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加上各樣菜肴先喂狗。待狗吃飽后,全家人才圍坐聚餐。為什么吃“新”這一天要讓狗先吃呢?這里面還有一個十分動人的傳說:稻米原為天庭“珍珠米”,只有神仙可以品嘗,凡間唯以百草果腹。在遠古時代,天神叫神犬把稻種帶給人間。神農氏發明耒耜,耕而種之。有一年,接連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暴雨,洶涌的洪水沖毀了人們的家園,大地變成一片汪洋。逃難的人們被圍困在高高的武功山上,靠吃草根、啃樹皮艱難地生存下來。最令人痛心的是,所有的稻種都被洪水席卷而去了。一天,從汪洋中游來一條大花狗,它奔到人們身邊,從大尾巴上抖落下幾十粒稻種,解救了人們的大難,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為了紀念這次劫后重生,人們每年開鐮收割后,都要合家齊聚,舉宴吃“新”,以慶賀豐收,并祈禱神明保佑來年五谷豐登、百業興旺。與此同時,為了感謝狗的功勞,總是把做好的飯菜先給狗吃,然后全家人才開動。記得小時候,作為孩子的我們,最盼的就是過年后吃“新”這一天。三十多年前的家鄉很窮,周圍群山環抱。一丘丘靠天吃飯的“水田”,畝產不過三四百斤。家里經常是半年米飯、半年紅薯飯。紅薯伴飯已經不錯了,缺糧少油的情況一直困擾著每一戶農家。那時候能在五黃六月吃上一頓飽飯,是孩子們最大的奢求。農村的孩子早當家。他們每天早上砍柴,放牛,割豬草,還要走很遠的山路上學。勞動和放學之余,只希望能有一頓豐盛的晚餐。所以每年的這頓“新”飯大家都吃得特別香特別甜,因為在那噴香的飯菜里不僅有新米的可人味道,更有辛苦勞作后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念想。
  現在,吃“新”的意識好像被善良的人們淡忘得差不多了。究其原因,我覺得主要是農村包產到戶,水稻改良,糧食充足,生活富裕,沒有了青黃不接的艱難。沒有經歷過青黃不接那段艱苦歲月的人們,會知道新米得來不易的真正意蘊嗎?雖然我對吃“新”已不像兒時那樣渴盼了,但它作為一種流傳甚久的古老民俗,會永遠定格在我悠長的記憶里,蕩漾在那漸行漸遠的歲月深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5/view-128356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