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驛站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馬愛萍
由于工作原因,女兒從一歲就放在鄉下母親家,每周回一趟家成了我必修的功課。人們常說“人心向下長”,這話其實很對,雖然有時候回家是因為想念父母,但更多的時候則是牽掛幼小的女兒。
前些日子回了一趟家。和好多次一樣,是周末回家看女兒,所以只能逗留一宿便要離家。雖不敢高枕無憂靜養生息,但總可以酣然一夢了。
走進家門,家里便因我的歸來起了笑聲。然而笑聲中總是少著父親的。為了生計,父親白日里總是忙忙碌碌,直到天黑街上無人時他才走進屋里獨自繼續這笑聲。每次回家都是這樣的黃昏,每次出門又都迎著西沉的太陽。夕陽與黃昏總是家門前這道風景不變的背景。
我期待父親閑下來的時候,院里總會響起音樂聲,飄蕩著動聽的歌。用一顆找到了慰藉的心去捕捉空氣中的音符是很幸福的事。可以什么也不想任神飄魂游,也可以侍弄窗臺上母親養的花草。這些花草還是我在家時購置栽種的。母親像照顧我一樣把它們呵護成現在這樣。雖然她常說“嫁出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我知道,在父母心中,女兒永遠是長不大的,是父母心頭的牽掛,當我的女兒已經開始成長時,我才更深刻地體會到這種感情。
“父親是兒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甭牭竭@陌生的歌詞,我的心微微一震。我急于想把這種感覺說給父親,望著院中歡呼雀躍的女兒,望著灶邊忙碌的母親,父親還沒有回來,心中便不由升起絲絲遺憾。
我懼怕這會是一次飄忽的心情,是一個易散的情節。我想用炭筆把它永遠寫進羊皮卷里。記不清是第幾次這樣想了,但可以肯定寫父親的想法要先于寫母親的。無奈每次揮筆走不了多遠,便覺沒有適合雕刻父親的利鑿,彩繪父親的畫筆。要給父親的贊歌也就暫停在他忙碌的背影上了。
終于,父親閑下來了,女兒馬上鉆進姥爺的懷抱。我剛參加工作時,經常是一、兩個月回一趟家,弟弟也在外上學,寂寞的父母常常站在家門口期盼。而現在他們把我的女兒當作了生活的全部。母親此刻也做好了晚飯,晚飯不很講究,一些小米粥,一樣小菜。這方面父親一直對我們姐弟有要求:無論食欲好壞,每頓都要吃一些。這也算養生之道吧。友人們常稱贊我有不吃零食的習慣,這不能不說是長久受父親影響使飲食有了規律。
晚飯過后,安頓好女兒睡覺。我總要和父親聊上幾個鐘頭。弟弟往往不能全過程的參與,因為到不了深夜兩點鐘,他便睡得爛熟,但總也不愿回他自己的房間。母親大都是在欣慰的觀賞中睡著的。直亮到夜半的燈火只對我和父親展現它的意義。父親問我工作的情況,我問父親這些日子家里怎樣;父親講些事例,啟發我明白個道理;我講一些富民政府、方針,農產品市場的變化……每次聊的話題很多,但目的僅僅是為了家里每一個人和鄰里親戚、朋友同事處得順,活到人前頭。
后半夜我總是睡得很香,大約子女總是可以從父母身邊找到依靠的緣故吧。
翌日的朝暉催我上路。因為單位有事,所以不能像往日再在日落時分離家了。母親還是送我到大門口,父親早早地將女兒抱著躲在了別處,害怕哭聲將我的心揉碎。
父親不比達官顯貴廠長經理吃國家集體的奉祿,能給子女優越豐裕的條件。但我從未在吃穿用度上受過苦,我慶幸自己遇到了一位好父親。這么多年里,他得以維持自己和家人生計,全憑一雙掌握一技之長的手。父親只受了三年的學校教育,沒有手把手地教我們寫字,沉默的性格又使我聽不到他太多的教誨。偶爾勸戒責備的幾句話也不像小說中英明的父母們那樣,談及人生觀價值觀之類的高深話題。父親是以錯對該不該,善惡值不值為準繩的。在這樣的教導下,他的一雙兒女先后從大學畢業,如今都走上了工作崗位。父親此時不知站在哪里目送我,但我想他一定看著我走上馬路,坐上汽車,直到我與汽車消失在遠方時還在凝望。相信每一個父親都是這樣。也許至今我未寫成關于父親的文章正是因為,父親的關愛是不用語言、撫摸來表達的隱藏的愛。而我卻不能很早就從父親的面孔上眼神中捕捉到的。
晨風撩人,當我沐浴在晨光中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到家是驛站,而盼望歸家的心情則是另外的一道風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5/view-1336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