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武術家李玉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王 卓
李玉琳,字潤如(1885~1965年),在我國武術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出生于武術之鄉――河北任邱縣圈頭村一個農民家庭。受家鄉尚武風氣的影響,從小就拜著名拳師郝恩光(字海鵬)為師,學習少林、形意、八卦諸拳藝。
郝恩光先生系“單刀李”李存義的得意高足,精通拳械。清宣統年間,曾任正定縣武術社教務主任。后來應我國留日學生、當時的國會議員葉云表(字劍星)的邀請,東渡日本,教留學生中國武術。在日期間,日本一些武道家對他精湛的武功,既羨慕,又妒恨。有一次,日本舉辦一個武賽會,想以此來抑制中國人、為自己造聲勢。據載:“海鵬登臺較量,無敢攖子。留學諸君附手相與言,吾國事事落人后者有年,海鵬今日為國吐氣矣?!?
在郝恩光旅日這段期間,李玉琳得到了師爺李存義的親自指點,拳藝突飛猛進,并隨李存義在天津“中華武士會”和“輔輪中學”任武術教員。
民國七年(1918年),其師郝恩光從日本回國,來到東北,經奉軍團長孫念祖介紹,任奉軍團副職(即念祖團),選精兵一營,專習武術。到民國十二年(1923年),郝恩光率其部下在吉林省寧安縣(今黑龍江寧安縣)打仗時,不幸中彈殉職。李玉琳聞師陣亡,便把自己家產變賣,親去寧安縣迎回師柩,安葬到郝恩光先生的故里。之后,擔起了對郝恩光先生遺孤郝家駿的養育之重任,直至郝家駿成名立業。這種高尚的尊師武風,一時傳遍武林。其義舉深得當時杰出武術家孫福全(字祿堂、號淵齋)的賞識,自愿收李玉琳為其門下弟子。
孫福全(1861~1932年),是直隸保定府完縣人,自幼酷愛武術,他的形意拳師承李魁垣,后又從學于李魁垣之師郭云??;八卦掌師承程廷華(“眼鏡程”);太極拳師承郝為禎。他對三家拳術無不登峰造極。曾著有《形意拳學》、《八卦掌學》、《八卦劍學》、《太極拳學》和《形意述真》等武術巨著。其拳理悟透易理,及釋道正傳真諦,是我國武術叢書中的寶貴財富。他說:“形意力實,八卦力功,太極力靈?!薄叭羝┲?,太極皮球也,八卦鐵絲球也,形意鋼球也?!睋涊d:孫福全“能以貍貓上樹勢(形意動作名稱),手足貼墻上,足離地三五尺,身離墻外如弓狀,觀者莫不目瞪口呆”??梢娖涔Ψ蛑煸勅宋?,已進入靈化之境。武林人稱:“活猴子”孫祿堂,至今流傳。晚年,他博采了形意、八卦、太極三家拳術之精華,創編了獨具一格的“活步太極拳”,即現在流傳的“孫氏太極拳”,又叫做“開合太極拳”。
李玉琳拜孫福全為師后,隨師同吃、同住多年,受到孫福全的身傳口授。李玉琳苦練多年,功夫隨之也進入精湛境地,在孫的弟子中,他成為孫祿堂的唯一得意弟子。
1924至1925年間,他隨孫福全在上海任“中華體育會”武術教員和“尚德武士會”會長等職。這期間,武術名家匯集一堂,使李玉琳結識交往的武林高手更為廣泛。他親自向劍術名家李景林學習了武當劍法。當時李景林對孫祿堂是亦師亦友之誼,關系也非常密切,所以給李玉琳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機會。由于李玉琳經過幾位名師之手調教,加之自己刻苦磨練,這時他的武術聲望,已名馳大江南北?!吧綎|國術館”成立后,他被聘為“山東國術館教務主任”,繼之擔任教務長等職。
1936年,他懷著傳播太極拳的愿望,風塵仆仆,從山東來到東北,本來打算在沈陽找孫念祖,設立武館,但此時孫念祖早已退出戎馬生活,閑居鄉下,對李玉琳設立武館的愿望無能為力。李玉琳后來經人介紹來到哈爾濱市。那時,所謂“小巴黎”的哈爾濱,只有幾家傳授其他拳種的武術館。太極拳在群眾中當時尚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他在道外南八道街設立了“太極拳社”后,來練習的人也就越來越多。特別有體弱和患有疾病的人,他們通過一段時間練習,都獲得了顯著的健身效果。后來由于拳社人員多、房子小,在眾多從習者們的幫助下,又在道外大新七道街找到了一所六十多米的寬敞房子。遷到新址后,為使太極拳發揚光大,達到廣泛團結太極拳同道共同研究的目的,在大家的倡議下,拳社名改為“哈爾濱市太極拳研究社”。筆者就是在搬遷前夕,在原八道街拜師學武的學生之一。
“太極拳研究社”成立后,引起了廣大群眾的鍛煉興趣。到這練習的學員,包括各個階層的人,其中商人、職員、學生較多,人多時每天達二百多人次。這些人中,上年紀的、體弱和慢性病患者占大多數。通過練習,都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不久,這所拳社在群眾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哈爾濱市當時聲譽很高、學生眾多的館(社)之一。研究社設有管委會,一切拳社的經費支出及老師的授課費(即生活費),均由社管委會統一管理。社管委會的成員,大都是社員中有威望的人,這也是當時區別于其他館(社)較為新式的管理方式。
李玉琳先生中等身材,體格健壯,長方臉,滿面紅光,儀表端莊,性格直爽,生活嚴謹樸實,從不吸煙喝酒。他的日常衣著,總是中式衣褲,黑鞋白襪,使人一看就感到樸素整潔、有點“老學究”的風度。他雖然武藝精湛,功夫獨到,卻從不高傲自大,每天授課之余,仍然抽空練習拳術。有時打形意拳,他的形意“三體步”一站或一邁步,和個石墩一樣,給人一個沉實有力的感覺。有時練太極拳,一次就練五六趟,他說:“練一二趟就是活動下腰腿,練過三趟后才能長功夫?!彼晳T于早起之后做上約一小時左右的搓腰、敲天鼓、叩齒等一些武術功法,從不間斷。他非常講究武德,對待武界同道,從不褒貶別人的技藝高低,議論別人的長短,深得同道們的稱道。有來拳社請教太極拳或進行太極推手的,他總是熱情接待,認真傳授,虛心交流。在太極推手中,發放適可而止。有一次,有一個叫宋子嘉的練家子,過去練過形意拳,三十左右歲,自恃體壯力大,又有點功夫,聽說李玉琳先生是名門高手,來到拳社,定要請教推手,二人搭手之后,宋越使勁,越被牽動得左右亂轉,東晃西搖,呼呼亂喘。他口頭上直說:“真不得了,真不得了?!钡睦镞€不服氣,又要試手形意,宋剛一出手。只見李玉琳順勢一個“劈拳”。宋連退幾步,一屁股蹲在地上,李過去挽起他說:“沒有站穩,可再試一次?!彼握酒饋?,定了定神,二話沒說,當著很多人的面,跪下就給李玉琳磕了一個頭,非要拜師不可,李玉琳婉拒。過后宋又托人再三求說,終于做了李的弟子。后來宋對別人說:“李老師不知用的什么功力,使我騰空跌在地上,而身上卻毫無感覺?!崩钣窳蘸妥约旱膶W生推手也是這樣,無論你的手法高低,在技術上他總壓著你點。使你東倒西歪、渾身不得勁則止,從不以老師自居,顯示老師的威風。李玉琳先生教的學生中,推手功夫比較好的,有賈化青、劉恩波、楊善亭、宋子嘉,外號“四大金剛”,在諸弟子中誰也推不過他們,可是到了老師手里。照樣東倒西歪連呼帶喘的,有時有的不服氣,定要和老師較一較勁,不較則已,越使勁被打出的越遠。他還有一個可貴之處,對前來學武的學生,從不厚此薄彼,不論是誰都一視同仁,只要從學者肯下工夫練,他就高興教你。在教習方面,他非常注意因人施教,反對千篇一律。對上年紀的、體弱或多病的人,他先從療病、健身出發,采取不同的單勢和站樁手段,隨著體質有了明顯改善之后,再循序增加拳勢套路。對待青少年,他不主張其先學太極拳。而是讓其從少林拳學起。他說:這樣既適合青少年的活潑性格和興趣,同時拉開腰腿為再學其他拳術打下基礎。在教學中,對待任何前來學習的人,不論接受能力快慢、年齡大小,總是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李玉琳先生態度和藹可親,深受全體同學們的尊敬。
由于“太極拳研究社”的聲譽不斷擴大,后來長春、沈陽的一些中上層商界和社會人士,也紛紛到哈爾濱來拜師學習,其中如長春益發銀行經理李默林,益通銀行董事長田新吾及社會知名人士金德壽等,都定期前來求教。在這些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李玉琳又被邀請到沈陽和長春,并在兩地建立起了太極拳分社,從而使古老的太極拳運動,在東北三省不斷發展壯大起來。
1945年東北光復后,李玉琳因長春的教務極忙,只能不定期的來哈市拳社教學,于是哈市太極拳研究社的工作則由其子李天驥主持授拳和管理。直至1952年“哈爾濱市武術館聯合會”成立后,太極拳研究社被列為武聯第十三武術館。這時,李天驥已被哈爾濱工業大學聘用,擔任體育系體育講師。同時,還被推選為哈市武聯第一任主任委員。直至1953年之后,被調至國家體委武術處。
經李玉琳在哈爾濱傳授的拳有楊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河北形意拳、八卦拳和少林金剛拳等。傳授的器械項目有武當劍、地盤劍(又名純陽劍)、行鉤、鎖喉槍、以及太極和形意拳門的連環大刀、三才劍、三才刀、太極刀、太極劍、滑大桿、太極槍、太極推手以及八卦拳系的滾手刀等,都新穎別致,風格不俗。
李玉琳先生培育的學生,解放以后,僅從事武術專職工作的就有哈爾濱工業大學體育講師黃恕民,哈爾濱市江北工人療養院太極拳師欒劍秋,齊齊哈爾鐵路局太極拳師金德壽等。其子李天驥是著名武術家,在國家武術研究院工作,李天池也在哈市醫科大學體療科任太極拳教師。筆者也是經由李玉琳先生的培育,走向武術教練專職工作的學生之一,為國家高級武術教練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130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