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上腹部疼痛≠胃病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今年55歲的岑先生因半個月來進食后上腹部不適、食欲不振、腹脹等癥狀,多次去醫院看病。盡管看的專家不一樣,給開的藥也不盡相同,但是癥狀卻絲毫沒有減輕,體重也開始下降,后來還做過胃鏡與肝膽B超,檢查的結果也只是輕度的慢性胃炎與膽囊壁增厚,與他的癥狀不相符合。最后通過肝功能檢查才發現是乙型肝炎,轉氨酶高達700多(正常值為55),立即住院治療。
  岑先生住院后,經進一步的血液檢查,發現他的乙肝病毒DNA含量已達到2.55×108IU/ML(參考值:小于1000IU/ML),還有好幾項相關指標都顯示超出正常。不過由于已診斷明確,經過近3周的規范治療,他的各項指標都接近正常了,上腹部疼痛癥狀消失,食欲也明顯好轉,那顆糾結的心也放下了。
  據岑先生回憶,自己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已有多年,因平時沒有不適,所以一直以為自己只是一位普通的健康帶病毒者,基本沒有因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而做特別的保健以及定期的檢查。這次出現上腹部不適也沒想到會是乙肝發作,只是一味地認為是胃病,去醫院看消化內科,還暗示醫生:我胃不好,醫生只是開了治胃病的藥給他。由于癥狀越來越重,他就輾轉多家醫院,看了不同的專家,但是他的主訴都是說自己有胃病,上腹部不適,吃飯沒胃口。他去了多家醫院,看了多位專家,癥狀還是越來越重,第20天才通過血液檢查真正明確診斷。
  
  通過岑先生看病的經歷,我們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 上腹部不適不一定都是胃病
  臨床上,引發上腹部疼痛最常見疾病就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但并非引發上腹部疼痛的都是胃病,有時肝膽系統的炎癥與早期腫瘤、胰腺的早期腫瘤及心肌梗死等疾病也常以上腹部疼痛為最初癥狀出現。尤其是乙型肝炎,由于其多數沒有黃疸,所以早期常被誤診為胃炎或胃潰瘍。鑒于這種情況,患者看病一定要講明原有的病史,主訴時注重講自己主要臨床表現,不要輕易給自己下診斷。
  
  2 看門診要找專一的專家
  由于門診醫生流動性很強,所以一般醫院同一診室內不同時間段的坐診醫生都是不同的,很多患者看病只認診室不認人。其實這是很不好的就醫習慣,很多疾病的發生原因及發病初期的臨床表現相當復雜,一次性明確診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醫生給患者看病,第一次也只是接自己的經驗對患者的病情有個初步印象,若癥狀好轉,他會按原來的思路對下一步的治療做進一步的完善。若經過治療療效不明顯,第二次就診時會調整思路,做進一步的診斷,同時調整用藥。若是患者每次看病選的都是新的醫生,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及時診斷。一般醫院門診醫生看病都有固定時間,開給患者的藥物也是一周為一療程。因此建議一些診斷不明確的患者要找固定專家,連續看2~3次,若實在不明確,醫生自己也會建議你到其他專科會診,這樣就容易將一些早期易誤診的疾病診斷明確,及時介入規范治療。
  
  3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要注重自我檢查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肝炎的發生率要比正常人高出好幾倍,因此每年至少檢查1次肝功能、乙肝兩對半和乙肝病毒DNA,根據具體病情適時B超檢查、肝纖維化指標和甲胎蛋白(AFP)等,若身體出現渾身乏力,肝區出現隱痛等,警惕乙肝進入活動期,要及時到正規醫院接受正規治療。
  在門診,像岑先生這樣“曲折”就診經歷不在少數,其主要原因是很多疾病的初期表現不典型,而就診時專家的選擇、病史表述的要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疾病的早期診斷。希望通過本文引導廣大患者科學就診,及早明確診斷,使疾病對身體產生的損害減到最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15141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