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護理干預對手外傷顯微外科術后一天中不同時間段的疼痛干預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應用疼痛護理干預對手外傷顯微外科術后一天中不同時間段的疼痛干預效果。方法 60例手外傷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0例。對照組患者術后予以常規的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 增加實施疼痛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一天中不同時間段患者疼痛評分及疼痛持續時間。結果 護理干預第3天, 觀察組患者上午、中午、下午、晚上、上半夜、下半夜疼痛評分分別為(4.7±1.6)、(5.4±1.5)、(5.1±1.2)、(4.2±1.1)、(2.8±0.5)、(3.2±0.7)分,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9±2.0)、(6.5±1.9)、(6.2±1.5)、(5.7±1.3)、(3.7±0.8)、(4.1±0.9)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第3天, 觀察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疼痛持續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疼痛護理干預能夠極大程度的改善手外傷顯微外科患者術后一天中各個時間段的疼痛程度, 縮短疼痛持續時間, 具有更好的臨床護理干預效果,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疼痛護理干預;手外傷;顯微外科術;不同時間段;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1.107
手是人體最常用到、最易受傷的器官之一, 顯微外科治療是手外傷的常用治療措施, 手術的效果主要取決于血管危象是否發生[1]。疼痛刺激可導致機體產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 影響患者的睡眠、休息, 可造成焦慮、抑郁、緊張等不良情緒的加重, 容易引起血管痙攣的發生, 繼而對手術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2, 3]。如何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 緩解和控制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 對于預防血管危象發生、提高手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探討分析應用疼痛護理干預對手外傷顯微外科術后一天中不同時間段的疼痛干預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手外傷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臂叢麻醉下顯微外科血管吻合術進行治療, 手術實施順利, 排除并發其他器官與系統疾病、疊加其他致痛因素、精神認知功能障礙、依從性差等患者, 在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和家屬的知情同意后納入研究。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0例。觀察組患者中, 男17例, 女13例;年齡18~56歲, 平均年齡(38.5±6.4)歲;初中及以下14例, 高中及以上16例;切割傷12例, 擠壓傷18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18例, 女12例;年齡18~58歲, 平均年齡(38.4±6.6)歲;初中及以下13例, 高中及以上17例;切割傷13例, 擠壓傷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根據醫囑與護理服務規范要求予以常規的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 增加實施疼痛護理干預,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干預:保障病房的光線合適、安靜清潔、溫度適宜、通風透氣, 護理人員護理技能嫻熟、心理素質良好, 在護理操作過程中, 注重動作輕柔、準確, 為患者創造良好的環境與基礎;護理人員保持高度的同情感與責任心, 對患者的疼痛感受予以充分的理解與關心, 連同患者家屬一起積極主動鼓勵、安慰和支持患者, 盡量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 建立起良性互動的護患關系;通過轉移、交流、共情、分享等方法, 引導患者穩定情緒、放松心情, 采用播放輕緩音樂、觀看電視影片、趣益游戲等方式, 創造條件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②藥物護理干預:準確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對于中度疼痛持續30 min以上的患者, 靜脈注射40 mg帕瑞昔布鈉(Pharmacia and Upjohn Company, 國藥準字J20130044)進行藥物鎮痛, 每次間隔用藥時間≥12 h。③飲食運動干預:保持患者清淡飲食, 避免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指導患者家屬協助進行關節屈伸等功能按摩鍛煉, 避開損傷部位, 手法輕重適度, 按照“早鍛煉、晚負重”原則, 適當增加被動與主動活動量, 促進恢復。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干預第3天上午(7:00~11:00)、中午(11:00~15:00)、下午(15:00~19:00)、晚上(19:00~23:00)、上半夜(23:00~3:00)、下半夜(3:00~7:00)的疼痛評分及疼痛持續時間。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價, 即根據疼痛程度在0~10 cm線條上標記相應數值, 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評分0分為無疼痛, 1~4分為輕度疼痛, 5~6分為中度疼痛, 7~10分為重度疼痛。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第3天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第3天, 觀察組患者上午、中午、下午、晚上、上半夜、下半夜疼痛評分分別為(4.7±1.6)、(5.4±1.5)、(5.1±1.2)、(4.2±1.1)、(2.8±0.5)、(3.2±0.7)分,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9±2.0)、(6.5±1.9)、(6.2±1.5)、(5.7±1.3)、(3.7±0.8)、(4.1±0.9)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第3天不同時間段疼痛持續時間比較 護理干預第3天, 觀察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疼痛持續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疼痛是手外傷顯微外科術后常見的并發癥, 既是機體對于有害刺激的防御反應, 也是一種疾病的癥狀表現, 在給患者帶來痛苦的同時, 還會對患者的手術療程產生不利影響[4]。隨著臨床護理服務的不斷規范與完善, 疼痛護理干預顯得越來越重要, 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術后的健康恢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5]。目前, 臨床認為不同因素所致的疼痛刺激反應并沒有確切的時間規律, 在不同時間段的疼痛程度也并不完全一樣, 疼痛護理干預對于一天中不同時間段患者疼痛干預的實施效果具有較強的研究價值, 能為臨床護理提供充分的指導依據[6-8]。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干預第3天, 觀察組患者上午、中午、下午、晚上、上半夜、下半夜疼痛評分分別為(4.7±1.6)、(5.4±1.5)、(5.1±1.2)、(4.2±1.1)、(2.8±0.5)、(3.2±0.7)分,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9±2.0)、(6.5±1.9)、(6.2±1.5)、(5.7±1.3)、(3.7±0.8)、(4.1±0.9)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作者認為, 通過在手外傷顯微外科術后實施心理護理、藥物護理及飲食運動等疼痛護理干預, 能夠在一天中的上午、中午、下午、晚上、上半夜、下半夜等不同時間段極大的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 充分顯示了疼痛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價值。同時, 研究結果還顯示, 護理干預第3天, 觀察組患者在不同時間段的疼痛持續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進一步從疼痛持續時間的角度, 證實了疼痛護理干預對于手外傷顯微外科術后一天中各個時間段的疼痛具有顯著干預效果, 能夠大幅的縮短患者疼痛持續時間、提高護理干預效果,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立潔, 楊寧. 疼痛護理干預在手外傷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24(28):3175-3176.
[2] 劉杰, 周鳳英. 護理干預對減輕手外傷患者術后疼痛效果比較研究.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18):254-255.
[3] 鄭宏明, 張文龍, 趙剛, 等. 疼痛護理干預在手外傷帶蒂皮瓣術后應用價值.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16, 19(12):1775-1777.
[4] 韓小紅, 葉贛閩. 早期功能康復護理對手外傷后關節僵硬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中國基層醫藥, 2018, 25(9):1214-1217.
[5] 黃偉妮, 黃偉梅, 鐘宏麗, 等. 護理干預在手外傷皮瓣術后患者功能鍛煉中的應用.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7, 14(21):59-61.
[6] 李倩. 護理干預對減輕手外傷患者術后疼痛效果比較探索.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 2(48):84, 89.
[7] 馮奕英, 馮彩玲, 張旭文, 等. 優質護理在手外傷患者護理過程中的應用效果. 疾病監測與控制, 2017, 11(12):1034-1035.
[8] 李佩娥, 劉青. 疼痛護理干預在手外傷帶蒂島狀皮瓣術后應用價值分析. 臨床護理雜志, 2014(2):34-35.
[收稿日期:2018-09-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