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普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干預性護理方式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觀察減少普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干預性護理措施。方法 80例行手術治療的普外科患者, 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疼痛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以及術后恢復情況、護理滿意度。結果 實驗組患者術后1、24、48 h VAS評分分別為(2.67±0.16)、(2.16±0.14)、(1.76±0.18)分, 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18±0.16)、(2.82±0.14)、(2.45±0.12)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鎮痛需求率、首次下床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以及護理滿意度分別為67.50%(27/40)、(38.52±7.43)h、(47.21±8.62)h、95.00%(38/40), 均優于對照組患者的90.00%(36/40)、(47.75±7.78)h、(56.63±8.64)h、77.50%(31/4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疼痛護理在普外科術后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情況, 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 普外科;術后疼痛;護理干預
手術后疼痛癥狀是患者身體組織與恢復的反應, 同時也是普外科手術后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術后疼痛不僅會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還有可能降低手術效果。因此采取合理規范的護理服務十分必要[1]。本院對2016年1月~ 2018年2月收治的40例普外科患者術后采取疼痛護理干預, 獲得了可靠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行手術治療的普外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22例, 女18例;年齡23~75歲, 平均年齡(47.45±9.28)歲;其中乳腺癌手術13例, 肝膽手術14例, 胃腸道腫瘤手術 13例。實驗組患者中, 男23例, 女17例;年齡24~74歲, 平均年齡(46.72±9.36)歲;其中乳腺癌手術12例, 肝膽手術13例, 胃腸道腫瘤手術1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 按普外科護理流程開展護理服務;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疼痛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日常生活干預:在患者住院時, 護理人員需要保持病房的空氣環境;定期進行通風, 并幫助患者更換衣物, 以提高患者的舒適程度, 促使患者對于疼痛的敏感度能夠得到緩解;在手術后, 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為其制定飲食加護;同時, 還需要保證患者睡眠充足。②創造緩解疼痛的環境:不良環境會使得患者疼痛感加重, 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幫助患者創造一個能夠緩解疼痛的舒適環境;在夜間病房中需要盡量使用壁燈,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各項操作盡量選在白天;同時, 還需要注重動作輕柔, 仔細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 注意末梢血運與包扎的松緊程度。③心理護理:術后護理人員需主動與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的真實心理狀況, 耐心詢問了解患者的生活難題及術后疼痛成簇, 運用自身掌握的專業護理知識幫助患者盡可能解決難題;將術后疼痛出現的原因告知患者, 使患者盡早明白疼痛屬于術后正常情況, 促使患者能夠保持平穩的心態, 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疼痛, 提高患者對于疼痛的承受能力。此外, 針對存在焦慮、不安、煩躁等情緒的患者, 給予心理安慰, 使患者能及時擺脫不良情緒的支配, 提高依從性。④疼痛護理: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 護理人員需要引導患者注意保持合適的體位, 確?;颊咧w部位的血液循環通暢, 避免出現腫脹等情況;鼓勵患者及時將疼痛部位、疼痛時間、疼痛程度等內容告知醫師, 以便于進行對癥處理;同時, 對于劇烈疼痛的患者, 可以根據醫囑給與鎮痛藥物, 以此來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VAS評分以及術后恢復情況、護理滿意度[2]。采用VAS評估患者術后疼痛情況, 評分越低, 疼痛越輕;術后恢復情況包括術后鎮痛需求率、首次下床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VAS評分對比 實驗組患者術后1、24、48 h VAS評分分別為(2.67±0.16)、(2.16±0.14)、(1.76±0.18)分, 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18±0.16)、(2.82± 0.14)、(2.45±0.12)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與護理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患者術后鎮痛需求率、首次下床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以及護理滿意度分別為67.50%(27/40)、(38.52±7.43)h、(47.21± 8.62)h、95.00%(38/40), 均優于對照組患者的90.00%(36/40)、(47.75±7.78)h、(56.63±8.64)h、77.50%(31/4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術后導致患者出現疼痛的原因包含了多種, 其可能受到患者情緒、性格等因素的影響, 同時也會受到患者文化程度、個體差異以及所處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由于目前在大部分醫院中, 疼痛評估還未成為護理的常規工作, 從而使得護理人員時常忽視疼痛對于患者的影響[3]。而隨著社會的發展, 護理工作也逐漸朝著“以人為本”的方向發展, 這也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普外科患者術后的疼痛護理。 常規護理模式主要以醫囑作為中心, 開展護理服務, 未統籌考慮患者的綜合情況, 例如心理、情感等;因此, 疼痛護理在臨床中的應用愈發廣泛;在臨床疼痛護理干預中, 通過環境與日常生活護理, 能夠改善患者所處的病房環境, 使患者能夠處于一個舒適的病房環境當中, 進而能夠幫助患者平穩心態, 提高患者對于疼痛的耐受程度;通過心理護理, 能夠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術后疼痛情況, 促使患者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疼痛[4-9]。對于存在不良情緒的患者, 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 能夠進一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促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醫護工作;此外, 還能夠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 進而減少患者的疼痛感受;而通過疼痛護理, 能結合患者的真實情況, 實施針對性護理;指導保持正確的體位休息, 不僅有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 還能夠緩解疼痛癥狀, 促進患者的康復[10-13]。
本次研究中, 實驗組患者術后1、24、48 h VAS評分分別為(2.67±0.16)、(2.16±0.14)、(1.76±0.18)分, 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18±0.16)、(2.82±0.14)、(2.45±0.12)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鎮痛需求率、首次下床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以及護理滿意度分別為67.50%(27/40)、(38.52±7.43)h、(47.21±8.62)h、95.00% (38/40), 均優于對照組患者的90.00%(36/40)、(47.75±7.78)h、(56.63±8.64)h、77.50%(31/4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與常規護理相比, 疼痛護理干預運用到普外科患者術后有助于減輕術后疼痛, 推動康復進程, 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翠霞. 護理干預對普外科術后患者疼痛的影響效果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 18(8):187, 190.
[2] 王琨. 護理干預對普外科術后疼痛的影響效果分析.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8, 9(1):150-151.
[3] 洪敏, 王秋紅, 梁萱. 護理干預對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 系統醫學, 2017, 2(1):111-112, 115.
[4] 鄧學翠. 普外科術后護理干預對疼痛的影響效果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 17(12):210-211.
[5] 張洲一, 陳晨, 張寶弟, 等. 護理干預對普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效果分析. 江蘇科技信息, 2015, 24(5):31-32.
[6] 夏娟. 護理干預在普外科患者術后減輕疼痛效果分析.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3, 7(8):171-172.
[7] 侯銘. 護理干預對減輕普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7, 15(23):94-95.
[8] 邢桂榮, 毛鐵英, 孫玉珍, 等. 普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效果分析. 中國傷殘醫學, 2015(1):182-183.
[9] 陳瓊華. 護理干預對普外科術后疼痛的影響效果分析. 健康必讀旬刊, 2011, 13(9):293.
[10] 史亞青. 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 中國現代醫生, 2012, 50(7):101-102.
[11] 白慧平. 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 中國保健營養, 2012, 22(6):2029.
[12] 張秀英. 普外科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21):233-235.
[13] 廖美玲. 護理干預對普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16):361.
[收稿日期:2018-10-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