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防癌抗癌的三組“數字密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第25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暨中國抗癌日活動,主題為“科學抗癌,關愛生命”,副主題為“抗癌路上,你我同贏”。人們首先要遠離不良生活習慣,通過均衡膳食、戒煙限酒、適時篩查、規范診療等,用生活“規矩”來改良“癌癥概率”,有效開展“中國式抗癌”。3個“5”:因勢而謀,死亡數據不可懼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癌癥流行趨勢上有3個“5”:世界上每5個腫瘤患者中就有1個是中國人,每5個因病死亡病例中就有1個是腫瘤患者,腫瘤患者的平均醫療花費約是其他疾病的5倍以上。
  2019年1月,國家癌癥中心發布數據顯示,我國年度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近10多年來,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010的增幅。這與我國人群整體壽命的增長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有關。同時,社會大環境和家庭小環境的污染,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改變,也導致了患癌風險的增高。
  應該從這些“死亡數據”中汲取教訓,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外環境沒辦法控制,但是可以從“生活習慣、定期體檢”兩處著手。一是在腫瘤尚未形成時,根據不同的體質、性別、年齡等因素,通過健康的飲食、生活、運動調節方式來預防。平時多清理“情緒垃圾”,工作有勞有逸,保持睡眠質量和愉悅心情。二是定期進行個體化的防癌體檢,如肺癌的高危人群應定期做胸部CT檢查;胃癌高發人群則應重視電子胃鏡檢查;長期便秘或有腸道息肉的患者,應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檢查。
  2030:應勢而動,精準醫療邁新步
  國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精準醫療的研究和發展列為重中之重。臨床上,整合基因檢測、生物信息及大數據科學集成的新興精準醫療模式,將為每個患者提供“私人訂制”的疾病預防、診療和康復計劃。
  大數據時代的精準診療是腫瘤治療的必然趨勢。能根據大數據分析,精準預測患者治療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復發及轉移的風險。精準醫學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比如通過混合現實技術進行三維重現,將腫瘤患者病灶部位的全息投影成像,精準地3D立體“懸浮”在眼前,就好比給醫患打造“透視眼”,幫助制定出個性化的精準化的治療模式,這在臨床上已成為現實。
  此外,由于遺傳學原因導致的染色體和基因異常,在同等刺激條件下,使得部分人群患某些腫瘤的概率大大增加。例如,擁有BRCA1和BRCA2這兩個基因突變的家族傾向于易高發乳腺癌。因此,有某種癌癥家族史的人,在40歲后最好做一次精準防癌篩查,進行遺傳風險評估,通過抽血檢測是否攜帶癌癥易感基因。
  3個“3”:順勢而為,抗癌也要講底線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1/3的腫瘤可以預防;1/3可以通過早診早治而治愈;1/3可以通過綜合治療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命。因此,應大力倡導“家庭抗癌”“群體防癌”“規范治癌”等理念,醫生和家屬懂得為患者“當家理財”,使患者有經濟條件持續治療,長期“帶瘤生存”。
  有些患者有出國治癌的誤解。其實,雖然在新藥研發方面我國的確是與美國有差距,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國常見癌癥的治療水平并不遜色于美國。因為國內許多大醫院的專家臨床經驗豐富,經手的病例更多,有些癌癥的診療水平是高于發達國家的。國務院宣布進口抗癌藥零關稅后,國內診療的優勢更加明顯。此外,有些晚期惡性癌癥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也可以在正規醫院嘗試免費新藥臨床試驗,從新療法中得到目前國際上最好的治療。
  抗癌更要講“底線”。有些“高難度”手術或新技術如果濫用,往往出現過度治療、瘤去人亡的情況。在提倡帶瘤生存的今天,更注重的是治療能讓患者活多久,活的生活質量好不好,以提高患者生活“舒適度”為底線。切勿輕信某些補品的虛假治癌廣告,不要盲目地把生命押在所謂的“神藥神醫”或者“祖傳秘方”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843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