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國都城區位考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孤竹國是商周時期北方重要的諸侯國,其國都地理區位的研究考證一直是學術界備受關注的課題。文章依托近年考古發現,結合部分史料記載,對孤竹國國都的地理區位問題進行考證分析,闡述了兩期都城和都城所在地的基本觀點。
關鍵詞:孤竹國;都城;地理位置
孤竹國是商周時期北方重要的諸侯國,建于商初期,興于商中晚,衰于西周,亡于春秋,從立國到滅亡約940年。近年,其文化特征與國都區位的研究始終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據此,筆者參考史料記載,依托近年的考古發現,從考古學角度,對孤竹國都城區位問題進行淺析。
1 關于孤竹國都城區位的史料記載
通常,一個諸侯國的都城會隨著時代和地域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孤竹國在近千年的存續期間國都城址也是不止一處的。雖然由于遺址大都不復存在,具體地點難以定論,但是史料記載還是為孤竹國都城區位研究提供了諸多重要的信息?!妒酚洝に麟[》載:“湯正月丙寅,封支庶墨胎氏于孤竹。”[1]《灤州志·紀事》載:“商湯十八祀乙未封墨胎氏于孤竹城黃洛?!盵2]墨胎氏被封為孤竹國君是在商湯十八祀乙未(前1618)農歷正月的丙寅日。那么,其國都黃洛城位于何地呢?《大明一統志》載:“黃洛城,殷時諸侯之國,在灤州?!盵3]《灤州志·沿革表》注明:“灤州本古黃洛城,祖置永安軍。灤州之名始此。”[4]由此可知,今灤州古城即為古黃洛城,也就是孤竹國早期都城。雖然《大清一統志》卷五“永平府古跡義豐廢縣”條有依據《水經注》黃洛水源頭推斷黃洛城不在灤州之說,但大部分資料傾向于原灤州治為黃洛城舊址。
關于后期都城與早期都城的劃分時間,當從孤竹國自黃洛城析出以后為準?!稙粗葜尽芬兑唤y志》載:“武丁析孤竹之黃洛,以封諸侯?!盵5]按規制,封侯者必有封地。武丁將黃洛城從孤竹國分出,“以封諸候”。結果是“黃洛城”成了“殷時諸侯之國”,孤竹國乃選地另建都城,因此就出現了孤竹國晚期都城,而諸多史料所載的大部分都是“析孤竹之黃洛”以后的孤竹國所在地??偫v史記載有以下幾處。
1.1 令支說
《漢書·地理志》遼西郡有“令支有孤竹城”[6]的記載,韋昭注《國語》也說遼西令支縣“孤竹之城存焉”[7]?!洞笄逡唤y志》載令支故城在遷安縣南[8]。關于令支,史料記載為今遷安、遷西和灤州市北部地區,春秋時期被稱為令支國,曾經一度為山戎族所統治。秦時為離枝縣,屬于遼西郡。漢朝將離枝縣改為令支縣,屬于幽州遼西郡。這就說明孤竹國的都城在古令支縣是沒有問題的。
關于孤竹城的具體標點,《盧龍縣志》載:“孤竹在城西十五里,灤河之左,洞山之陰?!盵9]洞山就是現在孫薛營遺址南面的首陽山。清光緒《遷安縣志》載:“邑在漢為令支縣,漢書地理志令支縣有孤竹城,蓋即商之孤竹國,周之令支孤竹二國地也?!盵10]光緒《永平府志》:“城西十八里,古孤竹山也,孤竹城在其陰,其?有洞?!盵11]光緒《永平府志》載:“清節廟……景泰五年,知府張茂復建孤竹故城?!盵12]這就可以看出,孤竹故城在令支,從史料記載上是可以肯定的,而這里正是現在的孫薛營遺址及其周邊的河岸臺地。
1.2 盧龍城南說
《史記·周本紀》正義引《括地志》云:“孤竹故城在平州盧龍縣南十二里,殷時諸侯孤竹國也,姓墨胎氏?!盵13]《史記·秦本紀》正義引《括地志》云:“孤竹故城在平州盧龍縣南十二里,殷時諸侯孤竹國也?!盵14]《史記·封禪書》正義引《括地志》云:“孤竹故城在平州盧龍縣南一十里,殷時孤竹國也?!盵15]《史記·伯夷列傳》引《括地志》云:“孤竹古城在盧龍縣南十二里,殷時諸侯孤竹國也?!盵16]根據這些記載,我們不難發現以上幾種說法均出自《括地志》,且前后記載是有出入的。查《括地志》原文記載:“孤竹故城在平州盧龍縣南十二里,殷時諸侯孤竹國也,姓墨胎氏。”[17]這就是歷史資料記載的孤竹國都城城南說。
1.3 喀左說
據《遼史》記載:“興中府,古孤竹國,漢柳城縣地?!盵18]有人認為孤竹國都城應在興中府,即今遼寧省朝陽市。但是除了《遼史》,此前沒有任何關于興中府為孤竹國的史籍記載。
2 相關的考古發現
關于孤竹國都城的考古發現,目前還沒有一份比較詳細的考古資料發表,而相關資料有以下幾個:
?、佟逗颖北R龍縣東闞各莊遺址》[19]一文介紹了該遺址1972年曾出土了“饕餮紋銅鼎,乳釘紋銅簋,銅弓形器和金臂釧各一件”。
?、凇逗颖边w安縣小山東莊西周時期墓葬》[20]一文介紹了1983年11月此地出土了3件銅鼎、1件銅簋、2件銅戈、4件銅斧,還有金臂釧、金耳環以及一些飾件等。其中的Ⅰ式銅鼎和銅簋上分別鑄有三字銘文“乍尊彝”和六字銘文“侯爵乍寶尊彝”。
?、邸逗颖睘纯h出土晚商青銅器》[21]一文介紹了1988年12月灤縣陳山頭出土的晚商青銅鼎、簋、管銎斧、弓形器等。
④《后遷義遺址考古發掘報告及冀東地區考古學文化研究》[22]一書詳細報告了1999年和2001年原灤縣后遷義遺址的考古發現。這兩次發掘在多座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銅器,因此得以詳盡地了解了這批墓葬的隨葬品組合以及其他重要的文化內涵。
?、?973年,遼寧喀左北洞一號坑中出土5件渦紋銅罍及1件勾連雷紋銅瓿,其中一件銅罍上鑄有“父丁孤竹亞微”六字銘文。顯然,這組銅器為孤竹人的遺物是毫無疑問的。
近年來,灤州市文物管理所征集收藏了孫薛營遺址出土的一批重要文物,這些器物的考古文化年代可以確定在西周至戰國時期。其中包括:車馬類,計有青銅車軎、車轄、車輻、獸面銜環車飾;兵器類,計有扁脛柱脊劍、三川直內戈、曲援戈等;仿銅禮器,有獸面銜環鋪首虎紋陶壺、陶鼎、陶豆等。另有可以確認早年出土于該遺址但已流失的青銅鼎、豆、戈、釜、箭鏃、錢幣及其他窖藏銅器。
值得提及的是,盧龍、遷安、灤州(原灤縣)所發現的商代墓葬,其隨葬品的形制與器物組合基本相同,文化內涵相近。而這些發現尤以灤州后遷義遺址中出土遺物更具代表性。 縱觀近年圍繞著孤竹國國都所在地問題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始終沒有重大突破。如果我們拋開孤竹國前期都城所在地黃洛城的問題不做討論,那么現在的焦點就是商第23代君王武丁以后的商晚期(前1250—前1192)到西周中期齊桓公二十六年(前664)的一段時間里孤竹國都城在哪里的問題。
3 關于孤竹國都城的幾點推斷
3.1 早期都城
孤竹國早期都城史料見于《灤州志》所載“商湯封墨胎氏于孤竹,城黃洛”[23]和《灤州志》引《一統志》關于“武丁析孤竹之黃洛,以封諸侯”[24]兩處記載。而有關黃洛城的記載,《大明一統志》則有“黃洛城,在灤州,殷時諸侯之國”[25],可見孤竹國的早期都城黃洛城應該位于今灤州市老城所在地。關于此點推斷,1999年和2001年對后遷義遺址的考古發掘所獲,尤其是稍晚時期墓葬中相對準確定位的隨葬品形制與組合,有力地佐證了以上觀點。這些組合總體可分為三種:第一種為鼎、簋、罐、鬲、斧、弓形器組合,即三件銅鼎、一件銅簋、兩件陶罐、一件陶鬲、一件銅斧、一件銅弓形器(有資料稱為掛韁鉤),飾品為金耳環一副、鎏金銅泡兩件;第二種為鼎、簋、罐、鬲組合,即一件銅鼎、一件銅簋、兩件陶罐、一件陶鬲,飾品為一副金耳環,無銅斧和銅弓形器;第三種為鼎、罐、鬲組合,即一件銅鼎、一件陶罐、一件陶鬲,飾品為一只金耳環、一件玉玦[26]。這三種組合大體反映了墓主人身份等級的區別,同時也反映了墓葬的時代特征。除此以外,灤州市雷莊鎮陳山頭村出土的鼎、簋、弓形器、管銎斧等隨葬品與后遷義墓葬的隨葬品在形制特征與器物組合上基本相同,而墓葬所體現的商中、晚期的考古文化年代正是本地區孤竹國鼎盛時期。通過同時代墓主人享受鼎、簋、掛韁鉤、管銎斧,最多為三鼎一簋的隨葬待遇可以看出,其應該是孤竹國貴族級人物。而他們的墳塋距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國都是不會太遠的。雖然目前還僅限于史料記載,但是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一些困擾人們的關鍵問題一定會得到解決。
3.2 晚期都城
《灤州志》引《大清一統志》載:“武丁析孤竹之黃洛,以封諸侯?!盵27]可見,孤竹國到了武丁以后就從黃洛古城被析出,所以只好遷都。定都地點就是目前盧龍城南說、令支說和喀左說等爭論的焦點。
關于盧龍蔡家墳遺址的發掘與盧龍城南說,近年來圍繞著孤竹國國都所在地問題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始終沒有重大突破。首先,盧龍城南說似乎有些牽強,因為盧龍城南6千米范圍內,東側層巒疊嶂,西臨灤河,北近青龍河匯入灤河的河口,沒有可以建城的地理條件。其次,2013年6月份,中國人民大學對盧龍城南蔡家墳商代遺址的發掘所獲表明,蔡家墳遺址盡管遺存豐富,其中的商代遺存也與孤竹國的考古文化年代大體相同,但是沒有發現作為都城的必備要件遺存。此外再沒有其他考古發現對孤竹國盧龍城南說加以佐證。再者,《括地志》所記載的盧龍與今日之盧龍是否同一地望,諸多專家學者莫衷一是,且缺少相關的考古資料證實。因此,孤竹國都城盧龍城南說的推論目前是應該否定的。
孤竹國都城喀左說的歷史資料依據僅見《遼史》記載,并無其他史籍輯錄,且《遼史》所說的“古孤竹國”應該也可以理解為所屬領地。雖然1973年在遼寧喀左北洞一號坑中出土了鑄有“父丁孤竹亞微”六字銘文的青銅器,但喀左說尚缺少更多的考古資料證實。所以,說孤竹國人因為國破或其他某種原因攜重器避居于喀左更近于事實。
縱覽諸多古籍記載,大多都采用了孤竹國都城令支說,有的更明確地記載了具體地點,如《漢書·地理志》《永平府志》《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乾隆府廳州縣圖志》等。結合盧龍、遷安、灤州等縣市當前的地理區位,孤竹國都令支說是最貼近實際的推測。
再看近些年來圍繞令支附近的考古發現:第一,在盧龍縣城210度方向,直線距離14千米的東闞各莊遺址,1972年曾經出土了“饕餮紋銅鼎,乳釘紋銅簋,銅弓形器(掛韁鉤)和金臂釧各一件”。第二,在遷安市城區148度方向,直線距離9.17千米的小山東莊村北,1983年出土了3件銅鼎、1件銅簋、2件銅戈、4件銅斧,還有金臂釧、金耳環以及一些飾件等。第三,近年圍繞著孤竹國都城問題,河北省、唐山市以及灤州市文物主管部門在灤州市油榨鎮孫薛營遺址做了很多工作。其中,近期對遺址大面積的勘探和重要區域的探溝調查均有重要發現,尤其是遺址下層中商代人類生活遺跡的發現,結合近年歷次征集的戰國時期車馬器、兵器、禮器等文物,尤其是這里發現了標志著國度軍事實力的車馬兵器,說明這里在戰國及戰國以前一定是一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體系相對完備的中心城市。據此,孤竹國都城令支說是目前準確性最高的說法。
4 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孤竹國都城的區位標點應該是依據相關的歷史資料記載附以必要的考古發現證實而標定。就目前已經發表的考古資料或正在進行工作的考古調查來看,孤竹國早期都城在今灤州市古城區,晚期都城在今灤州市油榨鎮孫薛營遺址附近,這個區域包括灤河北岸的今遷安市坨上村和遺址西面的現名“牙城”的地方。具體地標目前雖然不能準確定位,且有可能在漫長的歷史進程和地質變遷過程中,這座城市被人為破壞殆盡或被多次河道變遷而淹沒,但是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深入,相信會有明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23][24][27](清)楊文鼎.灤州志:卷九:封域下:記事[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3](明)李賢,彭時.大明一統志:卷之五:永平府:古跡[M].成都:巴蜀書社,2018.
[4](清)楊文鼎.灤州志:卷二:沿革表[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5](清)楊文鼎.灤州志:卷九:古跡:黃洛城[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6](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第八下:遼西郡[M].北京:中華書局,1962.
[7]左丘明.國語:卷第六:齊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清)穆彰阿,潘錫恩.大清一統志:卷二十:永平府二:古跡:令支故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民國)李茂林.盧龍縣志:卷五:古跡[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10](清)張杰.遷安縣志:卷一:沿革[M].清乾隆二十二年刻本.
[11](清)宋琬.永平府志:卷十九:封域志一:山川一[M].內府藏本.
[12](清)宋琬.永平府志:卷三十八:建置志七:壇廟祠宇一[M].
[13](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4](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5](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6](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7](唐)李泰.括地志輯校[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8](元)脫脫.遼史:卷第三十九:志第九:地理志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9]文啟膽.河北盧龍縣東闞各莊遺址[J].考古,1985(11).
[20]翟良富,尹曉燕.河北遷安縣小山東莊西周時期墓葬[J].考古,1997(4).
[21]孟昭永,趙立國.河北灤縣出土晚商青銅器[J].考古,1994(4).
[22][26]張文瑞,翟良富.后遷義遺址考古發掘報告及冀東地區考古學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25](清)穆彰阿,潘錫恩.大清一統志:卷之五:永平府:古跡:黃洛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00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