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后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自2016年牛津詞典將“后真相時代”選為年度熱詞后,“后真相”一詞被廣泛地用以表述當前網絡環境下撲朔迷離的新聞真實呈現。本文認為,“后真相時代”并非網絡時代的產物,而是由來已久?!昂笳嫦鄷r代”實際反映了傳統新聞客觀原則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衰減以及公眾信息需求與傳統新聞客觀原則的矛盾?!昂笳嫦鄷r代”不是真相讓位于情感,而是自媒體時代對于新聞客觀原則的重新審視?;狻昂笳嫦鄷r代”新聞真實困境需要重申媒體專業主義以及在網絡環境下重新思考公眾的傳播身份定位。
   關鍵詞:后真相;新聞真實;客觀原則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5-0058-04
  《牛津詞典》對于“后真相”的定義是,“較之于對事實的客觀陳述,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的信息更能夠被公眾選擇與接受。人們對于事實的理解與接受呈現出更為強烈的個人情感價值取向。[1]”在大眾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控制著公眾的信息獲取渠道,呈現出單向的傳播模式。公眾對于新聞報道的需求呈現出絕對化和無條件性,要求新聞報道應最大可能的與事實真相保持一致?;ヂ摼W消解了傳統媒體在傳播過程中的“絕對權威”,面對網絡時代冗雜的信息環境,公眾對于傳統媒體的信息信任度呈下降趨勢,比之媒體報道中呈現的“事實”,公眾對于事件的判斷更多基于自身的經驗以及情感偏好。事實上,“后真相時代”所呈現的“情感高于事實”是由于傳統客觀原則已無法滿足自媒體時代公眾的求真需要,而受到互聯網“賦權”的公眾則試圖在“去中心化”的傳播格局中重新構建新的社群真知[2]。本文主要探討后真相語境下公眾“情感至上”的信息選擇背后的理論機制,并對“后真相時代”回歸新聞真實的必要性和可能路徑加以探討。
   一、客觀真實與公眾信息需求
   大眾媒體時代,對于新聞真實性的評判以“客觀真實”為準繩,強調新聞事實與客觀事實相符合,即新聞語句的真實與否“不在于它與其它語句的關系,而在于它與客體、與世界的關系,在于它與客體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或存在狀況的符合與對應”[3]。符合論原則要求新聞報道必須完全符合客觀事實,避免歪曲報道對象,杜絕虛假報道或失實報道[4],新聞工作者力求在新聞報道中呈現最大程度的“摹寫真實”??陀^原則是對于客觀世界的全面反映,體現出一種無條件的“絕對之真”[5]。
   邁克爾·舒德森認為,新聞客觀真實原則是媒體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重因素互動中逐步形成的新聞行業主導性原則。在大眾媒體發展初期,客觀性并未成為行業規范。隨著大眾報刊中低俗新聞、黃色新聞的泛濫以及政府、財團對于新聞行業的影響與控制,公眾對于新聞真實的呼聲日益高漲,新聞客觀原則由此成為新聞業的基本規范[6]。在大眾媒體時代,“符合真相”是公眾對于新聞的第一需求。在傳播過程中處于中心位置的大眾媒體壟斷了話語權,公眾要求媒體的新聞報道與客觀現實之間呈現出一致性?!胺现妗钡脑瓌t滿足了公眾的基本求真需要,因而成為新聞真實的基本準則。
   二、互聯網時代“客體之真”面臨的困境
   客觀原則經歷了百年發展,反映了新聞報道求真求實的本質屬性,然而,這種絕對真實在互聯網時代卻面臨著多重困境。
   (一)符合論的理論缺陷
   客觀原則以與事實相符為前提,實質上將事實定義為不變的整體現象,而在“事實不變”的前提下尋求主觀與客觀的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人類對于世界的認識存在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現象到本質的過程,人的認識與事物本質并不同步[5]?;ヂ摼W環境下,事物變化更為紛繁復雜,難以判斷新聞報道與客觀真相是否一致。媒體的報道只能盡可能地呈現事物的某一側面和發展的某一階段,而無法與事物保持完全吻合。鮑德里亞將信息傳播與天氣預報作類比,認為社會如同氣流一樣具有不穩定性,新聞與氣象預報一樣,不可能做到準確無誤[7]。黃旦認為,新聞學將報道者與報道對象區別為對立的“主客體”,將新聞視為對現實的直接反映,這樣的認識不僅不符合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基本理念,而且與當今的網絡化時代要求相距甚遠[8]。符合論把社會現實簡化為恒定的參照物,將社會文化因素排除在外,故而無法對如今日益復雜的社會格局進行合理的解釋。客觀原則所秉承的價值中立已不符合“后真相時代”的話語要求。
   人的認識受到自身條件的制約,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處的社會歷史文化條件以及自身主觀情感的制約。換言之,所有尋求知識的努力都是基于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知識不僅是認識的結果,而且是一個社會化的認識過程[9,10]。因此,知識體系具有相對性、動態性、復雜性、多元性特征。新聞傳播者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的社會、歷史、風俗、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其所呈現的事實是基于其所處的政治語境構建的結果。因此,不同主體對同一事實的呈現必然存在片面性,對事實的認識只能是一種對事實的逼近,其所呈現的事實真相也只能是一種“有條件的真實”,而無法達到符合論所要求的“絕對真實”。把新聞真實與客觀現實簡單的等同,不僅忽略了作為新聞生產主體的人自身的情感取向、立場、觀點、能力水平等主觀因素的制約,而且忽略了新聞作為“對于客觀事實符號化的再現”的基本特征,其不可避免地受到再現主體的社會因素的制約。因此,要求新聞與客觀真實保持完全的一致,追求新聞無條件的絕對真實,顯然是一種不現實的理想主義[11]。
   (二)公眾認同的缺失
   互聯網扁平化的傳播格局為公眾的意見表達提供了平臺,“去中心化”的新媒體傳播激發了公眾在傳統媒體時代長期受壓抑的表達意愿,媒體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公眾得以自發地參與到新聞生產的過程中。公眾可以不必通過專業媒體的“轉述”而直接進行新聞生產。網絡的發展消解了專業媒體的信息權威,使其更容易遭到公眾質疑。沃爾特·李普曼認為,公眾對于新聞真實與否的判斷是基于他們頭腦中所固有的成見。一旦新聞報道不符合公眾的習慣邏輯,他們便天然地認為存在陰謀[12]。與真相相比,傳播者的誠意更為重要[7]。    新聞是介乎于理性知識與個人感性知識之間的一種知識形式。它的內容表現為外在的客觀世界,為人提供基本的知識信息,同時又為人主觀地理解與接受。有學者認為,現實新聞實踐中的真相表達是新聞生產與傳播全過程各個主體的合議結果。新聞求真的過程不僅是媒體對真實的探索,媒體首先對于客觀事實進行基本的“再現”,隨后是公眾對于新聞信息的理解與接受。而新聞報道者與新聞接受者出于自身立場、知識水平和情感偏好,對于事實的再現往往并不相同,而體現為基于自身理解而選擇性接受的“具有意義的現實”[2]。公眾與報道者對于新聞信息的理解偏差影響著公眾對于報道者的信任程度,又反作用于公眾對于新聞報道的選擇性理解與接受。專業化組織新聞選擇的主導權掌握在媒體手中,使得媒體報道往往呈現出為精英階層服務的特征[13]。因此,公眾難以對專業媒體產生充分的信任。媒介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強化了公眾自我表達的意愿,公眾對于媒體信息的自我選擇與理解進一步加深,對于“事實為何”的解釋權更多地由專業媒體移向公眾一端。專業媒體所秉持的事實符合論只要求新聞報道與事實一致,而并不追求新聞與公眾期待的符合。換言之,媒體的“客體真實”的求真標準實際將作為傳播的另一端的公眾置于不顯著的地位,忽略其在新聞求真中所應發揮的作用。
   相比之下,自媒體生產的新聞能夠滿足與公眾所期待的心理需求。公眾對于社群內部生產的新聞比之專業媒體報道具有更加強烈的心理接近性。自媒體傳播者本身即以迎合公眾為目的,其角度、立場往往從公眾視角出發,比之專業媒體更為符合公眾的思維習慣和情感取向?!叭藗兤诖軌虼蚱圃确忾]的、專業的、層級式的、單向的新聞生產過程,而代之以公開的、分享的、平等的、多向的新聞對話”[14]。媒介技術的發展拓寬了信息發布和獲取的渠道,專業媒體不再是新聞事件的第一報道者。熱點事件出現時,自媒體以新聞當事人的身份直接進行信息發布,比進行轉述的專業媒體具有更強的可信度,公眾信賴由專業媒體轉向作為第一發布者的自媒體。
   三、動態的新聞真實合議
   以往觀點認為,社交媒體發展壯大意味著“真相界定者”的消亡,公眾可以任意地編造符合他們內心期許的“現實”[15]。信息繁榮造成膚淺思考的行為模式,致使公眾易被情緒左右,自媒體呈現出輿論狂歡的無序狀態[16,17]?!昂笳嫦鄷r代”成為對當下媒體環境的基本表述[18]。這種基于媒體視角的公眾無力觀,無異于互聯網時代對于“魔彈論”的包裝再利用,將公眾置于新聞專業主義與新聞客觀屬性的對立面,實際否認了公眾在新聞求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仍然將媒體視為唯一的真相探尋者,無疑在當下的傳播環境中缺乏解釋力。
   “人人皆可成為記者”的媒介技術演進使得以往的新聞生產與接收的界限變得愈發模糊,公眾不斷深化的媒介參與要求構建了一種由傳媒機構和普通大眾共同參與的動態的新聞求真機制。構建新的新聞求真標準需要新聞多方參與者的互動交流,因而,新聞的求真過程體現為一種多角度的、動態的“對話之真”,要求最大程度地體現新聞真實的客觀與全面[2]。比爾·科瓦齊與湯姆·羅森斯蒂爾在《真相: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么》一書中,提出“懷疑性認知方式”的六步原則[19],即:第一,接觸到的內容是什么;第二,信息是否完整,如果不完整,缺失什么;第三,信源是誰,為何相信他;第四,證據是什么并且是怎樣核實的;第五,其他可能性解釋或理解是什么;第六,我有必要知道這些信息嗎?六步原則旨在引導公眾對于新聞事實的本能懷疑轉化為一種理性的思索,對于新聞所呈現的事實“批判性地認識”,從而破除“后真相時代”所體現出的情感高于事實的假象。
   在新修訂的《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中,比爾·科瓦齊與湯姆·羅森斯蒂爾重申了互聯網時代下公民的新角色[20]。書中強調新聞事實查驗的“透明性原則”,在確保新聞生產“公開的透明性”的同時,提出作為普通公眾的“參與的透明性”,邀請公眾共同參與新聞真實的建構過程。新聞求真過程中的公眾參與能夠彌補單一媒體視角的缺陷,促使“新聞呈現”向“事實呈現”轉換,進而在多維度上使公眾理性得以彰顯[21]。新聞公眾合議的求真過程在時間上表現為持續性,在空間上具有廣泛性,滿足了信息繁榮的互聯網時代瞬息萬變的新聞真實需要。同時,將公眾納入新聞求真過程,更加有效地反駁了傳統媒體時代“公眾無序”的論斷,破除“后真相時代”并無真相的迷思,構建新的、具有更高可信度的傳播格局。
   四、結 語
   盡管“后真相時代”的表述認為自媒體時代真理的標準正在下降,但事實上后真相混亂的表象反映了對于新聞求真的更高要求,尋求真相的呼聲空前高漲[18]?!昂笳嫦鄷r代”并非意味著虛假新聞和主觀原則的勝利。媒體無需質疑真相時代的終結,而是需要對新聞求真原則加以重新思考?!昂笳嫦鄷r代”對于新聞求真的挑戰不僅針對媒體,而且對互聯網時代愈發深入參與新聞真實構建的公眾提出了要求。作為專業媒體,需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與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信息需要。同時,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公眾參與真相建構過程,承認媒體作為傳播過程中傳播主體的認知局限,將媒體職能由單一的告知者向公眾話題的引導者轉化[2]。另一方面,普通公眾需要不斷提高理性思維能力,積極參與真相的構建過程。
   盡管后現代主義哀嘆真相的終結,但我們仍然需要真相,人類求真的本能從未停歇[22]?!昂笳嫦鄷r代”所要尋求的是一條動態的、具有多元主體的求真之路,通過不同主體間的對話和各個要素之間的視域融合[23],超越個體的局限,進而達到與事實無限接近的“真相”。
   參考文獻:
   [1] Oxford Dictionaries. Post-truth[EB/OL]. 2016. https://www.oxforddictionaries.com /press /news /2016/11/15 /WOTY-16.    [2] 李瑋,蔣曉麗.從“符合事實”到“社群真知”——后真相時代對新聞何以為“真”的符號哲學省思[J].現代傳播,2018(12):50-58.
   [3] 陳波.邏輯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 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5] 蔣曉麗,李瑋.從“客體之真”到“符號之真”:論新聞求真的符號學轉向[J].國際新聞界,2013(6):15-23.
   [6] (美)邁克爾·舒德森著.陳昌鳳,常江譯.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 胡翼青.后真相時代的傳播——兼論專業新聞業的當下危機[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28-34.
   [8] 黃旦.重造新聞學——網絡化關系的視角[J].國際新聞界,2015(1):75-88.
   [9] (美)桑德拉·哈丁著.夏侯炳,譚兆民譯.科學文化多元性: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和認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10] 楊永忠,周慶.后現代主義哲學視野中的女性主義認識論研究[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8(3):10-15.
   [11] 吳曉春.新聞真實性的重新審視[J].當代傳播,2005(4):45-48.
   [12] (美)沃爾特·李普曼著.閆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
   [13] 馬嘉.新媒體技術背景下新聞專業主義的發展困境與出路[J].新媒體研究,2018(5):122-123.
   [14] 閆巖.公民新聞:參與的幻象[J].新聞與寫作,2015(6):57-62.
   [15] 陳龍.修辭術博弈:“后真相時代”的政治傳播癥候[J].探索與爭鳴,2017(4):18-21.
   [16] 劉夢然.引導與宣泄——后真相時代下的輿論狂歡現象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9):84-85.
   [17] 房玉婷. “真相”時代下的輿論引導思考[J].傳播與版權,2017(7):6-7,11.
   [18] Silvio Waisbord. Truth is what happens to news[J]. Journalism Studies,2018(6):1866-1878.
   [19] (美)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斯蒂爾著.陸佳怡,孫志剛,劉海龍譯.真相: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0] (美)比爾·科瓦齊,湯姆·羅森斯蒂爾.劉海龍,連曉東譯.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1] 楊丹妞.走出“洞穴”:后真相時代的反轉新聞[J].中國報業,2018(22):23-24.
   [22] 藍江.后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J].探索與爭鳴,2017(4):10-13.
   [23]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武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0066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