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為何選擇農業立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回顧中國歷史,農業一直是歷代王朝的立國之本,面對這樣的歷史,一個問題呈現在我們面前——為什么中國歷史選擇了農業立國?
從歷代王朝的治國政策來看,推動中國走向農業立國之路,戰國時期執掌秦國軍政大權的商鞅發揮過重要作用。進入秦國后的商鞅,向秦孝公提出強國之策——重農抑商?!芭d兵而伐,則武爵武任,必勝 ;按兵而農,粟爵粟任,則國富”是商鞅論點的核心。農是實現強國的物質保證,戰是邁向強國的克敵措施。依照商鞅鼓勵農、戰的政策,商業受到嚴重的壓抑。
商鞅認為,國家一旦有難,由于農民的土地是不動產,既不可以移動,也不可能變換,為了保家,必定會與國家共生死 ;商人就不同了,由于商人的經營行為以流動性為主,并非固定在一地,且商業盈利獲得的多為金銀細軟,一旦國家面臨危機,包裹細軟即可逃離戰火是非,于國于民均無利。站在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家利益上,農為本,商為末,崇本抑末的思想即已形成。
事實上,崇本抑末并非中國古人一貫的思想。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治理齊國的管仲,就與商鞅有著不同的治國思想,即重農而不抑末。管仲將國家的經濟之本投放在糧食生產的同時,也提倡農、林、牧、副、漁五業并舉,并強調“農夫不失其時,百工不失其功,商無廢利,民無游日,財無砥滯”的重農不抑商思想。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邁向了霸主的地位,不但擁有了強大的國力,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如果說秦代開啟了重農抑商的治國道路,那么最終的強化則完成于西漢時期。漢武帝時期的各種制度多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其中董仲舒主張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桑弘羊提出的鹽鐵官營,在思想與政策兩方面強化了“崇本抑末”,并成為后世之本。
“崇本抑末”的真正效力在于政策和法律措施給予的保障。朝廷對官員政績考察的主要內容在于“農”而不在于“商”,比如耕地的拓展、人口的增殖和其他與農業相關的指標。但事實上,對商業發展造成更大影響的,要數桑弘羊提出的鹽鐵官營制度。在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下,衣食之需幾乎完全可以依靠農業生產自身而獲得,因此商人經營獲利在于鹽、鐵、礬等農業不能生產之物。但后來,朝廷實施鹽鐵官營制度,將那些非農業所產,又是民生不可缺少的物品實行官營,目的就是將這些利潤率最高的物品掌控在朝廷手中,并通過國家壟斷,阻斷商人的利潤。實行鹽鐵官營制度之后,商人能夠經銷的物品,除日常針頭線等小商品之外,就是面對社會上層需求的奢侈品,而所有這一切均不足以將商業推到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樣的情況延續到明代,長城沿線蒙古人的南下,成為商人崛起的機會。在面對蒙古騎兵屢屢南下的危機時,朝廷為了保障軍糧的需求,實行了“開中法”,即要求商人將糧食運送至長城地帶,依據運糧數額發放販鹽通行證。正是利用“開中法”,后世盛極一時的晉商、徽商等商幫獲取了第一桶金,并在此基礎上崛起,成為明清時期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
盡管如此,“農為本”的思想也沒有被削弱。農業始終是中國古代的支柱性產業,依托農業而誕生的文化也植根在這片土壤之上。它不僅養活了我們,還造就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輝煌歷史。深厚的黃土與土地上生產的糧食,既孕育了中華文明之光,也讓中華民族在年復一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事活動中,形成一種平和求安的性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384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