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為何要寫牧羊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何其芳的詩歌《秋天》在第三節為何要寫牧羊女,這既是學生初讀詩歌的疑難點,也是教師備課的困惑點。解讀發現正是牧羊女這一意象使詩歌形成縱深結構,意蘊更為豐富。擬遵循變異教學的理論,在微格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的教學策略,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收獲頗豐。
關鍵詞: 《秋天》;牧羊女;變異教學;比較閱讀;反思
《秋天》是現代詩人何其芳的代表作之一,它通過描繪農家、江面、草野等畫面,展現出鄉村秋天的美好景致。學生在預習時提出:詩歌的前兩節比較好理解,第三節為什么要寫牧羊女?“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這一句如何理解?其實,這不僅是學生初讀詩歌的疑難點,也是教師在備課時的困惑點。
一、找到破解文本奧秘的密碼
詩歌題為《秋天》,涵蓋面極廣,作者選取了幽谷中有節奏感的伐木聲、竹籬間肥碩的瓜果、江面清冷迷蒙的冷霧等意象,不僅鮮明地展現了秋聲秋色、秋光秋影,而且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營造出一個清悠遼闊、充滿朦朧詩意的意境,也鮮明地體現出作者“獨特的精致細膩、搖曳多姿的抒情個性”。
牧羊女這個意象對表現詩歌的意境究竟有何作用?先來看詩人是如何寫牧羊女的:“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冽了?!痹姼璧谌澋拈_始兩句先用全景勾勒出秋天空曠寂寥的草野,為描寫牧羊女營造了背景環境?!芭1成系牡崖暫翁幦チ?,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边@幾句是對牧羊女眼睛的特寫。接下來,從句式變化、巧用修辭、想象的張力等角度品味這幾行詩句,具體闡述它對豐富詩歌意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首先,從句式的角度來看,作者運用了倒裝的手法,正常的語序應是“牛背上(牧童)那笛孔中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聲何處去了”。詩歌將“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一句提前,既與之前詩行中的“更寥闊了”,“更清冽了”共同傳達秋天清寂邈遠的氛圍,也是從聽覺的角度敘寫牧羊女心靈世界的第一個層次:對牧童笛聲的思念和追尋。該句的重點是“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它在前一句的基礎上深入了一層,從聽覺的角度沉潛到感覺的角度,呈現出牧羊女心靈世界的第二個層次:對那個洋溢著芬芳氣息的美好夏夜的無限追憶。作者運用疑問語氣將“處于寧靜的客觀世界中主觀心靈的輕微的震顫表現得細致”,含蓄委婉又有層次地表達出人物的心靈世界。
其次,從修辭來看,作者運用借代法,用“笛聲”指代牧童。不過人們能聽到從笛孔中流淌出的笛聲,卻不能聽到“香與熱”。“香”可嗅,“熱”可感?!皾M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運用通感的修辭,在看似毫無道理的表達中給人無窮的回味。
再者,從想象的角度來看。詩歌第三節的主要畫面是秋天草野上牧羊女的眼睛。“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夢寐”一詞尤為精妙。夢寐是指睡夢,它介于真切與虛無之間,有著豐富的生命活動。一方面,這句詩讓我們聯想到牧羊女的眼睛就像一個廣角鏡,透過這雙眼,我們仿佛能看到清幽的山谷、閑靜的農家、悠然歸航的小船、寂靜遼闊的草野等悠遠的景象,它濃縮了鄉村秋天里最有韻味的景致,巧妙地收束了全詩。另一方面,我們不僅能看到“夢寐”著的牧羊女的眼睛,而且能讀出她豐富的內心活動——她對那個充滿美好回憶的夏夜的追憶,以及對牧童純真美好的情思;我們從詩句中不只讀到了秋天的風景,還有關于夏夜的想象??梢哉f,《秋天》中牧羊女這一意象能引發我們對于詩歌留白的無限想象。而想象空間越大,詩味越濃,讓人涵泳品味的可能性也就越多。
反觀整首詩,前兩節側重描繪秋天之景,第三節轉而寫牧羊女內心的情思,詩歌結構變得立體、有層次感。牧羊女這一意象拓寬了詩歌的表現內容,豐富了詩歌意蘊,與前兩節一起營造出秋天清悠、深遠的意境。
二、變異理論指導下的微格教學
如何將教師的解讀轉化成學生的理解呢?經過仔細思量,變異理論讓我選擇了比較閱讀這一教學策略,突破教學的難點。
變異理論是關注教學過程與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學習的理論。它的基本觀點是為了認識某個事物,應注意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不同。為了注意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在某個屬性上的不同,這個屬性就必須在某個維度上發生變化。在所有其他屬性都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這個差異才能被識別出來。
遵循這個理念,我決定運用一個改寫的文本,使它與原文的第三節相互打開、彼此激活。在比較閱讀中,給出什么樣的對比文本、如何對比這兩個問題是極為關鍵的。這正是變異教學理論提及的“研究什么是‘好’的例子、例子的呈現順序與教學質量密切相關”。因此,思考如何使改寫后的文本在語言風格、意境與原詩盡可能接近,但又在最關鍵的地方有明顯區別,從而為學生提供較大的思考張力、探討空間。
幾經修改,和原詩第三節做比較閱讀的文本是:
回味著青草的余香,
緩緩下山的牛兒。
秋天搖曳在鞭梢上。
此外,比較閱讀不只是將兩個文本在同一層面或角度進行簡單重復的比較,教師需要設置梯度,逐步引領學生深入學習。遵循這個思想,將突破重難點這一環節設計為三個層次的活動:首先朗讀第三節,啟發學生領會其大意,而后引導學生比較改寫的詩行與原詩的不同,最后引導學生聯系二者的不同,結合詩歌的前兩節,比較哪個版本更好。
以下是這一部分教學活動的部分實錄:
師:同學們,這首詩很美,我的一個朋友對它很感興趣,改寫了第三節,咱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它和原詩第三節有什么不同?
生:兩首部分的角度不一樣。原詩是以牧羊女的視角來看秋天,改寫后是從牧童的角度來看秋天。
生:原詩有疑問句,牧羊女在想牧童去哪兒了呢。改寫后多是寫實,具體描述秋天的景象,沒有疑問。
師:你從標點的角度入手,非常敏銳。這里確實值得我們再品一品。
生:原詩有一種回味夏天的感受,改寫之后的詩句只描寫眼前的秋天,缺少回味。 生:原詩用的是問句,表達更加含蓄;改寫之后用的是陳述句,顯得通俗、直白。
生:原詩表達的情感比較豐富,尤其是“笛聲何處去了”給人想象空間,讀者讀完會有很多的思考,也很期待看下一句。
師:你是說原詩很有想象力。那我們一起來品一品“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笛孔流出的本是什么?
生:笛聲。
師:怎么會流出“夏夜的香與熱”呢?大家由此聯想到了什么嗎?
生:我想這里的“熱”指的是夏夜的炎熱,“香”是不是指夏夜各種繁茂的植物散發的清香?
生:我認為笛孔里流動的是牧童和牧羊女的真情與真心。
師:也就是說這時候吹出來的不一定是音樂,而是心底的情感。我們不只是能聽到笛聲,而且能感受到牧童當時是什么心情?
生:愉快的。
生:熱情的。
師:是的,這些是我們透過原詩的詞句能感受想象到的。看來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接下來請大家聯系剛才比較的內容,結合詩歌的前兩節說說你認為這兩個版本哪個更好呢?為什么?
生:原詩最后一節更好。因為它里面帶有一種感情,讓人可以回味。
生:我認為原詩更好。原詩最后采用疑問句,沒有框住讀者,并且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改寫之后只是停留在寫景的層面。
生:原詩更好。因為它寫到了人的心靈深處那種特別微妙的情感。
生:我比較喜歡原詩的表達。“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這里面有牧羊女豐富的心理描寫,后面詩句是情感的升華,不單單只是像改寫后的白描手法,而使詩歌一下子變得立體了。
師:同學們的探討很熱烈,也很精彩!我們來總結一下,先來看改完后和原詩三個詩節的最后一句。農家、漁船、鞭梢都是景物,原詩的前兩節落腳點是景物,第三節落腳點卻是人。可見作者由秋天的自然之景寫到了心靈之思,這樣我們可以看到第三節和前兩節不在同一平面上,整首詩的結構是立體的。同時,詩歌第三節寫人內心微妙的情感,我們從牧羊女的眼里,還能想象她豐富的心理;作者描寫的是秋天,我們卻可以聯想到夏夜,夏夜里的熱情、芬芳,那一段非常美好純真的往事,這一切都如夢似幻。詩歌的第三節使全詩的意境更加深遠開闊。
三、反思,向美妙的教學深處漫溯
這次微格教學使學生反復品味《秋天》的第三節,著眼于領會整首詩歌的意蘊與藝術構思,突破了教學難點,實現了教學目標。筆者認為現代詩歌教學尚需用心探索,引領學生賞其精粹的語言,品其豐富的意蘊,受其深厚的人文內涵和審美價值的熏陶。
?。ㄒ唬膶W生的學習需求出發,確定教學內容
微格設計的內容來自學生。在課前的學情調查中,約有85%的學生提出疑問:第三節為什么要寫牧羊女?為了解決學生們的困惑,通過閱讀資料和研讀文本,我決定以涵泳第三節為依托,引領學生逐漸走入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內涵與藝術構思,確實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二)設計開放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為了讓學生反復品味詩歌第三節,我引導學生將改寫后的第三節與原詩進行比較,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你能發現二者有哪些不同?你更喜歡哪個版本?”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這一問題確實激發了其涵泳語言、理解內涵、探究文思的興趣。學生們進入情境之后自主探究,積極表達見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對話讓我格外珍視。
詩歌鑒賞,不是教師直接把文本解讀告訴學生,而是設計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建構,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ㄈ┗钣帽容^閱讀的教學策略
比較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對思維產生強烈的刺激。比較閱讀這一教學策略,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過程,使教學由“以知識傳授為主”轉向“注重培養能力”。
以往我們多是借用一個現成文本來進行比較閱讀,但本設計所用的比較閱讀的文本是我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改寫的,它結合了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生現有的閱讀經驗相連接,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教學情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辨析異同的過程中突破難點,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提升認識,學會了學習,收獲了成就感。
當然,我的改寫離原作的神韻尚有一定距離,這也就意味著此種方法的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過,突破自己的思維局限,不斷學習并化用教學理論,對我今后的教學是一種啟發,有著非凡的意義。
作者簡介:殷寒君(1982—),女,北京市西城區三帆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教法、教師專業成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3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