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俗冷知識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6月,故宮啟動了第二個主題性綜合文化創意項目—— “宮·龍鳳呈祥”大婚禮儀藝術展。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古代結婚習俗都有哪些?
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在周代基本建立并固定下來,在秦、漢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黃昏結婚,紅男綠女
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準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是男20歲、女15歲。過去男女結婚,沒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請個形式上的媒人來說親,叫“采媒”。先秦時,官府每年為單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機會。春秋時期的“仲春會”就是一個典型的男女交友的大派對,由官方強制執行。
仲春會一般設在每年陰歷的“三月三”,后來的清明節男女“踏春”風俗,便受到了仲春會的影響。除了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單身男女覓偶的良機。
直到周朝,開始有了一套完整的婚禮禮儀,如規定“尊卑不婚”,就是結婚要門當戶對,如黃昏時舉行婚禮,因為男子屬陽而女子屬陰,黃昏是“陽往而陰來”之時,所以那時候把婚禮叫做“昏禮”。同時,婚禮上的婚服也應運而生。那時候婚服無論男女,主色調都是黑色,甚至連新郎騎的馬,也都是黑色。
秦漢朝都基本延續了周禮,以黑色為尊,采用玄色禮服。但和周朝時期相比,新娘的打扮明顯要華麗的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會穿袆衣(一種服制)做婚禮等重大場合的禮服,而袆衣的顏色為黑色和青綠色?!犊兹笘|南飛》里描述過新婦出嫁的穿著:“雞鳴外欲曙,新服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
直到唐朝,婚服的顏色才有了變化,婚禮中也開始融入了熱鬧喜慶的氣氛。唐朝的婚服,開始流行“紅男綠女”,男服緋紅,女服青綠。宋朝延續了唐,但是比唐朝的服飾更加簡約了一些,穿著釵鈿大袖衫,依舊是紅男綠女的搭配,這里綠女,并不是指的綠色,而是一種偏藍的青色。
三書六禮,大雁當主角
在古代講究三書六禮、明媒正娶,種種手續,缺一不可。所謂三書,指的是聘書(訂親文書)、禮書(記載聘禮情況)、迎書(迎娶女方過門時的文書)。而六禮指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作為六禮的第一步,拉開了整個婚禮的序幕。當適齡男女的父母準備為子女擇偶婚嫁時,一般是由男方家邀請媒人向心儀的女方家提親,并同時送上求婚的禮物。按照周禮,男方家應送大雁給女方,而這個時候女方家多半會打聽男方的情況,如果覺得合適,便會收下禮物。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納采中男方家所送的禮物也在不斷地變化,不論禮物如何變化,大雁仍然是納采中的主角。
問名,女方家將女兒庚帖交給男方家,由男方家請人占卜,除了占卜吉兇外,男方也會順便探問女子的家庭情況、個人容貌品行等各個方面,以求娶得佳婦。
納吉,如果通過了問名這一關,男方家會與女方家商議下聘成婚一事,而通知這個好消息的文書就是聘書。
納征,也叫過大禮、下聘、送彩禮,即男方家及媒人攜帶財物、禮金等作為聘禮贈與女方,當然還要送上禮單(就是三書中的第二書:禮書);女方也需要回禮。到了這一步,男女婚約即告成立,任何一方不得隨意悔婚。如果這時候任何一方反悔的話,是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請期,即男女雙方商量定下結婚的日期,發喜帖邀請親朋好友來“吃喜酒”。親迎,新郎和親朋、媒人去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上花轎后和新郎一起到男方家,拜天地、入洞房。親迎這天男方要將迎書(三書之一)交給女方。至此,整個結婚流程完畢,適齡男女正式結為夫婦。
永世常青,茶為彩禮
在民間婚俗中,茶歷來就代表“純潔、堅定、多子多?!?。因為茶樹移植難以成活,古人視其為愛情堅貞的象征;又因茶村多籽,象征子孫“綿延繁盛”;茶樹四季常青,寓意愛情“永世常青”。
舊時,婚禮茶的名目很多。從男女雙方訂婚到婚禮完成,都以茶為媒介。江浙一帶,婚姻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即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四川長壽一帶定親時,男方以茶葉為聘禮,女方受聘叫“受茶”,因此他們把這種聘禮茶叫做“定根茶”。廣西昭平一帶定親前,男女雙方通過媒人或親戚朋友說合,女家便將生辰“庚帖”由媒人送到男方,如果雙方生辰“相合”,就以檳榔、茶葉、釵環為定,這也是“定茶”。江蘇一些地方娶親時,新郎要親自到女方求親,向女方家長行禮后,要在廳堂內飲茶三次,前兩杯一為白果,一為蓮、棗,有隱喻白頭到老、連理相親、早生貴子的意思;男方接過之后要雙手捧住,深深作揖,只需嘴唇輕抿一下,便由女家人收去,第三杯才是茶,這稱為“三道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46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