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德化窯觀音瓷雕瓔珞淺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起源于南亞次大陸的瓔珞,隨著佛教東傳,特別是觀音信仰的中國化,從作為貴族身份的象征到菩薩莊身的重要飾品,及至成為獨特藝術符號的裝飾圖案,逐漸完成了漢化過程。明清時期德化窯觀音瓷雕胎質潤白、釉色純凈,更好地詮釋了宗教意味,瓔珞刻劃簡潔精雅,具有節奏與韻律、對稱與平衡、圖案化重疊等審美特征。
關鍵詞:明清;德化窯;觀音瓷雕;瓔珞
1 瓔珞的起源與中國化發展歷程
1.1 瓔珞的起源和釋義
瓔珞(梵語Mukta hara/Ratnavali),為梵語“積由羅”的意譯,原意為成串的寶石或珍珠等,是古代南亞次大陸地區貴族佩戴于身上以彰顯身份地位的一種用珍珠、寶石等串成的胸飾。與其有關聯的是戴在頭部或頸部的花環裝飾物——花(華)鬘(梵語Kusuma mala),二者區別在于前者為礦物質,后者為植物質,用途基本相同[1]。
人類早期的審美文化往往與宗教相關。瓔珞在古印度《梨俱吠陀》和兩大史詩中亦多處提及,成為傳說中象鼻女神、吉祥女神等天神佩戴的飾物。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思想和禮儀注重首飾的佩戴,瓔珞逐漸成為佛教中菩薩、天王等塑像、繪畫中的莊身飾品。在《華嚴經》《法華蓮華經》等佛教經典中亦多次提及瓔珞、七寶瓔珞在菩薩諸神莊身上的供養、裝身的作用,是應世間眾寶所成而有“無量光明”,具有美化心靈、凈化身心的特征。后期亦將其佩戴部位擴大到手部、腳部和臂部[2]。如出土于那爛陀的觀世音菩薩像(圖1),觀音左手持法器自然下垂,右手上舉結印,半跏坐于蓮座上,頭戴高寶冠,渾身滿飾瓔珞。
1.2 瓔珞的中國化發展歷程
隨著佛教東傳和佛造像的本土化,瓔珞的裝飾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而逐漸具有了我國民族風格與地域特色。據相關研究,隋朝及之前,觀音菩薩的頸飾大多為扁平、有寬度的圓盤狀珠鏈或項圈兩種形式,上飾以類似于莫高窟北魏第254窟南壁前部菩薩的雙獸胸飾、鬼頭等[3],風格與印度健陀羅時期比較接近,粗獷沉重,形式、材質和藝術制作相對粗糙、簡單。唐代以后,瓔珞的色彩、形式日益豐富和精致化,更富有創造性。裝飾元素的多元化、本土化也意味著其裝飾風格的確立和成熟。至明清時期,觀音菩薩塑像的瓔珞逐漸從最開始的首飾轉變為具有特殊意義的藝術符號和裝飾圖案。
2 明清時期德化窯觀音瓷雕瓔珞類型賞析
明清時期,德化窯觀音瓷雕造型富于變化,精巧纖細,觀音形象大多豐滿端麗、圓潤生動,多為觀音塑像中的精品。在這些觀音瓷雕塑像中,瓔珞這一藝術元素的使用也頗具特色。根據瓔珞長短及形態劃分,大體有短瓔珞項圈式的O型、長瓔珞的U型和長瓔珞的X型三大類。
明代中后期德化窯觀音瓷雕形成了“何派藝術”。私人收藏的何朝宗款坐蒲觀音(圖2),頭發束頂高聳挽成髻,頭發紋絲刻劃清晰,神態安詳;左右手交疊置于右膝蓋下,衣紋飄逸自然。項圈式短瓔珞垂于胸部,中間是扁平狀的如意,外部飾連珠紋飾,配以德化白那格外純凈的釉色,顯得簡潔精雅。作品的重心在于突出其衣飾。
清代“博及漁人”款提籃觀音(圖3,私人收藏)和大明萬歷年制(寄托款)的立蓮凈水觀音(圖4,私人收藏)則是使用長瓔珞,制作工藝精美。其中,提籃觀音姿勢自然、優美,網狀式垂掛瓔珞垂飾于胸前;腹部及以下的瓔珞,內層是由蓮葉紋寶珠組成X型,外層由珠子穿組而成,加以蓮花紋寶珠,滿布下半身且長至腳掌。立蓮凈水觀音的瓔珞亦顯得相對較為復雜:腹部以上亦為網狀式垂掛瓔珞;腹部以下瓔珞由三重寶珠穿組而成,并在左右肩部連接而成,刻畫細膩。
3 明清時期德化窯觀音瓷雕瓔珞的審美特征
首先,具有節奏與韻律之美。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夠引起人們內心情感的觸動,原因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節奏、韻律之美。在視覺藝術中,節奏和韻律具體表現在作品形式的重復、色彩的變化、線條的流動,產生有規律、有彎曲度等有規律的運動變化或有協調與秩序的韻律美,進而引起欣賞者的生理感受和情感觸動。觀音瓷雕瓔珞的韻律美在于瓔珞的組成有分割、起伏和連續性的變化,在于瓔珞與瓷雕衣飾紋路等的有機結合,讓作品看似圖案豐富卻繁而不亂、層次分明,在統一協調的基礎上又有韻律節奏感。
其次,具有對稱與平衡之美。在觀音造像設計過程中,于對稱,以求結構形式重心穩定;于平衡,追求動感與動態美。在操作過程中則堅持實用與審美的需要而采取對稱與平衡的結合,以平衡為主的造型中,追求于變化與動感之中求統一,而以對稱為主的造型中,則追求統一與靜感之中的變化,從而在動靜結合、統一與變化之中尋求完美的平衡感,使得瓔珞的穿組更具組織性,在整體變化中求得穩定,加強造型均衡效果。
最后,圖案化重疊式之美。明代中后期以來,德化窯燒造技術的提高、工藝材質的優化、胎釉配方的改良和手工匠人技藝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德化窯觀音瓷雕總體水平的提高。不少觀音瓷雕中,瓔珞采用了相對繁復、巧密的形式,圖案化、重疊式之美突出,這與瓷雕的骨架、結構、刻畫線條的應用等皆有關聯。
參考文獻
[1][3]李敏.敦煌莫高窟唐代前期菩薩瓔珞[J].敦煌研究,2006(1):54-61.
[2]石蕾.我國陶瓷裝飾瓔珞紋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學院,2016.
【作者簡介】邱萍萍(1976—),女,文物博物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古陶瓷鑒定。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48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