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春牛舞歌的時間與空間特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春牛舞歌是傳統社會于立春節氣前后進行的舞春?;顒又斜硌莸拿耖g歌舞音樂。舞春牛是傳統社會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其特征為伴隨著制作的春牛既舞而歌。春牛的形態不一,既可以是泥土制作,因此又有土牛之稱,亦可以是制作好的牛角、牛衣內填入人充當牛體。在歌舞活動中,通過不同形態的具有地域色彩的民歌,模擬似曾相識的場景與動作,形成集體性參與,促成文化認同。
  一、春牛舞歌的表演形式與音樂特征
   與舞春牛融于一體的春牛舞歌表演形式多樣,但常為帶角色表演。在廣東北部的舞春牛中有小生、小旦、丑生、丑旦等角色,廣東信宜的舞春牛中有牛郎、牛女、春牛等角色,廣西的舞春牛中有耕田郎、茶娘、茶公、春牛、那蓮婆等角色。當然亦存在僅有春牛與演唱者的形式,在湖南衡南地區,春牛被認為是吉祥之物,每年立春以后,都有上門送春牛的習俗,為兩人表演,一人舞春牛,一人演唱。①
   在多個角色參與的舞春牛中,歌唱活動貫穿于整個過程中,并伴隨一定的程序與情節。在廣東信宜,舞春牛按照賀年、開耕、戲牛、豐收的順序進行,在鼓樂聲、《開場曲》《賀年曲》中恭祝五谷豐登,以《春耕曲》再現耕種過程,在《愛牛曲》中與牛嬉鬧,在《豐收曲》中模擬收割、打谷,歡慶豐收。②在廣西,春牛隊先到宗祠,演唱《賀祖宗歌》;再到各家各戶庭前,以《賀年歌》開始,而后由耕田郎手牽牛邊做耕田狀,邊唱《十二月使牛歌》,接著由插秧娘作插秧動作,同時唱《慶豐歌》,最后以象征稻谷收獲的挑谷動作寓意主人家五谷豐登。隨后到村落中的公開活動場所,分數場進行表演,且在場次的安排上與廣西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種植的重要程序一致。水稻種植最初的程序是耕田,舞春牛即由耕田開始。耕田郎以《都想今年五谷好》唱出農人的美好希冀,接著由人填充其中的春牛模擬牛的各種動作,耕田郎做出耕田狀,唱《十二月使牛歌》。在一系列牛不配合、耕田人馴服牛的舞蹈動作后,唱出感嘆牛艱辛的《牛嘆詩》。第二個種植水稻的重要程序是插秧,于是插秧娘上場,作拔秧狀。此時出現新的角色那蓮婆,邊舞邊唱《我從那蓮來到這》和《十二月歌》。那蓮婆的加入增添了逗趣的元素,與插秧娘的溝通中出現壯語與漢語的“語言不通”以及不同于插秧娘的倒退式插秧而為向前式插秧等等,都會令圍觀群眾捧腹大笑。第三場轉換故事場景,為農人的日常生活。耕田郎與妻子之間因為送飯來遲而產生矛盾,在耕田郎唱出《沙牛去娶水牛女》后二人和好。其后,場景轉回至勞作中,最后一個重要的稻作程序為收割,插秧娘一邊做出收割、挑谷動作,一邊唱《十二月慶豐歌》,最后在歡樂逗趣中結束。③
   隨舞而歌的春牛舞歌呈現出所屬體裁的音樂特征,表現在節拍較為規整,節奏受到舞蹈律動的制約,并在與舞蹈動作的相互配合中呈現出不同的旋律形態,《使牛歌》與《慶豐歌》④等即是如此?!妒古8琛分?,以左腳與右腳之間的轉換、膝部的屈伸以及身體的彎曲等動作模擬犁田,音樂以中速與之配合。長短型的節奏后是均分型的八分音符,為流動的旋律增添了平穩性;徵音到商音之間頻繁的音階式上下行形成了波浪式的旋律線條,與不斷重復的犁田動作相互配合,間或出現的自由延長音與上下句中的長音符,賦予了音樂些許抒放的格調。
   在春牛舞歌中,活躍、輕快的類型占據較大的比例。廣東連縣的《唱春牛》⑤以較快的速度演唱,時值較短的節奏呈現出均分與短長型的組合,在音域較窄的旋律中一氣呵成?!稇c豐歌》與《使牛歌》有著相似的旋律形態,但在插秧娘的演唱中以相異的樣態出現。在同樣以徵、羽、宮、商為樂匯音組構成的級進上下行中,唱詞與曲調之間更加密集,原本以十小節配兩句唱詞,在《慶豐歌》中卻將四句唱詞與八小節旋律相對應,長短型的前八后十六、附點節奏等都增加了旋律向前行進的動力與活躍的效果。與《慶豐歌》演唱相隨的是模擬插秧或挑谷的舞蹈動作,前者以一小節為單位,在退左腳、俯身雙手持半合攏扇作插秧狀與退右腳、上身起立打開扇置于胸前兩個連貫動作中交替;后者以左右手一前一后持花籃模擬挑谷,伴隨一步一拍向前行進。頻繁的舞蹈動作與活潑的旋律相互配合表現出農人期盼豐收之情。
  二、春牛舞歌承續的歷史文化內涵
   之所以選擇在立春日前后進行舞春?;顒樱且驗槠涑欣m著歷史的內涵,可以說,在長時段的歷史進程中,立春日與春牛活動早已被增添了人為的含義,促成著習俗的傳承與維持。
   春牛舞歌的歷史文化內涵須先從重要角色春牛說起。春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但據《禮記·月令》記載,春牛與立春之日的活動分開進行。正月里太史提前三日向天子匯報具體的立春時日,到“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至于春牛,也就是土牛,在立春前一年的十二月制作,用以送走冬季的寒冷之氣,“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⑥到了漢代,迎春活動與春牛同時在立春之日出現,據《后漢書·禮儀志》載:“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雹弑砻髦辽僭跂|漢時期,大小官員都要在立春之日穿青衣或戴青幘,并在東門放置泥土制作的“耕人”和春牛,以向百姓展示。
   歷史的延續在近古、近現代及當代的民俗文獻和田野調查中得到證明。宋朝的《東京夢華錄》⑧與明清時期的各地縣志中多有記載,清乾隆七年《延慶州志》載:“‘立春’前一日,泥塑勾芒、土牛,隨文武各官出東郊,設宴坐飲。農家帶笠衣蓑,執農器牽牛,及各色行戶俱結彩樓,扮演故事。春官于階下口唱韻語,數刻而罷。”⑨證明在乾隆初年,河北延慶地區持續著春?;顒?,泥土制作的勾芒、土牛為必備物品,文武官員、農人與從事其他行業的人共同參與,其中春官演唱押韻的詞句,農人作勞作打扮與其他行業者扮演故事??梢哉f,清代延慶的春?;顒映蔀榱搜輨∨c民歌同時囊括,官員、農人與其他行業人共同參與的大眾型民俗活動。
   官方與民間春牛活動的開展基于三個理由:一者,勸農,高誘在《呂氏春秋》的注釋中云:“出土牛,令之鄉縣,得立春節,出勸耕土牛于東門外是也。”⑩二者,送走寒冷之氣。三者,促進豐收。同時,為了使春?;顒泳哂刑厥獾男Я?,在春牛制作上亦多做考究,以此促成春牛的儀式感與神圣感。據傳,宋代皇帝宋仁宗頒布了《土牛經》,明代周履靖的《夷門廣牘》中同樣有“土牛經”篇,在“釋春牛顏色第一”中,“常以歲干色為頭,從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干,甲乙木其色青,丙丁火其色赤,戊己土其色黃,庚辛金其色白,壬癸水其色黑,余倣此。支為身色,從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納音為腹,從金木水火土為納音?!眥11}取歲干、支、納音對應的顏色為春牛頭、身、腹的顏色。春牛的制作方式延續至清代,同治二十年《直隸綿州志》載:“其牛色取歲之支千(干)納音為之?!眥12}重視春牛的制作,以五行、天干、地支對應春牛的色彩,是以中國傳統文化建構了春牛的另一層含義:吉祥,并希冀以此具有送走寒氣與獲得豐收的神奇力量。    歷史文獻證明官方春?;顒拥某掷m性,民間則根據自身的文化特性建構出區域性的“小傳統”。在民間的“小傳統”中,保留了重要的角色——春牛,同時加入了更多的音樂元素,舞歌是最主要的部分之一。雖然民間的舞春?;顒記]有官方考究,但是以農人能夠接受的方式延續著春牛活動的力量與期望,以民間自己認同的舞春牛與春牛舞歌的形式擴大著民俗活動的影響力。必須承認,在立春前后舞春牛活動的延續與長時段的歷史建構的時間特殊性、春牛作為變體耕牛的物質特殊性密切相關??梢哉f官方的權威、歷史促成的合法性、中國傳統文化對春?;顒铀x予的效力等,都對傳統社會舞春牛及春牛舞歌在農人觀念中具有促進豐收的活動效力起著重要作用。
  三、春牛舞歌的時間與空間特性
   春牛民俗在歷史中積攢厚度,為舞春牛與春牛舞歌融入了歷史性內涵。不僅如此,舞春牛與春牛舞歌在時間、空間上有自身的特性,反映出傳統社會的文化觀念。
   就時間而言,春牛舞歌與兩種時間相關,即長時段的線狀時間與短時段的點狀時間,長時段的線狀時間指春牛舞歌相關的民俗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此部分已在上文論述,此處不贅述;短時段的點狀時間主要指每次春牛舞歌展演的時間,即立春前后。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表示春季開始之意,立春節氣的到來預示著新的以一年為周期的生產生活即將開始,就拿春牛舞歌的唱詞與舞蹈動作中涉獵頗多的農事而言,只有在合適的時間耕田、耙田,才能讓之后需要合適溫度、光照等條件的播種、移栽、除草、收割等程序順利開展。在立春節氣舉行舞春?;顒?、演唱春牛舞歌就是提醒農人農事時間,標注著即將進入勞作時間,指示農人應該在此節氣之后積極從事農事勞動。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社會感知時間的方式,通過社會實踐將自然的生態時間變成結構時間{13},而舞春牛與春牛舞歌則通過一系列的歌唱與舞蹈活動在結構時間之上增添了節日時間的內涵。以聲音和肢體動作為媒介,以群體參與為方式,舞春牛與春牛舞歌將立春時間與其他時間分隔開來,于此立春時間也就變成了特殊時間。其意義是在歌唱與舞蹈中擴大立春節氣的影響力,在嬉戲逗笑與群體狂歡中達到節氣內涵深入人心的目的。
   對于空間,張檸根據事物的存在方式將鄉土社會內部空間劃分為生活空間、生產空間與“死亡—不朽”空間三種類型。{14}春牛舞歌存在于這三種空間類型中,卻以或真實、或虛擬的形式存在。春牛舞歌主要涉及的生活空間為半開放的門前空地、開放的村中道路與公共場所,如湖南衡南地區的春牛舞歌在各家各戶門前演唱;江蘇地區的春牛舞歌為表演者在鄉村內行走,邊走邊唱;廣西地區除了到各家各戶門前演唱外,也會到村落中的公共活動空間展示。春牛舞歌不在真實的田間地頭表演,所以并不存在于真正的生產空間,而是通過虛擬化的形式生成生產空間。嶺南地區春牛、牽牛人等角色的塑造以及犁田等動作,廣西地區耕田郎、春牛、插秧娘、牛仔等角色的設定,模擬牛的行為、耕田、插秧、收割、挑谷等動作都是在建構虛擬的勞動場所,即生產空間。對于長期與農田打交道的表演者、參與者而言,雖不完全是寫實表演,但能從歌唱與動作中輕易判斷角色與空間,從而引起共鳴?!八劳觥恍唷笨臻g是一種“虛實合一”空間,盡管在宗族成員的內心無處不在,但它還是占據了一個現實空間的位置,宗祠就是如此。{15}在廣西南寧,春牛舞歌需先到宗祠表演,以期獲得去世祖先與神靈的庇佑。舞春?;顒诱峭ㄟ^歌舞表演連接著真實的生活空間、虛擬的生產空間與虛實合一的“死亡—不朽”空間,在虛虛實實之中,于半開放與開放的空間之內,將鄉土社會的內部空間貫穿。
  結  語
   春牛舞歌及其時間、空間特性折射出傳統社會最重要的文化觀念——農本觀念。春牛舞歌唱出農事勞作,凝念農本觀念,以舞蹈動作模擬農事勞作,踐行農本觀念。如廣東博羅的《鬧春耕》敦促農人努力勞作,連縣的《手拿牛棍喝牛行》展現出喝牛犁田的場景,廣西的春牛舞歌配以耕田、耙田、插秧等動作。值得一提的是,春牛作為重要角色,在春牛舞歌的演唱過程中被制作得“熟悉而又陌生”,從構架及形態可判斷為牛,但卻不同于真實的耕牛,其意義在于通過對比與反差增強娛樂性,強化春牛舞歌的效果。
   春牛舞歌連接著長時段的歷史,承續著春牛民俗的歷史文化內涵,無論是勸農亦或促豐收等,都與農事相關。同時,通過每一次立春時節前后的展演,向農人傳達著農事時間。不僅如此,在歌舞活動中,歌唱、舞蹈動作的變化與春牛的形態變化等會讓表演者與參與者處于一種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殊精神狀態,正如亞伯拉罕所述:“與日常生活中所作的變化大小相對應,感情和經驗的強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眥16}正是情感與經驗的變化,能夠將普通時間“重大化”“特殊化”,將日常事件“重要化”,從而轉變時間性質,將結構時間轉變為節日時間,增強特定時間內春牛舞歌的文化內涵在人們心中的印刻程度。春牛舞歌將現實的生活空間建構為虛擬的生產空間,連接著“死亡—不朽空間”,其展現生產程序、尋求祖先庇佑的目的,足以證明其與農事的關系。
   春牛舞歌是舞春牛民俗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本質而言,舞春牛時進行的歌舞活動是以擴大化的形式對農業勞動地位的承認,也是對農人自我身份的認同。通過對自然力和人在促進這一生產過程中的地位的承認,來作為一種繼續這一生產能力,抓住它并擴大它的手段。{17}春牛舞歌是農本觀念在民俗活動中的體現,通過將天時建構為人時,連接鄉土社會內部的不同空間,指明勞作種植對于傳統社會的重要性。
  ①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第947頁。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2年版,第372—373頁。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西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2年版,第470頁。
 ?、?同{3},第473—474頁。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東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東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5年版,第505頁。
 ?、?王文錦《禮記譯解》,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97、235頁。
 ?、?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后漢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273頁。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全譯》,姜漢椿譯注,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頁。
 ?、?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頁。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新校釋》,陳其猷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24頁。
  {11} [明]周履靖《夷門廣牘》,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750頁。
  {12} 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頁。
  {13} 張檸在《土地的黃昏——中國鄉村經驗的微觀權利分析》一書中對生態時間、結構時間、節日時間進行說明。生態時間指自然時間;結構時間具有自然屬性,但更加突顯人類的實踐行為;生態時間與結構時間的沖突,產生了節日時間,是生態時間的瞬間化、點狀化狀態。
  {14}{15} 張檸《土地的黃昏——中國鄉村經驗的微觀權利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9頁。
  {16} [美]維克多·特納編《慶典》,方永德等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頁。
  {17} 同{16},第207頁。
  王琳  博士,常州大學藝術學院教師
 ?。ㄘ熑尉庉? 劉曉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5332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