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法茂美 質樸醇厚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漢代瓦當藝術是我國瓦當藝術發展的鼎盛時代,其表現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道教思想在漢代藝術上的體現和讖緯學說對漢代藝術產生的影響。福建地區漢代瓦當分圖案、文字及文圖并茂三類,是在中原地區深厚的漢文化影響下出現的,同時又獨具越文化風格。
【關鍵詞】 福建;漢代瓦當;裝飾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瓦當是古代建筑材料之一,質地一般為陶質,當面多飾有圖案、畫像、文字等。中國目前最早的瓦當出現于西周時期,春秋時期各國均有發現飾于建筑上的瓦當;至戰國時期,使用瓦當的分布地域更加廣泛,黃河流域的山西、陜西、河南、河北、甘肅、山東等地,長江流域的湖北、安徽等地,以及內蒙古、遼寧、廣東等地均有出土;而秦漢時期的瓦當數量巨大,種類繁多。[1]早期的瓦當多不施色彩,但卻獨具一種樸素美和裝飾美,在保護屋檐不受風雨侵蝕的同時,還起美化建筑的作用,是實用和藝術的有機統一。
福建地區在漢代以前,基本為土著越人的生活區域,各類建筑基本是以桿欄式建筑或窩棚式地面建筑為主,并無使用磚瓦和瓦當的傳統。至秦漢之際,閩越王無諸在秦末隨諸侯反秦,又在楚漢爭雄中佐漢擊楚,并于漢高祖五年受封為王。隨之而來的是閩越國與中原等北方地區的密切來往,在建筑、制陶、冶鐵等,甚至官制、文字等方面打上了漢文化的烙印,而瓦當就是其中建筑、制陶、文字等方面綜合反映出中原漢文化影響福建的重要表現形式。
福建地區出土的漢代瓦當主要集中在武夷山城村漢代城址[2]和福州市城區[3],均屬西漢閩越國時期。從當面紋飾看,可分成三類,即圖案瓦當、文字瓦當、文圖并飾瓦當,均為圓瓦當,紋飾題材以云紋、云樹紋及文字為主。
一、圖案類瓦當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瓦當紋飾的發展遵循著從具體到抽象的演變序列,圖案瓦當的出現是人們對生活中的自然現象進行提煉加工?!盵4]運用簡潔的線條來達到形式美觀生動的效果,并且明確表達了主題。
從瓦當的造型看,福建地區出土的云紋或云樹紋瓦當圓形當面上均飾有十字界格,或單或雙,其象征天圓地方?!对娊洝吩疲骸扒湓茽€兮,糾縵縵兮?!憋棾橄蠡萍y的陶質瓦當裝飾在建筑上,有如朵朵繚繞的祥云,繞于建筑之上,似瑤臺瓊閣,含有吉祥之義,更襯托出那些宮殿樓閣雄偉巍峨、高聳入云的非凡氣勢,間接反映了人們渴求求仙升天的思想。
福建地區發現的漢代圖案類瓦當多出土于武夷山城村漢城,福州屏山也有少量發現。其圖案紋飾主要有云紋和云樹紋及兩者的組合三類,藝術手法講究線條的運用,對當面圖案加雙線十字界格線,并使用了四方連續、對稱等表現手法,來達到整體構圖和諧的效果。
?。ㄒ唬┰萍y瓦當
云紋瓦當中的圖案多以陽線來體現,當面中心為圓,雙線十字界格穿過中心圓成四界格;中心圓內飾一顆或五顆乳釘紋,四界格內各飾兩反向對稱單線單圈云紋,由內中心圓伸出,云頭卷曲,云紋間飾二至三顆乳釘紋,或粗或細,整體圖案顯得疏朗大方、樸實無華。
云紋瓦當中的當面有邊廓者,寬厚邊廓與線條纖細的云紋和十字界格,粗細搭配,勻稱協調,于古拙中透靈秀、厚重中顯輕盈。部分瓦當十字界格內夾有細密“米”字形紋,使當面圖案繁密緊湊。當面無邊廓者,其當邊有隱約可見纖細突棱一周,與當面內線條纖細之云紋和十字突棱組合后,更顯其祥云升騰之勢,再襯以瓦當本身陶質又使圖案不失厚重之韻。還有一類云紋瓦當,考古發掘出土該類萬當數量極少,其當面圖案以陰線條來表現,當面無十字界格,當心隆凸瓦柱,外飾三圈弦紋,線條較寬,其外飾四組云紋,每組云紋頂部相連,云頭內卷,形似羊角,圖案富麗華美。
?。ǘ┰茦浼y瓦當
云樹紋瓦當的當面以云紋為主圖案,襯之以樹木紋,亦有稱之謂箭鏃者。其構圖通常分成三重,內重即當心為圓形隆凸瓦柱,瓦柱外飾一至三圈陽弦紋,中重為主題紋飾即云紋和樹紋,以雙線分成四界格,外重為一或二圈凸弦紋。主題紋飾——云樹紋基本構圖相似,但細微處多有變化,其云紋表現形式較之云紋瓦當中的云紋更加豐富多樣,卷云或長卷或圓卷,或大卷或小卷,或對向或背向,或分離或相連,或由內圓伸出或由外圓伸出,配以大小不一、數量不等、伸向各異的樹紋或其它紋飾,于對稱和諧中見變化,使整體圖案紋樣有繁密有舒朗,有纖秀亦有粗獷,構圖頗具匠心,當面效果獨具閩越文化風格。
云樹紋瓦當中的無界格者,其當面四角飾四組相互對稱卷云紋,上部云紋間飾樹紋,下部左右云紋內分飾“立鳥紋”和“線形蛇紋”。鳥和蛇為閩越人的圖騰,飾之于瓦當與云紋、樹紋結合,更突出了瓦當裝飾的神圣和神秘。
二、文字瓦當
文字瓦當是瓦當紋飾發展的一個變革階段,也是瓦當藝術發展的又一次輝煌。至漢代,文字瓦當已占據主要地位,作為一種線與線的結構圖案,瓦當文字在瓦當當面這一特定的“圓形”內,進行著促長行短、互為辟就的變化,進行著一字到多字的變化,進行著書體上的變化。這些文字瓦當以茂美的章法和飽滿、質樸、醇厚的氣韻給人以安定、豐滿、舒暢的感覺。
武夷山城村漢城出土的文字瓦當有“常樂”“樂未央”“常樂萬歲”等,福州屏山農貿工地發現的文字瓦當有“萬歲未央”等。“常樂”源出“長樂”,“長樂”和“未央”原為建筑物名稱,即指長樂宮和未央宮,于此則與“樂”“萬歲”等均為頌詞吉語。如果說圖案類瓦當所表達的人們的思想是間接的、潛在的,那么吉語類文字瓦當則直接表達了人們的意志和愿望。如“萬歲”“常樂”“樂”等言簡意賅,渴望長生不老,追求幸福快樂,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文字瓦當在當面布局和形式結構上,有二、三、四等單元分區,字形結構按當面均衡、對稱布排。
從字體上看,當面文字皆篆書,這是漢代瓦當文字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書法形式,部分又帶有繆篆和蟲書的元素。根據當面特殊圓形范圍內,字體一般呈隨勢屈曲、方正勻滿和曲折回繞、簡繁有致兩種,福建地區發現的文字瓦當多屬前者,這一類瓦文,一般都保持原有書體的風貌,只是限于圓形當面,布排隨勢屈曲,促長引短,且字體優美秀麗,具有很高的藝術效果。 其中,“常樂”瓦當,呈二單元結構,左右中軸對稱;結字端正,字體修長,線條勻稱平直;折處多用方筆,豎筆如懸針,勁健有力、規整?!皹肺囱搿蓖弋敚献譃椤皹贰保伦x“未央”,上下對稱,下部“未央”又左右對稱,構思巧妙、勻稱圓滿;結體疏密有致,略顯疏朗;用筆方圓兼有,方筆者方折寬厚,圓筆者隨屈曲、彎轉勾連,筆畫圓潤?!俺啡f歲”瓦當,左右排列,四均分單元結構;用筆方圓結合,圓筆為主,剛柔并濟、厚重古拙、氣勢雄渾;當面排列勻滿、結體緊湊。“萬歲未央”瓦當,左上有缺,四字由左及右、由上至下布排,當心瓦柱隆突,下飾交叉雙點,當面構圖相異,獨居美感。
三、文圖并飾瓦當
福建地區發現的文圖并飾瓦當主要有獸面鳳鳥紋萬歲瓦當和云樹紋萬歲瓦當,這類瓦當將文字和抽象的線條化圖案如云紋、動物紋進行布排,不僅巧妙填補了文字周圍的留白空間,使整體畫面和諧生動,增強了裝飾效果,又將圖案和文字各自表述的思想通過組合更強烈地表現出來。
該類瓦當當面中心為隆凸圓形瓦柱和一圈陽弦紋,環繞周圍的文字和圖案呈三或四結構單元布排。云樹紋萬歲瓦當,下部為篆書“萬歲”二字,結構左右對稱,與上方的云紋又形成上下對稱;文字以方筆為主,圓筆為輔,字體勻稱端正,略顯古拙;上部的一朵卷云紋,細棱連結瓦心,兩側各一樹紋;文字、圖案搭配疏密相間,均衡美觀,裝飾感強烈。
獸面鳳鳥紋萬歲瓦當,篆書“萬歲”二字,居于瓦柱左右兩側;上獸下鳳,獸面怒目圓睛,狹頜長須,畫面線條疏朗;鳳鳥引頸卷尾,邁足舒爪,尾連萬字,頸靠歲字,緊湊平穩;上下形成協調對比,華麗暢達,極具美感。
四、結語
漢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但在西漢建立的初期,由于戰亂導致的社會經濟遭受較大的破壞,漢政府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在政治上趨于穩定的同時,經濟上也逐漸繁榮,使文化藝術得到飛躍發展。在這個時期,不僅整個國家需要休養生息,民眾也渴望安靜、厭惡離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早期的道家黃老無為思想和學說一度盛行,使得因果報應、長生不老、引魂成仙等觀念甚為流行,這種現象對漢代的藝術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間接反映在瓦當裝飾藝術中。[4]其當面裝飾紋樣,從戰國至秦時期以具象、寫實來表現的動植物等反映農牧生活的內容,轉變為以抽象、寫意的手法通過線條的形式來表現的四神、云紋、文字和其它幾何變形紋。作為建筑上最醒目的元素之一,瓦當上的祥云和吉祥文字正是當時社會思想和人民意愿的體現。
福建地區出土的閩越國時期瓦當在內容和表現形式等都與陜西、河南等地區為主的中原地區西漢時期瓦當具有相似的特點[1],但又有所不同。這是由于閩越國與中原地區聯系的逐步加深,這種當面的云紋圖案以及吉語文字等所蘊含的思想、寓意,也隨之傳入福建,被當地土著閩越人所接受的同時,又加入了表示閩越人自身特征的部分元素,從而獨具閩越文化風格。
參考文獻:
[1]申云艷.中國古代瓦當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福建博物院,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發掘報告(1980—1996)[R].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范雪春.冶城在福州的考古新證據[G]//王培倫,黃展岳.冶城歷史與福州城市考古論文集.福州:海風出版社,1993.
[4]傅嘉儀.中國瓦當藝術[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76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