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心理學應用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存在主義心理學注重人的存在,強調人的存在價值,提出人有自行選擇其生活目標和生活意義的自由。從大學階段的現狀、發展階段及任務、目前社會的人才需要來看,存在主義非常適合應用在大學階段,而且對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起到推動作用,目前仍存在實施上的困難和較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存在主義;心理健康; 意義治療
一、存在主義心理學介紹
存在主義心理學,是在存在主義哲學、現象學影響下形成的一種心理學理論[1],成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存在主義強調人的存在價值,提出人有自行選擇其生活目標和生活意義的自由,看重現實世界中個人的主觀經驗,強調個人須對其自由行動所產生的后果負責。當代存在心理學對其他心理流派并不排斥,而是對其他心理流派觀點的補充和整合[2]。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維克多·弗蘭克爾、羅洛·梅等。弗蘭克爾是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但他以他的個人經歷為基礎,建立了意義心理學[3],即“通過意義進行治療”。他提出對意義的追求是人最根本的需要。強調在所有情況下生命都有自由,從而也都有意義。意義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實現其人生的目標或活著的意義。人們稱意義治療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后的“維也納第三心理學派” 。
羅洛·梅把存在主義思想從歐洲介紹到了美國,他將精神分析改造成存在分析[4]。存在是他存在分析論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是指人的具體存在,即作為意志或行動主體的個人存在。這個存在是指人的主觀精神的存在,強調人存在的能動性、選擇性、覺知性和發展性。他提出人在世界中存在有三種方式,即周圍世界、人際世界和自我世界。心理治療的過程就是“幫助病人認識和體驗他自己的存在”。
目前存在主義研究的四大主題為:死亡,孤獨感,自由與責任,生命的意義。由于存在主義的理論看起來高深、抽象,在高校心理工作中應用很少。
二、存在主義心理學在大學階段的適用性及適用途徑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高考之前所有的努力和目標都是為了考上一個好的大學。當步入大學后,面對自主的學習和生活,突然沒有了方向,開始感到迷惘、焦慮,在面臨選擇時難以適從。有的學生無所事事,甚至經常曠課,想學習時進入不了狀態,但內心是焦慮、內疚、不安的;有的學生像高中一樣去忙碌學習,但從未想過自己真正的目標是什么,與高中相比沒有任何的成長與改變;還有的學生看起來特別“適應”大學的生活,按照大多數人信奉的標準去追求,但內心孤獨、空虛。
從發展階段來看,大學生處于一個思想上趨向成熟但內心矛盾沖突較為激烈的階段,自我意識強烈,理想自我和實際自我差距較大,并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從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這個階段心理發展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即通過自我探索與了解,對于“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形成自己的答案。
培養創新型人才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目標,是社會的需要,但目前大學之前激烈的競爭和整齊劃一的標準嚴重限制、打壓了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為了順應外部的環境而犧牲了自己,使個體獨特性、創新性難以得到發展。
除此之外,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理想等主題,有義務去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形成自我同一性,而舊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打動不了學生,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原有的一些心理學流派的理論及技術涉及這方面又少。
因此,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存在主義治療所關心和討論的主題正是大學生目前面臨的困境,在高校中使用存在主義心理學非常適合這個階段的發展和提供有益的理論補充。
存在主義早已開始應用于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并且國內已有關于如何在高校心理咨詢中運用存在主義的論述[5],但作者認為除心理咨詢,它還可以滲透使用到其它心理健康工作途徑中,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知識宣傳和團體心理輔導,甚至危機干預等。因此才能充分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使更多的學生受益。
三、存在主義心理學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結合大學階段面臨的任務和發展,筆者認為存在主義可以在以下方面發揮作用:
(一)解決大學生普遍存在的迷惘、焦慮問題,幫助其找到人生的意義和方向
除了剛入學生活、學習的不適應,大學生會呈現多種多樣的問題,咨詢室接待了形形色色的案例。比如A學生在荒廢中度日,突然要面臨未來就業的選擇時陷入了焦慮中;B學生遞交申請后有幸得到保送名額,成為本校原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但此事成功后其突然焦慮和陷入思索,開始考慮自己有沒有必要繼續該專業領域的深入學習,并對以后是否要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產生懷疑;C學生在面臨選擇發展分(目前大多數高校學生成績評定中都包括發展分的部分)還是自己喜歡的活動時內心有了沖突,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這些問題只是列舉一二,它們看起來不同,但從存在主義心理學來看,這些都涉及到了生存的焦慮。如果我們不能看到焦慮背后的信息,只是一味幫助學生消除焦慮,那就忽略了其中傳達的個體信息,而且無法促進其內在心理的發展。梅認為焦慮是人對威脅他的存在、他的價值的基本反應,人只要主觀上認為某個價值受到了威脅,就足以產生極度的焦慮。這個價值可能是名譽、地位、自尊、事業、家庭、宗教等。我們要做的是與他們討論目前焦慮情緒背后的內容,增進他們的自我探索,并引發他們對價值、個人存在意義的思考。
而對于那些進入大學后沒有方向、感到迷惘的學生,我們非常有必要在入學教育時對他們進行適度的引導,引導他們去思考個人的目標和人生的意義。如果在咨詢室里,與這些迷惘的個體一起探討迷惘背后是什么,讓他們看到他們身處的階段。存在主義讓我們知道,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意義,需要其在找到自己的根本任務,并循著自己唯一而獨特的路線中去實現。而個體如何從他的存在中找出他人生路線的正確方向,也就是他的內在潛質呢?歌德回答的很好:“人怎么才能認識自己呢?不是通過反思,而是通過行動?!币虼?,我們要鼓勵學生從自己最初的夢想開始,多去嘗試,而不是回避。 (二)提高大學生主動性、抗挫折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完善人格和提升素質
相當多的大學生由于在過去的環境中受到父母及教師過多的保護和安排,自己動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加之過去的學習經歷一直很順利,在進入大學后面對更加廣闊的天地時,一旦遇到生活或學習上的困難或挫折時,容易心灰意冷,自信心受到打擊,甚至一蹶不振。在咨詢中見到的網絡成癮的學生往往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無法處理,逃避到了網絡中。
弗蘭克爾[6]提到了三種價值分類:第一種是在創新活動中所實現的價值,為“創新價值”,第二種是在經歷中被實現的“經驗價值”,第三種是“態度價值”,即對人生限制的態度。他提出,人類雖然會面對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限制,但人類可以超越這些限制,獲得意志的自由。宿命論是人逃避自己的責任、隱藏自己意志自由的借口。每種情況都提供了實現價值的機會,當人在面對命運確實不可能實現創新價值的時候,人就可以在態度價值方面努力,在苦難中完成成就。
歌德也說過:任何的實際行動或者忍耐都能讓人變得崇高。只要這種不可避免的苦難是有意義的困難。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從“行為客體”變為“行為主體”,引導他們體驗到他們的存在是要不斷努力地實現價值,并且要抓住“應運而生的價值”(舍勒提出的,即機會提供的稍縱即逝的價值),主動地解決問題,實現創新價值和經驗價值。當事實確實無法改變時,我們起碼還可以改變對事情的態度,即態度價值。
作者認為弗蘭克爾鼓勵個體追求獨特人生意義、人具有意志自由和三種價值及通過經歷苦難實現價值的論述非常積極正向,值得推廣,這會對學生主動塑造自己的命運、培養創新能力、提高挫折的應對能力等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教會大學生以負責的態度對待生命、愛等重要主題
目前大學生受到當前社會各種價值觀念的沖擊及諸多現實的誘惑,而且在大學階段又面臨很多人生重要的課題,如愛情、人際交往、職業選擇等,如果對個體的人生意義沒有深入的思考,有可能會采取輕率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生活。比如校園流傳著“大學時期不翹課、不掛科、不談戀愛是不完整的” 、“不用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等說法。而且現實中確實有部分學生帶著游戲人生的態度,“瀟灑”地度過校園時光;還有人只是因為周圍人有了男女朋友的壓力而選擇了一個戀愛對象。這都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
有些人有這樣的觀念:要利用當下時光,及時享樂,生命才會更豐富。這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享樂主義。存在主義認為人生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享樂,而是為了意義。愉快不是自身的目的,它是一種“在實施中的實現”(賴爾),只有在實施價值意識的行為中,即在實施價值觀的意圖行為中,它才能被人實現 [7]。
即使面對將來的死亡,存在主義認為死亡都不會奪走或毀滅人生的意義,相反死亡作為我們不可逾越的將來的界限和可能性的邊界促使我們盡量利用人生的寶貴時間,不錯過唯一的機會,讓我們學會珍惜生命,承擔責任。而且關于永恒,存在主義提到過去的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抹去一切,過去因為我們實現了價值從而得以永久的保存在過去,實現了永恒。在愛情方面,存在主義告訴我們愛不是性欲的升華,真愛是愛另一個人精神核心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只有與另一個人的精神核心建立了聯系,這樣的愛才是持久的。停留在身體層面(如性欲)或情感層面(如迷戀)的愛都不能保證長久。并且愛是一個充滿了可以實現經驗價值的領域,是體驗他人的獨特性和唯一性的經歷,愛是實現生命意義的一種方式。
以上論述特別需要我們通過一些方式傳達給當代大學生,讓他們能夠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從而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生命和愛,學會珍惜生命,為愛負責。
(四)使用新的視角和技術看待、理解并治療大學生神經癥等嚴重心理疾病
存在主義認為,臨床上診斷為神經癥的20%的人表現出無意義感和自我的存在性空虛,這部分患者被存在主義成為“心靈性神經癥”,其本身并不是病理性的。而醫生有責任幫助這些患者建立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一觀點帶給我們新的視角,對于有神經癥表現的來訪者我們應認真對待,區別真正的神經癥與心靈性神經癥,尤其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而且即使是真正的神經癥,意義治療也能發揮它的作用。對于那些懷疑人生意義、絕望并有自殺企圖的患者來說,直面價值問題也被證明是可取的、有益的初級干預。
對神經癥的治療除了改變面對疾病的態度、與癥狀分離、找到自己的人生任務等對策外,存在主義還提供了一項特別的技術,即矛盾性意圖。這項技術在臨床上被證明即使在嚴重的恐懼癥患者身上也非常有效。
從存在主義心理學出發,我們不僅僅把患者當病人,還能關注到他們精神層面的內容,并能獲得新的視角和治療技術。這對于我們工作能夠觸及人性層面和更有效地促進人的發展都是有效的。
四、目前存在的困難和發展方向
總體來說,存在主義心理學作為存在主義哲學與心理學的結合,關注個體的存在和處境,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但當前確實也存在一些困難,存在主義心理學提供了一個大的理論框架,不太容易操作,而且具體的操作層面上的內容較少,當不能很好的把握時,容易有空泛和過于主觀的傾向。因此我認為如果想更好地應用存在主義心理學,以后的發展方向為:存在主義心理學不管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有更多的研究和討論,形成更豐富、細致且易實施的體系。
[參考文獻]
[1] 葉浩生.存在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及其特征[J].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科學版),1991(1).
[2] [美]科克·J·施耐德,羅洛·梅.存在心理學:一種整合的臨床觀[M].楊韶剛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 [奧]維克多·弗蘭克.活出意義來[M].趙可式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4] [美]羅洛·梅.人的自我尋求[M].郭本禹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 呂偉紅;存在主義治療取向對高校心理咨詢的啟示[J];學術交流;2011(7):41-45.
[6] 維克托·弗蘭克爾(Viktor E. Frankl).心靈的療愈:意義治療和存在分析的基礎[M],徐佳譯, 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7] V.E.Frankl,in:Die kraft zu leben,Bekenntnisse unserer Zeit Gutersloh,196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98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