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媒介融合時代的藝術傳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漫瀚調是民間藝術中嬌艷盛開的一朵奇葩,它融匯了蒙、漢兩族人民長久以來的歷史生活與藝術變遷。其中著名的《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曲調風格改編自蒙古族短調《達慶老爺》,在此基礎上填上即興創作的詞,而詞又有它獨特的意義,在媒介融合時代,民族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方式。
  【關鍵詞】漫瀚調;黃河;藝術傳承
  漫瀚調作為流傳久遠的中原文化,反映著勞動人民的歷史生活與藝術變遷,也顯示出蒙、漢兩族人民長久以來的密切聯系,在歷史的長河中,漫瀚調這個稱謂是目前相對用的比較多的,得到官方的認證,且在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俱以此收錄。但也有人仍然稱為“蠻漢調”、“蒙漢調”,不過不管哪一種說法,都有其歷史文化根據,那么筆者在本文中還是使用“漫瀚調”。
  漫瀚調出現在今內蒙古、陜西、山西地區,漫瀚調在蒙、漢兩族人民生活中相互交融、滲透,口傳心授,曲調雜糅著蒙古族的短調和漢族民歌,大多填上漢語歌詞的流傳至今,口口相傳,歌詞的創作也以即興創作見長。藝術就是這樣在人類的勞動中產生,《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這朵奇葩就來自于黃河兩岸人民的勞動號子中,最初為《黃河船夫曲》,歌詞和曲調在傳唱過程中,逐漸演變,唱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風格,既有蒙古族短調民歌的曲調簡潔明了,也有漢族山曲兒地方人民的方言特色。
  一、黃河尋根之旅
  《天下黃河》詞曲誕生于陜北佳縣20世紀20年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船工李思命在搬船的勞動中即興唱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在家鄉春節的舞臺上,李思命扮演艄公演出秧歌《搬水船》,在曲調的基礎上即興填詞?!栋崴窞轸构c坐船姑娘對唱的社火形式,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即為《天下黃河》的前身,老艄公詞為: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哎?幾十幾道灣上有幾十幾只船哎?幾十幾只船上有幾十幾根桿哎?幾十幾個艄公喲嗬來把船兒搬?陳姑娘對答內容將“幾”換成“九”,在中華文化的語言修辭中,“九”的含義不是具體的數字9,而是很多,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既是與前文對應押韻,更是道出行駛在黃河間的這條船工之路的艱難。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ㄗ灾螀^),最后流入渤海。鄂爾多斯地處內蒙古高原西部,他它的東、西、北三面被黃河所環繞,黃河的“幾”字形流向把這塊土地套在了黃河以內,而內蒙古地區資源豐富,內蒙古境內與陜北地區有經濟貿易商的往來,但“黃河”獨特的地形,影響和制約著兩地的發展,在交通還不發達的年代,以羊皮筏、木船擺渡的方式構成了發展經濟、傳達信息的橋梁,高亢悠揚的黃河船夫曲給奔波于險阻河路上的船夫們增添希望的動力。
  二、作為詞的傳播
  從歌詞第一句可以看出李思命創作時,表達山西所在的禹門口到內蒙古包頭的路上要跨過黃河,船路的蜿蜒曲折,“你知道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幾十幾”一方面表達黃河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830多公里“幾”字形大彎,蜿蜒曲折,另一方面以設問的方式表達黃河的彎總之是有很多,表達出這條路船夫們走的艱辛,有他們揮灑在黃河里的汗水、淚水和苦水,“幾十幾道彎彎里有幾十條船,幾十幾只船上有幾十幾根桿哎?幾十幾個艄公喲嗬來把船兒搬?”船很多,船上的桿很多,重點是船上的艄公很多,艄公們搬船工作一走就是幾個月,此曲以男女對唱的形式。表達艄公們的家人對他們的擔心與思念之情。對唱形式女聲回答的黃河“九十九”道彎,黃河的彎非常多,本就有“九曲黃河”的說法,在對唱中“九十九”與“幾十幾”形成很好的押韻。雖然簡簡單單的幾句詞兒,但卻唱出了黃河船夫們的心聲,船夫們家人的心聲,引起他們強烈的共鳴。
  這幾句對唱的詞一直沿唱至今,但無論哪個版本,都保留這幾句對唱,不同的是在此基礎上加上幾句,比如著名的漫瀚調大師奇福林之后唱的幾個版本,唱詞稍有變化,這就延續了山西、陜西漢族人民的山曲兒、信天游隨機作詞的風格,比如:
   你知道那個準格爾旗有幾十幾座山
   幾十幾座山里頭有幾十幾層炭
   幾十幾眼煤窯連(呀么)連成串
   幾十幾個那煤哥哥(哎嗨呦呦)扛(圪)電鉆
   我知道準格爾旗有九十九座山
   九十九座山里頭有九十九層炭
   九十九眼煤窯連成串
   九十九個那煤哥哥(哎嗨呦呦)扛電鉆
   九十九個那煤哥哥(哎嗨呦呦)扛電鉆
  這段即興創作依然離不開黃河兩岸,尤其是“漫瀚調之鄉”準格爾旗,鄂爾多斯境內的準格爾旗煤炭資源豐富,人們的勞動號子從黃河的船夫生活轉向了扛電鉆挖煤窯的生活,這首曲表達擔心與思念的情感還是不變。還有版本:
   你知道那個黃河它流過幾十幾座山
   幾十幾座山下有幾十幾道關
   幾十幾道關下有幾十幾片灘
   幾十幾個河路漢
   哎嗨呦呦把船來拴
   我知道……
   哎嗨呦呦把船來拴
  在這個版本的詞曲傳唱中,“河路漢”是鄂爾多斯地方方言的發音,也可以說是遷移到鄂爾多斯的晉、陜人民漢語的方言,逐漸形成漫瀚調獨特的唱詞風格,民歌本就是勞動人民對話的一種娛樂方式,沒有規定的歌詞,把想說的話加上本地方特有的曲調唱法,隨著地方方言所占有的空間而存在并傳播,民歌并不是有了文字才有歌詞,而是民歌本身就是人們的口頭方言?!耙虼?,各種不同的方言語音,聲調,地方俚語,稱謂和感嘆用語等等,都會自然地帶到民歌中來,從而形成民歌的地域性差別,并對民歌的風格色彩予以一定的影響”。
  三、文化融合
  這首《天下黃河》的曲調最初是由蒙古族短調民歌《達慶老爺》而來,早在明清時期,晉、陜一帶的漢族人民就為了生存涌入河套地區開禁地耕種,蒙漢兩族人民就密切接觸,也將兩者的民間藝術互相影響,形成蒙漢兩族融合的藝術結晶漫瀚調。   內蒙古大草原素有“歌?!敝Q,傳唱在草原上的蒙古族民歌以浩瀚的數量、高雅的品味和高超的藝術水準而卓然于世。從歌曲的藝術特征劃分,內蒙古民歌包括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兩個類型。短調民歌的旋律相對于長調短小簡單,易于學習,表現出強盛的生命力,短調民歌產生于漢族農民進入內蒙古地區,流行于內蒙古農業或半農業的地區,漫瀚調的音樂以蒙古族民歌為基礎,在傳唱過程中,融入漢族的一些風格特征,形成了兼具蒙、漢兩族音樂特點的藝術面貌。
  漫瀚調在蒙漢兩族人民的交往與發展中,將各自的語言、文化、甚至生活方式相互影響,逐漸融為一體,分不清哪部分屬于哪個民族,相處模式成為蒙漢一家親,在藝術方面更是互相滲透,互相取長補短,形成這種漫瀚調獨特的音樂風格是蒙漢兩族人民共同發展的產物,這種文化交融同時也是對原有習俗模式的沖擊,為再習俗化提供了可能?!霸倭曀谆卑袃蓪雍x:一層是在原習俗化基礎上的社會性習俗的延伸或補充,是一種繼續并擴大習俗養成的活動;另一層是在原習俗化的基礎上再接受與以前習得的習俗不同的異質習俗,再吸收與原習俗化不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漫瀚調既是文化融合的優質產物,更是蒙漢兩族人民長久以來友誼的見證。
  四、傳承與傳播
  陜北民歌《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山曲兒、信天游的曲調與漫瀚調的《天下黃河》還稍有不同,在現在的發展中,這首經典作品融入了現代流行音樂的元素,而蒙漢兩族融合的漫瀚調依然保留它的原滋原味,不僅這首,其他經典作品也在藝術的發展中結合流行元素,而漫瀚調依然保留著以梅、四胡、揚琴、三弦、馬頭琴等樂器伴奏。
  漫瀚調的產生最初是為了娛樂和謀生,漫瀚調傳承人們努力的將這朵民間藝術傳承,但現在人們對這項藝術的欣賞越來越少,學習漫瀚調的人也隨之減少,而現在這朵藝術奇葩需要我們蒙漢兩族人民共同保護與傳承,將漫瀚調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弘揚,承擔起保護并延續其血脈與文化基因的歷史重任,融入流行文化不外乎是一種可行的方式。比如央視推出的大型文化音樂類節目《經典詠流傳》,將我們中國古代的古詩詞文化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方式,傳承我們中華文化經典,但存在一個問題是漫瀚調與中華文化相比,普及范圍較小,早些年《星光大道》節目火爆時,陜西妹子王二妮的演藝成名之路,就足以證明民族文化的魅力,民族藝術還是頗受觀眾喜愛的。在當下媒介融合時代,人們接觸的媒介越來越多樣化,媒介普及范圍也越來越廣,我們民族的藝術文化傳承與發展正是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將文化傳播,將精髓傳承。
  參考文獻:
  [1]馮卓慧,陳丹曦.漫瀚調[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
  [2]施詠.九曲萬象——《黃河船夫曲》音樂分析——中國民歌音樂分析之五[J].音樂生活,2018(03):60-62.
  [3]曹曄. 鄂爾多斯準格爾旗漫瀚調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
  [4]蔡申.天下黃河——聆聽《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J].名作欣賞,2011(06):165-166.
  [5]李建軍. 論漫瀚調的文化交融性[D].中央民族大學,2006.
  [6]宋薇. 蒙漢調的文化內涵與演唱風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
  [7]馮卓慧. 蒙漢文明的碰撞與交融——論草原民歌蒙漢調[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
  [8]呂軍.內蒙古西部區山曲(漫瀚調)淺析[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1(Z1):42-45.
  作者簡介:白悅(1994—),女(漢族),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人,學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1280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