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時代廣電編導人才培養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新聞教育理念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這就要求高校對新聞人才的培養做出相應的調整。對于廣電編導專業而言,新聞人才的培養要樹立“專業化、融合型”的培養目標;建立“全時段、全媒體”的教學模式;完善“多層次、全方位”的實踐體系。
關鍵詞:媒介融合;人才;培養
近年來,隨著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所依賴的技術逐漸趨同,媒介一體化進程加快,媒介融合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1]全媒體時代隨之而來。媒介環境的轉變,致使新聞的制作、發布、傳播過程發生改變,對新聞業務人員的專業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新形勢下,廣電編導專業應與時俱進,培養具有新思維、新視野、新尺度的新聞專業人才,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專業化,融合型”的培養目標
作為藝術學與新聞傳播學的交叉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兼具藝術的氣質與新聞的理性特征。隨著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的的單一技能培養已成為“過去式”,培養具備傳統媒體技術、數字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于一身的廣電編導新聞人才已然成為發展的必然。“專業化,融合型”的廣電編導新聞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技能,而且更需要具有復合型的知識、融合型的技能以及整合性的思維。
1.作為基礎的復合型知識。
當前,傳媒業快速專業化,媒體招收畢業生趨向其他專業背景,金融、經濟、法學、管理、計算機等專業的學生尤其受歡迎。[2]面對嚴峻的就業環境,傳統新聞學的教育模式面臨著巨大挑戰。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戰略轉型的過程中,廣電編導專業的新聞人才應首先做到“通才”,博聞強識,成為復合型知識的人才。任何單向度、片面化的教育都有可能造成人才的單一性、同質化。一個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除了具備基本的新聞業務素養(采訪、編輯、寫作、評論等)外,完備的知識體系必不可少。應廣泛了解各學科領域知識,如人文、政治、經濟、社會等,不應局限于新聞專業知識的學習。
2.作為根本的融合型技能。
媒介融合帶來媒介傳播手段的多樣性,如何有效利用各種媒介的特長為新聞服務,成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所培養的新聞人才的基本技能。2002年,MSNBC網站的普雷斯頓·門登霍爾作為“背包記者”橫穿阿富汗,半個月時間內發回了大量的文字稿件、照片、錄音錄像等,在廣播和網站播出。[3]全媒體時代要求的是全能型的新聞人才,不僅會采訪,而且寫文字稿、現場報道、攝像、編輯樣樣精通。當然必須注意的是媒介融合大趨勢下廣電編導新聞人才的培養決非“大而全”、媒介技能的簡單相加,而應分層培養,突出廣電編導專業的特長,在此基礎上,熟悉各媒介的操作方法,形成立體化、整體性的新聞報道“習性”,真正做到“一專多能”。
二、“全時段、全媒體”的教學模式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與實用性并重的學科,理論聯系實踐十分必要。在媒介融合時代,必須讓學生盡早熟悉報社、電臺、廣播、電視臺、網絡等多種媒介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這就要求廣電編導專業在培養新聞人才時注重“全時段、全媒體”的教學模式。具體可以做到以下三點:
1.從入學到畢業貫穿始終。
傳統的廣電編導專業在新聞教學方面重理論輕實踐,大一、大二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與理論知識緊密相連的實踐教學,沒有對廣播、電視、網絡等新媒體形成一個直觀的印象。在全媒體時代,沒有日常的鍛煉,僅僅依靠畢業實習來增強學生的媒介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入學抓起。“全時段、全媒體”的教學模式要求從入學到畢業課程設置上始終注意平衡與統一,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分量同樣重要,廣電媒體與其他媒體的課程同樣重要,在實踐過程中領悟理論知識,增強媒介技能,努力打造知識復合型、技能融合型、思維整合型的新聞人才。
2.理論課與實踐課無縫鏈接。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是廣電編導專業的“兩駕馬車”,只有齊頭并進才能快速前行。理論知識的學習一直是高校廣電編導專業學習的重點,實踐教育的欠缺逐漸成為人才培養的瓶頸。實現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無縫銜接成為新聞人才培養的關鍵。如美國著名的“密蘇里模式”推崇的理念就是“新聞實踐”,讓學生自己動手學新聞,并且將新聞課堂、新聞編輯室、媒介制作中心和教授辦公室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好地體會專業實踐,提高實踐意識,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
3.傳統媒體、新媒體課程兼備。
傳統媒體的衰落、新媒體的興起,并不代表新媒體可以取代傳統媒體的地位。傳統媒體課程是培養新聞人才的基礎,新媒體課程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產物。高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開設傳統媒體課程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增設新媒體課程,比如:在廣播電視編導傳統課程中,增設網頁制作、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網絡編輯、流媒體信息制作等新媒體課程。
三、“多層次、全方位”的實踐體系
當下將就業見習、畢業實習安排在第四學年的傳統教學模式已明顯落伍,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實踐體系來塑造優秀的新聞人才對廣電編導專業的建設顯得至關重要。一套完善的實踐體系,離不開貫穿始終的專業實習以及資源平臺的整合利用。
1.專業實習。
(1)鼓勵校內實習。充分利用校內媒體資源,如校報、校刊、校廣播臺等進行模擬演練,鼓勵學生積極加入校園媒體(廣播、報紙、報刊等)、學校社團,參加各種組織活動,培養學生的新聞敏感性,開拓視野,提升新聞洞察力水平。
?。?)介紹臨時實習。一般而言,新聞傳媒學院都與某些媒體組織有工作協議合同,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些臨時實習單位,提升新聞業務技能。
?。?)推薦假期實習。寒暑假,通過學院統一安排或自主聯系媒體組織實習,深入新聞生產的前線,在長時間、集中性學習新聞實踐技能的同時,加深理論認知,不僅有利于學生采編能力的提高,而且有效縮短進入媒體機構的適應期。
?。?)規定畢業實習。通過前面三項的實踐鍛煉,到畢業實習的時候,上手快,可以迅速適應角色的轉變帶來的變化,在這一長期的實踐鍛煉中,取長補短,著重提升專項媒介技能,增強就業競爭力。
2.資源平臺。
實踐活動的展開必然依托完善的資源平臺,在傳統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充分整合新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合理整合利用資源平臺是推進實踐教學的另一舉措。
一方面,積極完善校內資源平臺。完善學校原有的??⑿?、廣播臺等媒體平臺,推進與傳媒相關的校園社團的建立。除此之外,加強建設院系實驗室資源,包括非編實驗室、新聞采集實驗室、廣播電視實驗室、虛擬演播廳、綜合實驗室等。充分發揮其實踐教學的任務,在校內建立實習、實踐的平臺。
另一方面,充分拓展校外資源平臺。校外的資源平臺包括社會資源、校友資源、兄弟院校資源等。這些都是學校在發展中不斷累積起來的寶貴資源,應合理利用,同時要不斷地開發和建設,為實踐教學搭建堅實的資源平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