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我國媒介批評展開層面的劃分及反思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媒介批評”理論作為舶來品,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二十余年,理論基礎比較薄弱,各學者對此理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試圖從不同學者提出的概念出發,厘清該理論的一些混淆之處。研究認為媒介批評的展開層面應在系統論的統攝下細分為文化層面、制度層面、現象層面、行為層面、文本層面。本文通過對《新聞記者》媒介批評欄目的梳理,發現我國的媒介批評實踐目前仍然存在深度、廣度不足的現狀,分析其中緣由,希望能夠促進媒介批評實踐的廣泛開展。
  關鍵詞:媒介批評;展開層面;《新聞記者》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6-0066-04
  “媒介批評”的概念是西方“Media Criticism”的舶來品,20世紀80年代由臺灣學者引進,隨后進入內地傳播學者的視野,引起中國學術界的重視。學界普遍認為媒介批評作為一門學問進入中國傳播學者視野開始于1995年。此前中國的媒介批評活動停留于實踐層面,并未對媒介批評現象作學理上的思考。中國大陸“媒介批評”的概念最早由吳迪在《媒介批評:特性與職責》中提出,是中國新聞傳播學開始研究“媒介批評”的標志??傮w而言,媒介批評的理論在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研究中一直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媒介批評理論,尤其對其展開層面劃分存在的爭議進行分析,以期能夠厘清媒介批評在展開層面上的糾葛,并對專業期刊《新聞記者》中的媒介批評欄目進行分析,觀察目前媒介批評展開層面的現狀并反思其原因。
   因此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媒介批評展開層面的劃分情況如何?媒介批評展開層面該如何科學劃分?目前媒介批評實踐的展開層面現狀如何?成因為何?
  一、 媒介批評的內涵及研究現狀
   媒介批評理論引入中國以來,許多學者對這一理論展開了積極探索。學者們采用不同的視角、理論原理及方法來審視媒介批評,研究相關問題,并提出定義。正因為學者們看待這一理論的視角和方法有所不同,導致媒介批評理論概念的混亂。國內看待“媒介批評”內涵的視角主要有四類:“反思說”“評論說”“鑒賞說”“價值判斷說”,其余的相關定義更是數不勝數。目前,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反思說”及“價值判斷說”。
   “反思說”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媒介批評就是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批評,是對媒介產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盵1]吳迪直接指出媒介批評是一種理性的思考。此外,李巖提出媒介批評包括分析、判斷、思考、反思等主體性活動[2]。王君超在《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中指出媒介批評是對新聞傳播媒介系統及其各要素進行批評的過程,其本質上即是一種價值判斷[3],這一定義是“價值判斷說”的代表性觀點。劉建明贊成“價值判斷說”,認為媒介批評通過解讀新聞及媒體的過程進而評價其內在意義及對社會的影響[4]。此外,雷躍捷指出媒介批評是在一定標準下,根據一定社會和階級的利益與理想,對大眾傳播活動所作的價值判斷和理論鑒別[5]。雖然這些觀點的闡述不同,但共識是媒介批評的過程是一種理性的思考。
   美國批評學家雷內·韋克勒曾在其《批評的概念》一書中,對“批評”一詞追根溯源。從古希臘的原意講起,直到1677年英、法、意等國最后確定并通用“批評就是指正確判斷的標準”。批評一詞用法甚廣,即使在媒介批評還未引入中國之前,文藝批評,文學批評等在中國早已有之。劉建明在《媒介批評通論》中指出“媒介批評的對象包括新聞從業人員的活動及其產品?!盵6]王君超認為“新聞媒介系統則是媒介批評的主要對象。”[3]李巖認為媒介批評的對象以每一種媒介的內涵分類,大致可以分成:媒介產品、媒介表現、媒介組織、媒介制度、媒介環境等?!盵2]結合目前的社會現實,當前媒介批評對象的界定應該以媒介為中心,包括媒介、媒介產品、媒介從業者、媒介活動、媒介政策體制等。
  二、 媒介批評展開層面的劃分與理由
   雖然媒介批評的內涵與外延在學術界未達成共識,但不少學者在自己的概念中對媒介批評的層次進行劃分,以期能夠補充媒介批評理論,更好地指導媒介批評實踐。不同學者在劃分中采用的邏輯不同,筆者將主要觀點一一分析,是以完善對媒介批評展開層面劃分的研究。
   陳龍認為,雖然媒介批評的對象豐富多樣,但對不同對象的批評都應包含批判和評價兩個層次。而對于不同的對象來說,批評的內涵不同,側重點也該有所不同[6]。該觀點從“批評”一詞出發,提倡批評應分為批判和評價,即取舍和褒貶。陳龍對媒介批評展開層面的劃分有待商榷,媒介批評的確有批判與評價的分別,但媒介批評與我們常見的批評不同,批評一般是指不好的評判,正如雷內·韋克勒指出批評是指正確判斷的標準。所以媒介批評必然有好有壞,包含批判和評價。這并不能作為展開層面的劃分,只能作為媒介批評的兩個向度去考量。媒介批評的展開層面應依據媒介批評的對象進行劃分,如此才有層面一說。而非就媒介批評對象的好壞進行劃分。
   王君超認為媒介批評屬于傳播學這個大系統下的子系統,在這個子系統中包含了三個層次,且每個層次又自成系統。宏觀層次,包括傳播思想、效果、機制、傳媒結構、管理以及傳媒與社會的關系等;中觀層次有傳媒個性、風格、媒介現象、報道策劃及新聞評獎等;微觀層次,指對單個媒介產品,單個傳播者及單個媒介現象與行為。這種觀點從系統科學的角度出發看待媒介批評,從子系統的規模和深度出發來劃分媒介批評的展開層面,從微觀、中觀到宏觀,反映媒介自身與社會的關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需要指出的是直接將媒介批評的對象放入宏觀、中觀、微觀的系統之中,邏輯性不強,部分表述也有些牽強附會。如將媒介現象歸入中觀層次,將單個媒介現象歸入微觀層次,在此處的區別即模棱兩可無法切實辨別。
   雷躍捷認為大眾傳媒所涉及的文化、本體和現象三個層面,既是媒介批評的對象,同時也是媒介批評的內容,媒介批評的內容實際上是三個層面的分解和細化。其進一步指出文化層面的媒介批評是一種宏觀層面的批評,是對傳播制度、社會政治與經濟制度關系等的批評。本體層面的媒介批評屬于中觀層面的批評,是媒介批評的主要對象,包括對大眾傳播的傳播者、受眾、內容、工具、效果、社會功能和作用等的批評。現象層面的媒介批評屬于微觀意義的批評,具體包括對新聞節目、文藝節目、電視錄像、互聯網絡等內容的鑒別與批評。雷躍捷依據宏觀、中觀、微觀進行媒介批評展開層面劃分的想法十分新穎,但將文化層面歸入宏觀,本體層面歸入中觀,現象層面歸入微觀存在不妥之處。首先,文化、本體與現象不能涵蓋媒介批評的所有對象,而其中包含的對象又并不都是媒介批評的對象。如在現象層次,關于文藝節目的批評和電影的批評等就值得商榷,以免與文藝批評與影評混淆??傊总S捷對媒介批評展開層面的劃分中還存在部分不清晰,不準確,不合理的情況,但其對于宏觀、中觀、微觀的劃分方法值得借鑒。    董天策起初將媒介批評分為媒介產品、媒介行為、媒介現象、媒介性質及其作用四個層面。后來,他以媒介批評的對象為標準,把媒介批評的展開層面劃分為文本、現象、行為、體制和文化五個層面,文本層面包含新聞與廣告等媒介產品,現象層面指具有普遍性的媒介現象,行為層面則是指在媒介活動過程中反映的傳播倫理,體制層面主要指媒介體制的相關問題,文化層面是針對媒介文化的問題[7]。其將媒介批評的展開層面細化為五個層面,比較清晰地區別了媒介批評的不同對象所在的層面,但這五個層面的意義并沒有深度、廣度的區分。
   因此,筆者主張在宏觀、中觀、微觀系統論的統攝下再借鑒董天策學者的方法對媒介批評的展開層面進行劃分。即:宏觀意義上包括文化層面與體制層面,中觀意義上包括現象層面與行為層面,微觀意義上包括文本層面。
  三、 媒介批評展開層面的現狀與反思
   媒介批評進入中國后發展迅速,以專業期刊《新聞記者》為例,對媒介批評實踐的展開層面情況進行分析。 2010年~2018年媒介批評專欄共收入131篇的文章分析顯示,體制層面的文章共有11篇,占比8.4%,《防治虛假新聞的關鍵靠制度化的新聞監管體系——從“前新聞人自爆造假”遭冷遇說開去》旨在探討新聞監管體系。文化層面的最少,僅2篇,占比1.5%,《正視文化差異,增強對外傳播的有效性》一文批評了中國當前的對外傳播缺少對目標對象的研究,在傳播實踐中忽略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F象層面的文章有10篇,占比7.6%,《新聞敲詐,該當何罪?》對媒體行業出現的利用新聞進行敲詐的現象進行批評。行為層面的文章有56篇,占比42.8%,《“新聞炒作”宜疏不宜堵——以李天一涉嫌輪奸事件傳播為例》反映了部分媒體新聞倫理的缺失。文本層面的文章較多,有52篇,占比40%,《只顧吸引眼球,不顧道德操守——從《紐約郵報》發“地鐵死亡照”遭抨擊說起》批評了《紐約時報》在報道中不遵守職業操守的行為。
   總體而言,從批評的“層面”來看,宏觀的文化與體制層面的媒介批評較少,僅占總樣本量的10%,包含現象、行為與文本層面的中觀和微觀則占比90%。早在十多年前,國內學者就提出媒介批評的實踐“少廣度深度”,對《新聞記者》的“媒介批評”欄目的分析也印證了媒介批評的實踐存在批評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的事實。即當前媒介批評涉及宏觀層面的批評較少,相反,涉及微觀、中觀層面的批評較多,國內目前的媒介批評大部分是針對具體個案的批評,停留于批評的表面而沒有對媒介的本質進行探究。
  歷經數十年的實踐和發展,媒介批評的問題依然存在。一方面,媒介批評研究的起步時間較晚,這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媒介批評的深入開展。媒介批評的深度與學者廣泛而深入地探討和研究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我國媒介批評研究至1995年由吳迪引入大陸才逐漸發展起來,時至今日也不過二十來年,力爭在短時間里讓媒介批評從現象深入到制度層面的確存在難度,應該給予媒介批評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再者,媒介批評也缺乏直接的理論借鑒?!懊浇榕u”理論以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新聞傳播媒介為基礎,與大陸社會制度下產生的新聞傳播媒介有著巨大的差異。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大眾傳播媒介及其產品是聯系黨和政府及人民群眾的一種工具。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精神文化產品總是以實現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與西方的商品經濟有所不同。因此照搬西方的媒介批判理論來批評社會主義的大眾傳媒并不合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的媒介批評浮于表面。此外,媒介批評的深入也受到媒介批評自身特征的影響。微觀、中觀層面的媒介批評是現象、行為及文本的批評,而宏觀層面的媒介批評是文化與制度層面的批評,是一種更為本質的批評。媒介批評從微觀、中觀進入宏觀層面實則是一個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媒介批評的宏觀層面本就更難把握,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透過現象探究事物內在的、深刻的部分,這也從另一方面解釋了我國當前對媒介文化與體制的批評相對滯后的原因。
  四、結 語
   即使困難重重,但我國的媒介批評應該對傳媒政策、機制、理念等宏觀問題上給予更多關注,以期能夠在批評的內容上進一步深入。盡管媒介批評作為一門學科還并不成熟,但我國已經在媒介批評的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媒介批評對于我國媒體行業的良好有序發展十分重要,需要繼續加深對它的認識,不斷豐富和完善媒介批評理論,促進媒介批評實踐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 吳迪.媒介批評:特性與職責[J].現代傳播,1995(5):1-6.
  [2] 李巖.媒介批評:立場、范疇、命題、方式[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 王君超.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4] 劉建明.媒介批評通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5] 雷躍捷.媒介批評:21世紀新聞與傳播學系列教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 陳龍.媒介批評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
  [7] 董天策.中外媒介批評.(總)第2輯·2010[M]. 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艾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1323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