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典籍《道德經》翻譯版本框架對比下中外譯者翻譯視角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我國的翻譯研究領域不斷擴寬,不再停留在簡單語言轉換形式的語言層面進行研究而是把翻譯與歷史、文化、社會因素相結合的翻譯視角。本文從文化翻譯觀角度出發,對國內外譯者的翻譯理論和觀點進行了總結。旨在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典籍《道德經》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因素,探索對經典典籍《道德經》在英文目標語研究中存在尚未開辟的路徑。
  關鍵詞:《道德經》;中國傳統文化;翻譯;對比
  1. 典籍翻譯中的歷史文化因素及研究方法、目的意義
   中國古籍外譯的歷史可追溯到16世紀甚至更早,迄今也有很多古籍被譯成了外文,就翻譯過程看,中國古籍的翻譯通常都會早在16世紀,中國古籍的翻譯就已出現,就翻譯過程看,中國古籍的翻譯通文言文到白話文的的轉換。據記載,圣德太子撰寫《三經義疏》時引用了《道德經》,玄奘也將《道德經》譯為梵文[1]。通過傳教士將《道德經》譯本傳往西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20世紀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進行統計,《道德經》的發行量僅此于《圣經》、《道德經》傳往西方[2]。
   關于佛經翻譯自古譯者有著不同的主張,從古代的“文質”之爭到的現 代的“直譯、意譯”之分,針對社會和審美發展的需求,中國傳統譯論的范疇從翻譯的標準從嚴復的“信、達、雅”到傅雷提出的“神似形似”延續到錢鐘書 “化境”以及一些現當代理論家提出的翻譯理論[3]。玄奘除了撰寫的《大唐西域記》還將老子的《道德經》譯成梵文,開辟了中國人進行典籍翻譯的歷史,被道家奉為經典的《道德經》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華文明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同時也對世界文化產生積極作用。中外翻譯家也紛紛爭相翻譯,推崇度最高的版本有國內辜正坤和國外 Arthur Waley的譯本。
   《道德經》的翻譯對比研究屬于中國古典學的擴展延伸部分,其目的在于重新詮釋經典讓讀者和譯者重新評估這部典籍的價值,從而推動中國典籍的現代化進程譯程。從政治、戰爭、哲學等角度對《道德經》系統的研究探討的學者甚少。翻譯策略和方法的歸納遠遠多于對文本內容深層次地挖掘。翻譯不足及具體錯誤的原因,筆者認為古籍翻譯的目的應是最大限度提出了更適合于典籍翻譯的異化策略,傳遞文化信息的同時還肩負弘揚民族文化的使命。
  2.典籍 《道德經》 國內外翻譯現狀評述對比分析
   在《道德經》外譯過程中,國內外譯者地翻譯譯本各有所長,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譯者也具有各自獨特的審美意識,通過采用了適合本國文化和審美情趣的表達法來有效地傳達了《道德經》原文中的美與質。例如辜正坤翻譯的譯本就表現出更為積極的國際化審美意識,他的翻譯同時在源語與目的語之間最大程度的追求其折中美[4],而Arthur Waley則表現出更為理性的本土語言美[5]。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道經的英文翻譯有三個高潮,道經的翻譯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翻譯中獲得了最高的地位。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其英語翻譯進行了多元化研究,由于社會歷史文化及背景因素的影響,因而,翻譯的目的及采用的翻譯策略都不同。據辛紅娟介紹,《道德經》在英語世界傳播中經歷了三次翻譯高潮。在第一個高潮期間(1868-1905),道德經在當時是作為英語世界掌握中國文化和傳播基督教的工具,1868年John Chalmers 出版了第一本英文版的《道德經》,前期以目的語的譯者為中心采用了歸化譯介策略。1934到1963年期間翻譯的第二個黃金時期,期間的譯本層出不窮,中國大多數譯者采取著文化對比方式力求找到脫離西方壟斷話語獨白的路徑,努力實現與源作品的有效對等[6]。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版本來自Arthur Waley(1934)。在第三次高潮(1972-2004),女性主義和性認同被滲透進道經的翻譯中,1972年Gia-fu Feng和Jane English中外譯者的首次聯合發行的版本為《道德經》在全球的文化角色和獨特的語言魅力賦予了更大的權力,隨后Stephen Michell (1988), Michael Lafarges(1992), Hamill (2005), Moeller (2006)版本也爭奇斗艷。從1868年到現在,以英語出版的道經的作品已經超過了130冊。此外,一些受歡迎的人在最近幾十年繼續重印。
   譯者根據不同的語境來解讀構建文化交流的道路,譯者試圖用各自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來闡釋分析《道德經》,翻譯理論的運用也各持己見,闡釋學,功能對等,深度翻譯,意向,女性主義。從文化角度結合現代翻譯理論方法比如文化解讀,文化預設,思維方式入手。個別從語言學和綜合歷史研究方法來做《道德經》英譯研究,比較全面的探討了英譯文多樣性的原因,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3.《道德經》國內外翻譯過程中的個別字詞和風格對比研究
   各個階段的譯本在意識形態取決于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從上述對比不難看出來看,典籍的英譯研究隨著社會、科技、文化的發展不斷進步,雖然現階段仍存在一些不足,為了讓不同目的語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譯者更傾向于采用文本批評的方法對多個譯本全面分析總結。
  第一,《道德經》譯文中關鍵詞匯貫穿整篇意義有,尤其是對“道”“名”“天下”“天之道”“無為”“陰陽”“甲兵”等詞匯的翻譯。
  第二,“道”的翻譯爭論頗多,第一章圍繞老子宇宙宏觀論進行闡釋,而對于“道”這一詞語的多個譯本,多角度對比后擇優采用。
       第三,英譯數目繁多,出版物選用的翻譯版本的比較單一,主要是少數幾個著名譯者的譯本,我們應從多角度全方面地進行分析才能吸取各家精髓。
   第四,同時卻涵蓋了生活方方面面,隱藏在文字后面的豐富文化和哲學思想在翻譯時應該把深刻內涵思想翻譯到位。
  《道德經》核心思想就是“道”。對“道”一詞的翻譯始終譯者們熱烈討論的話題。據筆者統計,只研究“道”這一詞的翻譯的論文就多達33篇。我們常見的六種翻譯版本中,經過譯者對選詞的和社會文化背景等綜合因素對比后,“道”英譯為Tao能夠保留其源文本中老子思想的精神實質并且把整個核心概念統一到《道德經》中,視為比較理想的翻譯版本。   在《道德經》中其他常見的關鍵字比如“德”“虛”“靜”“有”?!薄ⅰ笆肌?、“無為”、“萬物”“無”等詞的翻譯。隨著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被世界各國接受,使用翻譯策略經歷了從歸化法向異化法轉變過程,為了更好的再現原作思想內涵和語言風格。為了提高中國典籍的漢譯英水平,讓中國典籍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譯者面臨最重要的問題。隨著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的接受,《道德經》的英譯研究也經過幾十年的對比研究與發展,翻譯策略完成了從歸化過渡到異化這一過程。譯本對比也成為翻譯專業學生或老師課題研究的重要選題方向。同時,汪榕培認為:“古典名著漢譯外是我國文學翻譯領域的短板”[7]。國內翻譯家對翻譯理念和翻譯策略的變化使得《道德經》在世界上的影響逐漸擴大且西方對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的認知經歷從認可再到歡迎的過程。全面分析評述中國典籍英漢翻譯中常見問題將是一種比外譯中更有意義和挑戰性的工作。
  4. 中西典籍文化比較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啟示
   目前,《道德經》共有28個語種版本,其中1100多個譯本,居中外譯漢譯本之首, 流通和翻譯頻率遠高于《論語》,這兩個都是中國的經典著作,和英語文化經典相比僅次于《圣經》和《薄伽梵歌》。典籍翻譯不僅在語言文字上的區別,我們在選擇譯本研究的時除了體現不同的文化或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譯本進行語言層面研究時,首先是譯者的選擇,一般比較傾向于對研究西方譯者比如像韋利,韓祿伯。國內則優選辜正坤,許淵沖等著名的譯者,而忽略了其他譯者的翻譯版本。從長遠看,如果我們不研究其他譯者的作品,不僅影響了譯者們的工作熱情,也不利于典籍的英譯研究發展。王佐良曾說:“沒有比翻譯更能體現出文化的聯系與交流”[8]。在全球化背景下,經典典籍的翻譯屬于文化翻譯, 因此,當今的翻譯研究應更加重視文化有效性的傳播?!兜赖陆洝纷鳛槲覈墓诺湮膶W的典范,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就連中國人面對生澀的詞匯也只是一知半解更不用說外國人。體現道家文化并被讀者接受,譯者廣泛應采取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本文以《道德經》幾種典型的英譯本作為研究對象,以框架的分析形式對個別關鍵詞進行了對比研究,從而為《道德經》英譯研究開辟了新穎的研究途徑。
   最終,筆者認為在漢語典籍的英譯過程中,譯者應兼顧歸化與異化策略,以達到促進中國文化和讀者閱讀的目的。通過分析《道德經》英譯本的多樣性得出譯本是基于不同的歷史,文化,社會等因素而產生的結果。在翻譯教學中,為了防止學生主觀判斷譯本的好壞,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翻譯過程中各種問題,針對不同的翻譯譯本進行綜合分析。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實際問題的步驟:首先讓學生了解譯者對原文的不同選取并引導學生分析。其次,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翻譯理論和策略以及所帶來不同翻譯效果。再次,讓學生全面綜合考慮讀者及所處的文化背景。最后,引導學生客觀地對不同翻譯行為及目的進行評價。
   5.結語
   王寧認為:“當歐洲中心主義走向全球化的時代,文化本身陷入了難以擺脫的危機時,西方有長遠眼光的學者開始認識到東方文化的價值和精神內涵。所以,弘揚東方文化并與西方文化碰撞交流廣大譯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也是中西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的前提[9]。研究中不難看出,譯者應該更準確、更有效地傳遞《道德經》中的審美品質。《道德經》譯本繁多,譯者翻譯時對選詞達意必須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本文作者通過比較全面的分析,翻譯的歸化與異化策略,美感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SL與TL之間的妥協的趨勢,翻譯的藝術在于在SL和TL的語言和文化元素的各種因素之間尋求“妥協”或“平衡”,其中審美因素優先于其他因素,中國古代漢語中某些特殊的用詞的消失,似乎在英語翻譯中是不可避免
  的[10]。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權衡利弊時,譯者必須設法達到平衡的目的。中國典籍《道德經》的翻譯,不僅是簡單的字面意義轉化,更多的解讀字面背后所蘊含的不同的文化知識。由于英漢文化和語言的差異性以及古漢語所特有的特征,古文典籍的翻譯存在諸多困難,國外讀者在文本理解上,甚至譯者也存在許多誤譯的地方。沒有閱讀和理解障礙的目的語讀者畢竟有限,我們應當在以后的翻譯過程更加注重加強自身的文化的修養。在盡量保持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還得考慮到譯文忠實流暢,盡可能地做到文字到文化的轉型,讓各國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齊曉 飛 . 國家道德經論壇壇與老子集成 [J].中國宗教,2011(5):17-21.
   [2]劉 靜.道 德 經 英 譯 的 緣 起 與發 展[J].鄭 州 輕 工 業 學 院 學 報 ,2009 ,10 (5) :120-122.
   [3]王宏印,中華民族典籍翻譯研究概論——朝向人類學翻譯詩學的努力(上)[M.]大連海事出版社,2016.
   [4]辜正坤,道德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5]Arthur Waley,The Tao and lts Power: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lts PlaceChinese Thought[M].New York:Grove Press,1985.
   [6]辛紅娟,追尋老子的蹤跡—道德經英譯本歷時的描述[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8(1):79-84.
   [7]汪榕培、李秀英,典籍英譯研究[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8]王佐良, 翻譯 : 思考與試筆[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9]王 寧,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 2000,(1):12- 1.
   [10]馮曉黎,帛書本《老子》四英譯本的三維審視[M]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ㄗ髡邌挝唬核拇ㄈA新現代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2929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