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中的“匠心”營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Craftsman Spirit” seems to have little to do withthe digital media art education in echo with the rapid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Howev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ssence and connotationof “Craftsman Spirit”,insights are gained into theshortcomings and what else needs to be done for the currentdigital media art education.
引言
“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曰,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曰,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曰,輒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后成見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摘自《莊子·達生》梓慶篇
《莊子·達生》梓慶篇講述了古代中國匠人的道德境界與風骨精神。他為了做鐻,必定靜心。他進入山林選好外形與體態最與鐻相合的來做,用木工的純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這樣的匠人精神在諸子百家時期已然被奉為經典供后人參學效仿,中國乃至東南亞等地的手工藝也因這些匠人而得以傳承并延綿發展。從表面上看, “工匠精神”似乎與當下緊跟著科技創新速度發展的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并無多大關聯,但比對“工匠精神”的內核,即會發現我們的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還需要做些什么。
一、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當下之困頓
我國高校的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發展至今已逾十年,雖然方興未艾地不斷壯大著隊伍,但良莠同存。數字媒體藝術跨界聯系了科技、藝術與傳媒三大領域,“如何培養出能夠橫跨科學和藝術領域的‘兩棲型’藝術人才,是信息化社會迅猛發展對大學藝術教育提出的重大課題,而綜合性和實踐性正是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中的核心?!比珖壳耙验_設與數字媒體藝術相關的高校數量早已過百,普遍遇到的問題如下:
1.技術盲從。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區別于傳統藝術專業最重要的屬性就是科技化、數字技術化的帶入。許多專業院校以市場發展與科技發展導向來帶動學科建設,初衷并無過錯,但如果其本體的學科體系根基不扎實,原有的技術類課程很容易被新技術所沖擊或覆蓋。盲目跟風科技潮流,往往會讓學生與老師急于追求表面的、流行的技術,而忽視了技術學習的原理性、科學性及系統性。
2.藝術風格缺失。隨著越來越多程序語言開源平臺的建立與普及,學習數字技術的門檻越來越低。但我們發現許多高校數字媒體藝術作品趨向技術雷同,缺乏原創性。學生很容易被一些新技術表面的炫酷所蒙蔽,忽視思想意識的藝術化傳達。優秀的藝術教育培養出來的成果絕不是復制型的,必須有較強的個性風格以及獨到的創意思想,不能忽視藝術創造的內容根基與精神內涵。
3.趨向浮躁的教與學?;谏鲜鰞牲c,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目前在中國的狀態整體比較浮躁。相對歐美,我們國家在這方面起步較晚,在教育資源整合方面也不如西方國家來得開放。例如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字實驗室,作為全球數字媒體藝術教學典范之一,它能以項目作為驅動,集結理工類、藝術類、社科類等不同領域師生于一堂進行跨界合作,針對項目腳踏實地地進行實驗、創新實踐,研發了一批世界頂尖的數字媒體藝術成果。但目前國內許多院校對于課程體系架構、課程銜接、院校的專業優勢強化等問題仍比較混亂,較注重短期效應而忽略長期科研的重要性與學科建設的系統性。
這一切的問題,都體現了大家對這個專業建設的迫切、急功近利,以及沒有立足感的浮躁,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為當下中國的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工作提供些許參考。
二、尋找“匠心”,探索營建之路
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內在核心:是對作品的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求實創新的精神理念。筆者認為這一點對于當下中國的數字媒體藝術教學研究非常重要。
1.自我定位,尋求特色?!肮そ尘瘛笔且环N明確自我職
業發展導向并盡力追求卓越的精神。它在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中的延續,首先需要明確專業的發展目標、培養目標。各校從科技、藝術、傳媒這三點中任何一個領域,都可以根據學院原本的教學資源特長基礎來進行優勢的放大、特色的強化,只有定位準確、特色鮮明才是專業發展的立足之本。并在此基礎上,尋找傳統學科作為理論基石,數字媒體作為傳統學科發展的媒介與技術手段,明確學科體系的建立方向。
2.提升學生自主實踐探索能力?!肮そ尘瘛敝v究在“做中學”,而且是持之以恒地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看似是一個新興學科,但除去技術發展的時代特性外,仍脫離不了猶如師傅帶徒弟般的技藝傳授,并通過教學的量化指標來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索能力。踏踏實實地實踐,從更深的角度思考問題,為尋找創新突破口做好基礎準備工作。
3.提高創新能力。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頂層目標是為了培育具有符合時代發展,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傳統的“工匠精神”往往被人誤解為只知精進技藝,然而歷史證明,真正頂尖的工匠人才都具有厚積薄發的創新能力。勤思考、擅整合、勇突破,才能改良與創新,這正是我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需要傳承與發揚的。在課程設置時明確數字媒體僅僅是載體與手段,我們仍需關注生活與社會,須強調學生觸類旁通的思辨力、審美力的提升。
三、以音畫通感在當代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實踐探索為例
1.音畫通感溯源——尋找理論基石 追溯到19世紀時期的歐洲,音樂與繪畫之間的通感井噴式地成為眾多藝術家研討的話題,誕生了多位既會音樂創作或音樂表演,又會繪畫創作的奇才。例如阿諾爾德·勛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喬治·格什溫(GeorgeGershwin,1898-1937)他們既是大膽創新的作曲家,同時也是繪畫創作者。也有作曲家將視覺畫面精準地轉換為音符,例如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通過音樂語言來展現身臨其境的畫面感,還有門德爾松的《芬格爾山洞》序曲,交響曲《意大利》、《蘇格蘭》等使他成為公認的“音樂風景畫大師”。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存在于不同藝術之間的“通感”(Synes—thesia,也稱之為“聯覺”)的現象,是一種上升到抽象概念的感受性碰撞,換個通俗的概念來說即“神似”。
而近幾十年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為這兩個領域的聯系提供了新的維度。數字媒體領域中的電影、動畫、影像裝置等藝術形式相對于傳統靜態的油畫、雕塑等視覺藝術形式而言,增加了流動的“時間維度”特質。表達“時間的藝術”的創作,Continues Media(連續媒體),成為了訓練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區別于傳統美術專業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創意思維方向。
2.向包豪斯時代致敬——尋找“工匠精神”
20世紀初,包豪斯從建校開始就十分強調“藝術與技術”“理論和工藝”相結合的原則。這一原則使包豪斯的教育理念為現當代設計教育開辟了全新的思路,并一直影響至今。
作為一位天才畫家兼小提琴家,德國人保羅·克里( PaulKlee,1879-1940)的畫中有很多靈感是來自他的抽象藝術的音樂節奏和結構。像一個作曲家一樣,他通過發現和協調主體性圖案,編織了一系列復雜符號、圖形來構成他的繪畫。既有自己執著的藝術主題追求,又不拘一格地進行著創新探索、精進藝術造詣??死镌诎浪购笃诓粌H僅將畫作停留在傳統油畫布面,嘗試更多介質,同時在音畫轉換主題上,更趨向于復調“polyphony”的視覺表達。
3.以音畫通感教學為例——尋找實踐路徑
作為在音樂學院開設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科特色的立足之本即以音樂為核心,數字技術為媒介基礎,“音畫教學”的基礎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尋求契合音樂主題的、藝術化的視覺表達。針對此課程,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并傳承東西方“工匠精神”?筆者認為主要須做到以下幾點:
觸發感悟
數字化媒介為藝術創作帶來更多可能性,但受一些主流技
術影響,目前的數字藝術作品越來越趨向雷同化。這更需要我們在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從“心”出發,有感而發,注重內容本體的先行,而不是被技術牽著鼻子走。
強化上手
隨著數字語言的介入,數字媒體教學中學生的動手能力日趨下降,作品實現形式也多半是投影或虛擬影像方式。對三維塑形、實體空間、實際材料應用等方面的了解趨向弱化。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作空間和領域。
專注精進
數字語言的多樣性也讓教與學的過程產生諸多的困擾。其實任何一種數字語言,要能精準、合理、藝術化地闡述作品,都需要我們執著專注、弄清弄透、精益求精。
傳承創新
當代碼源頭已經開源,需要我們立足傳統、歷史、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傳承傳統文化之精華、工匠精神之精髓,繼往開來地用當代數字語言進行文化探索與藝術創新,從學生的基礎課程到畢業設計,潛移默化地進行引導。
當下各類高校的美術藝術類考生,基本上都是通過高考應試選拔的,在掌握了一定應試技巧后,有些學生可能只是很短的時間內“速成”的“藝術生”。因此對于“美”的理念,對于“藝術”的眼界,目前中國藝術類院校的新生普遍欠缺。因此從一年級“設計素描”基礎課程開始,就可以引導學生對于最有體會的事物人手。以我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課程為例——將音樂作為切入點,對學生而言是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聆聽音樂,挖掘內心感受,并通過繪畫語言表達這種感受,通過“音畫通感”課題的實踐,鍛煉學生從“音樂——感受描述的抽象化畫面(抽象或具象)”作品完成的視聽語言轉換過程。在此基礎上,逐漸加入“時間維度”的概念,進而銜接到“分鏡腳本設計”等課程,讓學生把靜止的圖形語言根據音樂的時間軸,逐漸變為動態設計的思維方式。
在這些課程實踐過程中,什么樣的材質、介質、什么樣的工具來表達,都需要學生動手實踐、實驗嘗試,這些過程:(1)能使學生把內心感受更清晰化、表象化; (2)能讓他們更專注在這種自身體會、自我感受的表達里,心無旁騖,逐漸做到專注、執著; (3)幫助學生尋找自己的個性化視覺藝術語言,原創性與創意性呼之欲出; (4)通過音樂的感受更有利于把握視覺畫面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合理處理疏密關系與層次關系,提升藝術表現力。
而對于高年級甚至是畢業設計階段的課程而言,學生在實驗探索等方面的實踐執行能力、以及接近完成階段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須重點引導。數字媒體藝術的專業屬性決定了數字技術對學生而言,既是表現優秀視覺效果的利器,同時也可能是耗費時間的磨人之盾。在音畫通感相關主題的數字媒體藝術畢業設計作品創作過程中,除了低年級基礎課已培養的能力運用以外,還要探討受眾感受的共性問題、作品精致度等需要執著精進的能力。將音樂和畫面共同承載在同一個時間維度上,每一個節拍對應的畫面都需要被精致化。在涉及到一些裝置制作時,需要不厭其煩一遍遍地不斷測試,不斷修改,再不斷測試。
四、結語
本文所討論的“工匠精神”的傳承不僅僅局限于開篇所提的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工匠精神,同時也結合探討在現代設計范疇內,以現代設計教育開山鼻祖——包豪斯的教學理念在內的西方“工匠精神”該如何在當代數字媒體藝術音畫教學中進行傳承?!肮そ场彼囆g大師們留給我們許多有形的藝術作品、文獻資料,供我們后人作為前進的學術基石。
回顧為了發展,傳承為了創新。 “工匠精神”在傳統的工藝美術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師父帶徒弟的模式,使這一精神得以代代相傳。愿年輕的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也可以將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世紀中得以延續,并且探索出一條“匠心獨具”的學科營建之路。
參考文獻:
[1]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探索(J)裝飾總第187期2008;
[2]孫紅杰論音樂接受中的"貌合"與"神似"問題——兼論貢布里希的"面貌相像論"及音樂與繪畫的藝術通感[J]音樂與表演201 5/03
[3]張春艷、王洋主編包豪斯作為啟蒙的設計[M]山東美術出版社ISBN:978-7—5330-5350一5 201 4:
[4]許江、靳埭強主編遺產與更新·中國設計教育反思[M】山東美術出版社ISBN:978-7—5330-5354—3 201 4:
[5] Hajo Duchting. Paul Klee: Painting Music[M]. Prestel.ISBN:3791 370774 201 2:
[6]瓦西里·康定斯基著、羅世平譯點·線·面[c]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39984.htm